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外科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腹部常见病变的CT诊断(外科)课件

文档格式:PPT| 89 页|大小 17.21MB|积分 20|2022-12-09 发布|文档ID:17332643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8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台一医 放射科黄丹江平扫:空腹,肠道准备,屏气增强:造影剂(碘),动态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34ml/s,1.5ml/Kg体重按个脏器看:分别从形态、大小、轮廓、密度、邻近管道改变,增强(强化情况、血管关系)、功能等方面强调窗宽位的重要性邻近相关脏器的改变肝脏弥漫性疾病肝脓肿肝脏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肝脏恶性肿瘤肝硬化:肝脏自身改变(大小、轮廓、密度、肝裂),继发性改变(脾大,门静脉扩张、侧枝循环形成,腹水)脂肪肝:(弥漫性、局灶性),密度减低,肝/脾CT值0.85病理:急性期肝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进一步白细胞崩解,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脓腔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脓肿壁周围可有水肿CT:平扫:圆形低密度,中央脓腔可出现小气泡,有时可见液平增强:脓肿壁环形强化,“环征”脓肿壁周围水肿牧区生活史,绦虫卵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经门静脉入肝,发育形成包虫囊肿囊肿的壁分内囊和外囊,内囊棘球蚴本身形成的囊,外囊为包围囊虫的肝组织所形成的纤维组织层,内外囊紧密相贴,外囊可发生钙化细粒棘球蚴(囊性包虫病):单纯囊肿型、含子囊型泡状棘球蚴(泡型包虫病):多层同心圆的小点状钙化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腺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炎性假瘤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84,3060,女性。

    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间有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海绵状结构,偶然肿瘤内见钙化、血栓形成CT:平扫低密度,30HU,增强动脉期,小于3cm病灶整体强化,大于3cm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小于3cm病灶持续强化,大于3cm病灶强化向病灶中央充填强化的密度始终与同层面主动脉密度一致最常见的肝脏肿瘤样病变3050岁多见大小数毫米到数厘米,囊壁薄,内衬分泌液体的上皮细胞,囊内充满澄清液体单纯囊肿与多囊肝病理改变无法区分CT平扫:圆形低密度,边缘锐利,境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020HUCT增强:无强化多发的肝囊肿注意与多囊肝的区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合并多囊肾、多囊胰表现为弥漫的、大小不等的囊肿,仅存少量的正常肝实质,个别可合并出血、破裂甚至恶变多多囊囊肝肝多多囊囊肾肾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少见的肝细胞来源的病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口服避孕药可能刺激导致血管增生和畸形,进而导致血窦中血流变化,促进了肝细胞增生20-50女性多见,无明显症状病理:病灶中央见星状的瘢痕样纤维组织,形成间隔向四周放射而分隔肿块,纤维基底部可见异常增粗的动脉,纤维间隔内含增生的胆管、血管。

    病灶一般无包膜CT:平扫密度均匀,等或低密度,部分可显示瘢痕显示率20%-40%,很少有钙化增强:富血供病变,明显强化,除瘢痕外均匀强化,可显示供血动脉;门脉期呈等密度,边界不清楚;瘢痕延迟强化T1WI等或略低信号,中心瘢痕更低信号,边界不清,病灶中心或周围见流空血管T2WI略高或等信号,中心瘢痕高信号强化方式同CT因含Kupffer细胞,故可以肝脏特异性造影剂提高诊断准确率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瘤与乙肝、肝硬化关系密切:50 90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30 50肝硬化并发肝细胞癌AFP:6090阳性病理分: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小肝癌:小于3cm或两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肝动脉供血,正常肝脏门脉供血为主CT平扫: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膨胀性生长,边缘有假包膜肿块边缘光整,低密度(合并出血坏死密度不均)增强:动脉期病灶结节状、斑片状强化;门脉期肝实质强化、病灶强化下降快进快出”包膜强化、门脉癌栓、胆道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分化发生在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相对少见,AFP可阴性,少血供,引起胆管扩张CT平扫:边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可见钙化灶CT增强:不均匀强化,30延迟强化,肿瘤周围或病灶内见扩张的胆管,肝叶萎缩、门脉分支闭塞。

    转移至肝脏的途径:直径侵犯、淋巴性转移、经门静脉转移、经肝动脉转移肝脏内多发结节,易坏死、囊变、出血、钙化血管丰富:肾癌、平滑肌肉瘤、绒癌、胰岛细胞癌、甲状腺癌等少血供:胃癌、胰腺癌、食管癌、肺癌钙化倾向:结肠黏液癌、胃癌、卵巢囊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囊变:平滑肌肉瘤、黑色素瘤、结肠癌、类癌CT平扫:小而多的类圆形低密度,可单发,可钙化、出血、囊变CT增强:动脉期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整个病灶均匀不均匀强化牛眼征”:内低密度,边缘强化、外围低密度水肿小病灶发生囊变,边缘增强直肠癌肝转移胆管囊状扩张(肝内胆管囊状扩张Caroli病)胆囊炎、胆系结石胆系肿瘤胆系梗阻肝内胆管囊状扩张,囊与囊或与胆管相通CT:肝内多发、大小不等、无强化,囊与囊之间可见小的胆管相连(逗点征);囊肿包绕伴行的门静脉小分支(中心点征)急性胆囊炎:胆囊增大,直径5cm;胆囊壁厚度3mm,胆囊壁可强化;胆囊周围水肿,胆囊壁周围有环形低密度带,可有积液慢性胆囊炎:胆囊缩小;胆囊壁均匀、不均匀增厚,均匀强化;可有钙化胆石症(胆囊结石、胆管结石)高密度结石: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泥沙样高密度等低密度结石:胆囊造影CT表现为胆囊内充盈缺损,位置可变 肝内胆管结石:走行与肝管一致,伴周围胆管扩张。

