发展中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1980-XXXX)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0页 共10页发展中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1980-2010) 8月3日下午4点,作为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圆桌会议之一,由吴斌、尹爱青、徐沛然、常慧娈四位专家主讲的《发展中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1980-2010)》主题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以下是演讲文字实录发展中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1980-2010)吴斌、尹爱青、徐沛然、常慧娈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虽然仅有短短的30年,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活跃气氛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报告重新明确了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写进了教育方针 这种局面为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景象主要表现为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被写进了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国家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师资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得益彰,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出现了大量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网站和期刊。
本文拟从自然状况、管理的体制与法规建设、课程与教学、学术研究、校内外活动等几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变化作以描述,以便对其现状有更加清楚地认识 关键词:发展 学校音乐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氏族公社末期《周礼》、《礼记》中记载的“成均”,汉代学者郑玄将其推论为以“乐教”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到了周朝,音乐教育的机构已经相当庞大,归“大司乐”领导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最早、最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培养弟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置于第二位,包含着音乐教育的内容可见,中国大陆的音乐教育有着渊源的历史,其中的一些思想影响至今 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帝国主义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也使国人开始反思自身的传统文化在西方音乐文化传入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体制随之进入了中国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从而新制教育体制在全国范围逐步推开,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音乐课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普通学校的学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出现了新的发展。
在这短短的30年,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活跃气氛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报告重新明确了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写进了教育方针这种局面为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景象 一、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的自然状况 1、学校、音乐教师与学生数量 中国大陆学校教育的学制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报告,2008年,中国大陆有小学349126所,初中59315所,高中15959所小学在校生103315122,初中在校生55741542,高中在校生24763000人小学音乐教师146267人,初中音乐教师81848人,高中音乐教师22870人 2、音乐课时计划 根据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小学、初中学生必修的音乐课程为: 周课时 学期课时 学年课时 总课时 小学 2 18×2=36 36×2=72 72×6=432 初中 1 18×1=18 18×2=36 36×3=108 1995年10月出台的《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中,将音乐欣赏课纳入高一、高二年级的必修课中,共计48课时。
2001年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目前在6个省进行试验)与其相比则有所不同,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两个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由六个不同的教学模块组成,分别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依据高中课程体系实施的具体规定,学生各学习科目必修学分共计为118学分,其中音乐课的必修学分为3学分,占全部必修学分的2.5%在六个教学模块中,音乐鉴赏共36课时,2学分;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创作均为18课时,1学分高中学生除了学习一年的“音乐鉴赏”,还要选学其它五个模块中的一个,完成54个音乐课的课时,并拿到3个学分才能毕业学生如有特殊需要,还可以在获得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增加选修的模块,为高中生有个性地发展,增进职业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法规建设 1、行政管理 1986年9月,国家教委成立了第一个主管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艺术教育处,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1989年国家教委设置了社会科学研究和艺术教育司,1993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国家教委学校艺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之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都相继成立了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兼)职艺术教育干部 2、业务管理 教学研究体制是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个体系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地、市、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设立了教学研究机构,分设在各地区的教育学院、教科所和教研室内,并且配备了音乐教研员各地的教研员是所辖区域的学科带头人,其任务是:指导本地区学校音乐教学工作,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督促、检查音乐教学大纲的执行,组织音乐教学经验交流,研究教材教法,提高本地区学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目前,中国大陆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区、市)、地(市、县)三级相互通达、运行有效的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和教学研究网络这些教研机构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组织课题的研究、组织教研活动、组织教师教学业务培训和树立典型学校,对推动和提高本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教学业务管理职能 3、咨询机构与非政府组织 (1)艺术教育委员会 1986年12月,国家教委在北京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是国家教委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方面的咨询机构,由在学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上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教师担任委员。
随后,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相继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自上而下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咨询体系 (2)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 1987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CSME,现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在北京成立,该学会隶属于中国教育学会,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的团体会员该会拥有来自全国小学,中学,中师,高等到教育,社区教育等音乐教育领域的几千名会员下设基础音乐教育,初等音乐教育,高等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4个中心,14个学术委员会,这是一个涵盖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等师范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全国性的音乐教育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宗旨是:组织和团结全国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推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贡献 (3)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 1996年2月23日,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成立大会,该会由社会各界热心于艺术教育事业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知名人士,包括政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新闻界、工商界等的政府官员、学者、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等组成。
这些学会团体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广泛深入宣传美育、艺术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意义,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争取对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促进中国大陆艺术教肓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中国音协教育委员会 1986年3月,中国音乐家协会成立了音乐教育委员会(现名为中国音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会成立以后,致力于推动国民音乐教育改革,前后共召开了七届国民音乐改革研讨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教学成果,推动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法规建设 1989年,中国大陆第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提出了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大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2002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成为新世纪第一个10年普通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这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章,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艺术教育目标、任务、艺术课程、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学校艺术教育的保障等。
