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_安塞腰鼓

文档格式:DOC| 11 页|大小 29.51KB|积分 15|2022-09-26 发布|文档ID:156410043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安塞腰鼓》教案蒋建华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作者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句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有关散文常识,教师简要介绍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2.朗读课文、体会文意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论达到本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投影素质教育目标内容)素质教育目标  1.了解有关散文的—些知识。

      2.理解排比句、感叹句的作用  3.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内涵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八十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应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家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它的灵性、真情与个性 (三)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答案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本课的课后练习二的答案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答案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后练习三的答案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答案参见教参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安塞腰鼓》学案蒋建华 教师寄语:人,活着,就是要有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愿同学们每天都如那激情燃烧的鼓点,在学习和生活中,永远有那么一股猛劲!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理解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在本文中的作用二、学习重难点:  1、感受文章壮阔豪放的情感美,传递的磅礴力量,激荡的生命  2、全面品味短句、排比、反复、比喻等语言艺术带来的激昂的节奏美三、资料连接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四、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课文,将你认为重要的生字生词写在下面  2、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视频,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二)自主理解:  3、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读出来,看谁读得最好  4、西北,曾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有人说过,黄土高原的土层有多厚,它的文化积淀就有多深,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封闭,改革开放后,安塞人仍过着贫穷的生活,可他们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打的那么响?文中有没有宣泄他们情感的一句话? (三)合作探究:  5、那样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孕育了这样的力量,可文中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6、当鼓声戛然而止时,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作者认为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在这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尾有何深刻含义?  品味语言:  7、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在大量运用排比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和短句,它们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8、“我就是我,我的感悟与众不同”请用“好一个         安塞腰鼓,你看(听)         ”的句式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9、当耳旁响起渺远的鸣啼,假设我们今天教室来的人是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老师、学生、记者、商人、演员、军人、农民……)当大家观看了安塞腰鼓这火烈、神奇的舞蹈会受到哪些启迪呢?用“假如我是一名___________(学生、老师、工人、农民、商人、演员、记者……),面对安塞腰鼓我想说           。

    来说一句话 《安塞腰鼓》说课蒋建华一、 教材的分析 《安塞腰鼓》描写了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它和《社戏》等五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展示了文化艺术生活文章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从而进一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四单元重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训练,同时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悟,发表见解”我把教学目标拟定为: 1、有感情诵读,体会文章磅礴气势,感受生命的律动2、品位语言,激发学生超越自己的感悟其中目标一是重点目标二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学中要加强语感的培养,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领悟文中美点,汲取人文内涵课上用精美的软件辅助教学,用震撼学生心灵的视听冲击渲染课堂氛围,使动画、音效与作品意境融为一体,图文、声像与教学环节同步推进,增强形象、直观感受。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叶老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灵活的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讨论、多与别人交流以学定教”把教的中心放在“引导、促进学生学”上努力追求寓教于读,寓教于说,寓教于画,寓教于赛,寓教于乐 四、学法的指导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品读语言时,采用多种方法,像吟诵法、品读法、读写法、积累法、仿写法等在理清思路时,采用结构上抓过渡段,内容上抓中心词的方法我也注意强调一些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看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设计包括三大板块: 课前活动——课堂学习——课后延伸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答案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本课的课后练习二的答案。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答案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后练习三的答案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总结: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李若冰《刘成章的散文风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的写作,人生的思考有所裨益《安塞腰鼓》教学反思蒋建华《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1、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2、 注重对话意识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问题设计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nuligan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