    胆总管结石:以上胆总管扩张,于结石平面截然中断胆囊癌:壁增厚型、腔内型、肿块型胆管癌:左右肝管以下的胆管癌,分肝门部癌(50)、中段胆管癌、下段癌结节型乳头型形成肿块浸润型引起胆管局限性狭窄胆囊壁增厚型(1522):胆囊壁呈不规则、结节状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腔内型(1523):胆囊腔内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肿块,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肿块型(4170):胆囊腔几乎全被肿瘤所占据,形成软组织肿块,可累及周围肝实质胆囊癌胆囊癌肝门部癌:位于肝门部70肝门部软组织肿块,肝内胆管扩张中段、下段癌: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扩张突然变小或中断处即为肿瘤所在部位,可见局部胆管壁增厚或形成的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或胆管壁明显强化淋巴结肿大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囊性病变胰腺内分泌肿瘤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 积液 假性囊肿 脓肿 感染性胰腺坏死 出血性胰腺炎 假性动脉瘤不同程度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胰腺密度正常或轻度下降,密度均匀胰腺轮廓清楚或模糊胰周积液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坏死区域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弥漫性密度改变,不均匀,水肿则CT值降低,坏死区域的CT值更低,囊肿样低密度,出血区密度高增强后对比更明显胰腺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胰周脂肪坏死,胰外积液,小网膜囊积液胰腺脓肿:病灶区域出现散在小气泡假性囊肿:大小不一的圆形、卵圆形囊性肿块,单房、囊壁均匀、可厚可薄分酒精性和梗阻性慢性胰腺炎酒精性:小导管和主导管均扩张,胰管结石和胰体钙化比较常见梗阻性:大导管有中度扩张,小导管仍正常大小,导管上皮完整,管腔内无堵塞物且很少钙化胰腺体积变化:缩小、增大、正常胰管扩张:不同程度胰管扩张胰管结石和胰腺实质钙化(较可靠征象)假性囊肿,30病例可发生,囊肿位于胰腺实质内一种多系统全身性炎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ANA、RF阳性,最有价值的是血清IgG4病理:胰腺组织中大量浆细胞(分泌IgG4)和淋巴细胞浸润,尤其胰周较为丰富,表现胰腺肿大;主胰管结构改变、不规则狭窄;胰腺外多脏器受累CT:1.弥漫型多见,胰腺轻中度肿大,呈“腊肠样”,胰腺周围见环形低密度软组织影;2.胰腺本身强化减弱,呈“雪花状”;3.胰管不规则狭窄或伴扩张;4.胆总管下端不规则狭窄,形成无痛性黄疸,CT增强胆总管管壁强化MRI:“腊肠样”T2WI显示更清晰,低信号环MRCP:胰管节段性狭窄,胆总管下狭窄6070胰头部生物学特征 乏血供肿瘤 围管性浸润 嗜神经生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大体病理分多囊型、单囊型。

    多囊型多见,呈多房性小囊(直径1cm),类似海绵状,中心瘢痕和钙化具有特征性增强后囊隔、囊壁强化呈蜂窝样单囊型:可仅为一个囊,或多个囊聚合,囊内壁见壁结节瘤体直径可达10-15cmCT囊壁、分隔轻度强化包括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癌绝大部分为成年女性,常位于胰腺体尾部,直径10cm以上,恶性者CA19-9升高CT多房水样密度,囊壁厚薄不规则和壁结节,或可见钙化影,内含粘液,CT平扫密度较高,T1WI呈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分隔强化1.男性好发2.ERCP示胰管无狭窄,胰管扩张,内见粘液栓或乳头状充盈缺损3.扩张的十二指肠乳头见粘液溢出呈“金鱼眼样”4.临床症状类似慢性胰腺炎表现分类: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混合型CT:胰管扩张充满黏液,乳头状充盈缺损增强后可见强化IPMN好发于20-30女性,病理上由实性区、假乳头区及两者的过渡区组成CT:多见于胰腺体尾部,平均10cm,轮廓规则,实性和囊性成分混合,有明显出血、坏死,可有片状钙化,小病灶以实性成分为主,大病灶以囊性成分为主,有包膜后期强化T1WI、T2WI肿瘤中央均见高信号(出血),提示诊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常见):病灶较小,强化非常明显,可囊变。

    T1WI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非功能性:常较大,5cm以上,恶性机会多实质型纤维实质型:均匀软组织密度,轮廓清,增强扫描晚期强化十分明显,且均匀一致,强化类似主动脉,门脉期基本消退实质坏死型:肿瘤中间低密度坏死区,增强不规则环形强化,强化可呈“蜂窝样”囊变型:平扫水样密度,密度欠均匀,增强可有强化但不明显,仅轻中度强化先天性病变(副脾)脾脏弥漫性病变脾梗死脾肿瘤(良性、恶性)大部分为小结节状并位于脾门或脾门附近脾动脉供血2.5cm,位于腹部左侧,高于肾门密度、强化与正常脾脏一致病因: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肿瘤性、寄生虫性、胶原病性CT:大于5个肋间单位;肝脏消失后以下层面仍能看到脾脏脾内动脉的分支阻塞,局部组织缺血CT:早期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缘可清晰或模糊.增强后无强化少数可伴包膜下积液良性肿瘤(囊肿、血管瘤)恶性肿瘤(淋巴瘤、转移瘤)血管瘤:CT表现同肝脏血管瘤 淋巴瘤:分弥漫肿大型、粟粒型、多发结节型肿块型、孤立大肿块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文海999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