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保障和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以法规性文件形式全面规范和引导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在中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部(国家教委)先后与1979年6月、1982年2月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92年6月和8月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2001年颁发了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等 三、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1、课程改革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央政府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一政府文件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对教育创新及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出发点,传递了实施教育改革的强烈要求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提出六个具体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积极主动学习,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课程改革的内容 2001年,伴随着中国大陆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音乐课程的目标表述为三个层面,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课程的教学方面包含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也可以总结出中国大陆现阶段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 第一、将审美放在首位改革开放以来,美育重新被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思辨主义美学思想、形式主义美学思想和表情主义美学思想是“审美为核心”的美学基础过去我们受思辨主义较深,过多强调了音乐作品的所指论,但是忽视了音乐本体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是: 始终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体验;教学中充分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应对音乐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应有感情的参与 第二,重视文化的传承从上个世纪的“学堂乐歌”以来,中国大陆的学校音乐教育基本是借鉴欧洲体系的,但是,中国大陆自身的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995年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提出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 ,1999年8月,在呼和浩特召开了 “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这些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引起了许多热爱和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对于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讨论同时,学校音乐教育中还注重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标准》的十个理念之一为 “理解多元文化”,学校音乐教育中也融进了世界音乐的内容 第三,注重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音乐潜能尤其是创造能力方面的作用《标准》中强调音乐课程的价值之一是“创造性发展价值”,《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对于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表述为:“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 第四,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体现为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热情,更关注到了情感本身的体验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态度,在表现学习的追求、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而价值观,则反映在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三者的统一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音乐教育审美的本质 3、学校音乐教育教材 国家教委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提倡“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制度,根据《标准》的精神,全国各地的出版社、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地区的音乐教材目前,全国现有11套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并通过教育部审定的教材,主要有: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广东花城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材,年发行量达1.6亿册 在教学领域,中国大陆的学校音乐教育一直还延续着20世纪初以来的班级授课制,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方法也不断改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著名的教学法:如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铃木以及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传入了中国,对提高学校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四、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学术研究(1980---2010) 1、音乐教育报刊及网络 (1)《中国音乐教育》 1988年12月,国家教委委托人民音乐出版社创办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其读者对象是中小学,中师和高等教育的音乐教师杂志为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提供了研讨交流平台,例如开辟了“探索与争鸣”和“新课程大家谈”栏目,围绕音乐教改中的“识谱教学”、“音乐考试”、“流行音乐进课堂”、“音乐为本与学科综合”、“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教学内容与形式”等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广大音乐教师进行研讨,反思问题,交流经验,从中获益杂志办刊20多年来,先后在宣传中国政府有关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总结、交流中国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介绍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其他报刊 除了《中国音乐教育》,许多音乐类刊物也专门开设“学校音乐教育”板块如, • 《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 • 《音乐教育与创作》: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办; • 《音乐周报》:北京市报业集团主办,设有学校音乐教育专版; • 《人民音乐》:中国音协和人民音乐出版主办,设有学校普通音乐教育栏目等 (3)中国音教网 中国音教网(www.csmes.org)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官方网站,是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的专业网络教学指导平台。
网站为全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国际、国内音乐教育的最新动态,分享教学资源,提供交流平台,是目前国内最为重要的音乐教育网络资源输送平台 2、课题研究 (1)教育部重点课题 纵观全国教育科学“六五”(1981年-1985年)至“十一五”(2006年-1910年)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音乐教育类课题数量由最初的零项到现在的六项如“十一五规划”中国家重点课题,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主持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该课题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基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杨瑞敏主持《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 还包括: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吴斌主持的《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尹爱青主持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谢世山主持的《欠发达地区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 (2)蒙台梭利思想与中国文化之融合 此课题由中国教育学会与中国蒙台梭利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展,是中国教育学会的全国重点课题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全面的理论学习,揭示当前国际教育的最新动态与发展,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管理水平,并进行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对比、总结蒙台梭利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寻找蒙台梭利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将中国文化元素与一般意义上的蒙台梭利教育整合起来,更好地推广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3)器乐教学中的学生音乐素质与创造思维培养研究 此课题是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其研究促进了全国学校音乐教育更加优质、高效地发展,检阅了我国近年来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成果,并规划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发展,对推进课堂教学“器乐化”进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兴起,从而促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不断走向均衡化、公平化,这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科研事业的一大亮点1995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山西侯马市召开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研讨会——这是我国解放以来第一次在农村召开艺术教育课题研究研讨会会议通过深入研讨,初步形成了以艺术教育实验工作为抓手,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改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薄弱状况的共识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该课题有驾驭不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万丽君处长牵头,于2002年正式启动,2004年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教育部重点课题。
该课题根据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确定包括发达、欠发达、不发达3中类型的68各县(市、区)作为实验对象课题研究书面成果丰富:由万丽君主编的《走向公平的艺术教育》(结题报告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5)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著作近百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理论书籍陆续出版,如《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小幼音乐教育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端、李泯、杜光)、《中学音乐教育》(张万林、《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中学音乐教学原理与方法》(李泯、杜光)、《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概论》(曹理)、《中学音乐教育论新编》(曹理、缪裴言)、《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尹爱青)等等国外音乐教育理论著作被翻译出版,如:《学校音乐教育心理学》、《二十一世纪音乐教学》、《音乐教育哲学》等 (6)本学科先后举办二十余场全国学术研讨会议 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1986年)这次会议对恢复美育、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理论研讨会(哈尔滨,1991年)会上指出音乐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从情感入手,而不能模仿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更不能用理性的方式。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讨会(兰州,1991); 高师音乐教育学课程教改研讨会(北京,1992); 中外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杭州,1993); 全国高师音乐学科教育学改革与学术研讨会(北京,1995); 全国中小学器乐教学研讨会(海口,1995年,),会议明确了中小学器乐教学的性质、任务、形式和方法,促进中小学器乐教学健康发展 全国“九五”音乐教育展望研讨会(济源,1996); 中外音乐教学法信息交流研讨班(北京,1997); 中美儿童音乐舞蹈教育高级研修班(南京,1997); 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呼和浩特,1999); 21世纪音乐教育学展望研讨会(北京,2001); 面向全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课程改革研讨会(南宁,2002) 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大连,2004) 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研讨会(长春,2006) 全国高中音乐新课程研讨会(青岛,2007),会议在观摩音乐模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讨,澄清了一些认识,达成了共识 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北京,2009)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北京,2010) (7)优秀外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改革开放以后,在开展国外艺术教育及其比较研究、本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达尔克罗斯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瑞士)、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及数学法(匈牙利)、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数学法(德国)、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育大纲(苏联)、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美国)、铃木才能音乐教育思想(日本)以及科尔曼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美国)等,并在国内产生一系列国外教育体系本土化的实践、探索、研究,例如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的开通,自1996年始每年面向全国师生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开始重视并在课程设置内增加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相关内容的课程 五、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相关活动 1、教师三项竞赛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的学校音乐教育仍然面临着师资水平低,教师合格率不高的情况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深化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从1994年开始,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开始举办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论文评选,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录像)评比和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竞赛三项评比与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项,三年一届这三项活动为展示中国大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和专业才能提供了平台,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2、课外音乐活动 1992年颁发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这一时期,课外、校外的音乐活动有了很大发展校内外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广泛开展,如:学校音乐周、校园艺术节、班班有歌声等等,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小乐队、音乐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组织,各地的青少年宫、馆、站也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音乐活动这些活动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拓展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形式,有力地配合了课堂音乐教学,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音乐展评与活动 国家教委也非常重视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1991年举办了首届中小学生歌咏比赛,1995和1996年还举办了两届中小学生小歌手比赛1997年3月到1998年8月期间,教育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了全国中小学生文艺汇演 2004年1月30日,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北京市政府承办,主题为“新世纪、新校园、新生活”的中国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北京举行这是教育部组织的最高规格的中小学艺术类比赛,内容包括全国校长论坛,全国中小学声乐比赛、器乐、舞蹈、校园剧比赛等。
展演活动旨在体现中国大陆中小学艺术教育特点,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届、第三届展演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在深圳、上海举行,第四届将于2013年在厦门举行 为了推出更多适合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作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还组织了儿童歌曲创作评选活动,国内许多著名的音乐家纷纷参与创作,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 结语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管理、咨询、教研机构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学校音乐教育无专门机构和专人管理的状态;一系列法规和文件的制定,改变了过去学校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涣散状态;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国外著名音乐教育法的引进,明显提高了教学水平;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推动了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这30年是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当然,我们同时看到,中国大陆的学校音乐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东西部、城乡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这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会逐步得以解决;一些地区师资数量不够、师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现代技术如何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研究的最新课题;流行音乐、通俗音乐正冲击着传统的音乐教学,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学校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在职教师继续培训、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等等。
但是,发展就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中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面临着一条任重而道远的发展道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大陆的学校音乐教育也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曹理:(1993)《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1995)《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 国家教育委员会:(1988,1992)《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国家教育委员会(1989)《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1996)《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1979年6月、1982年2月)《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年6月、8月)《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 吴斌&王安国:(200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 海南出版社 (n.d.) 周远清:(2005年10月14日) 《在艺术教育博熬论坛上的讲话》(中国•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杨瑞敏:(2009)《中国学校普通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第七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第 10 页 共 1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