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默写练习无答案苏教版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默写试题一 、名胜风景 1.百草园之春色彩斑斓,那里有“( ),( ),( ),( )百草园之夏妙趣横生,听“( )”,看“( ),( )百草园之秋乐声不断,“( ),( )”那是昆虫的音乐会 2.于园前堂石坡“以实奇”,因为“( ),( ),( )后厅大池“以空奇”,因为“( ),( ),( ),( )卧房槛外“以( )奇”,其典型的景观是“( )”;而园后水阁四周更是幽静如山林,其“( ),( ),( ) ,坐其中,( ) 3.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 )从岳阳楼上观洞庭湖,气象极为壮观,用杜甫诗句描述为“( ),( )”;黄鹤楼高耸巍峨,阎伯理曾这样描述“( ),( ),( ),( )其造型独特“( ),( )登上黄鹤楼可以看见“( ),( )。
滕王阁意境高远,唐朝诗人王勃的诗句“( ),( )写尽了其妙处 4.康桥附近的拜伦潭引发了诗人徐志摩美丽的梦,他写道:“( ),( ),( );( ),( )于是他荡舟寻梦:“( ),( );( ),( )二、 芳韵幽香 5.莲花是美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这样描述其姿态:“( ),(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李商隐的诗句“( ),( )”写尽了莲花与莲叶相映之美,郑谷的诗句“( ),( )”写出了莲叶的香美;莲花之果——莲子更是清香诱人,苏轼有诗为证:“( ),( )而陆龟蒙的诗句“( )?( )”则写出了白莲的情态美 ),( )更成为莲花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的象征。
6.梅花是美的,美在其精神陆游笔下的寒梅敢于傲霜斗雪,却是寂寞而又饱受摧残的,正如其诗中所写:“( ),( ) ),( )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却是坚强不屈的,“( ),( )但两位诗人都赞美了梅花的美好品格——不争春,毛泽东写道:“( ),( ) ),( )陆游是这样写的“( ),( ),( ),( ) 7.康河边的草木是美的,那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射下,真是美艳无比的,诗人徐志摩写道:“( ),( );( ),( )就连康河里的水草也是那样诱人,诗人这样描述:“( ),( );( ),( )三、塞外风光 8.塞外的荒漠,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王维的诗句“( ),( )。
正是这一特征的最好写照 9.边塞的夜晚,寒气逼人,月冷霜重,正如《木兰诗》中所写“( ),( ) 10.北国的风光,用毛泽东的诗句来概括是“( ),( )登高望远,诗人看到了“( ),( );( ),( ) ),( ),( )四、动物世界 11.蝉在虞世南的笔下是“贵”与“清”的统一,其叫声响亮且传播极远,正如其诗中所写“( ),( ) 12.孤雁是执著念群的,《孤雁》一诗中“( ),( )写出了其执著的行为,而“( ),( )则写出了其念群深切的心理 13.郑谷在诗中这样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 ),( )鹧鸪的叫声悲切,催人泪下,正如诗中所写“( ),( ) 14.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其外形是“( )”,其叫声也挺可怕的,柳宗元曾这样写“( ),( ),( ),( ),甚恐。
但它面对敌人却是软弱无措的,其行动只有“( )”真是 ( )(填一成语) 15.老虎是机智勇敢的,面对貌似强大的敌人,它终于战胜了恐惧心理,开始了“识驴三步曲”:第一步,“( ),( )第二步,“( ),( ),终不敢搏第三步,“( ),( )从而激怒了驴,探出了黔驴之技,并采取果断措施:“( ),( ),( ),( )五、人物风采 16.赵普虽贵为宰相,晚年仍勤奋苦读《论语》,他“( ),( ),( ),( )他“( )”,曾四次为国举荐人才,“( ),( )”、“( )”等细节描写,反映了他不顾个人安危而为国推荐人才的胆略和超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 17.杜甫晚年举目无亲,体弱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正如在《登岳阳楼》一诗中所写:“( ),( )却仍然为国事而担忧,“( ),( )。
两句就表达了这样的爱国情怀 18.爱国词人辛弃疾时刻不忘抗金大业,多少次梦回抗金战场,在《破阵子》一诗中,他写道“( ),( )诗人想象着战斗的场面:“( ),( )然而“( ),( )”的壮志难酬,只落得“( )”的慨叹 19.木兰虽是一个女子,却决心替父从军,“( ),( ) 表明了她对父亲的爱,更表明了对国家的忠一组排比句“( ),( ),( ),( ),”展现了她从军前的忙碌景象在征战生涯中,她屡建奇功,“( ),( )”则是她赫赫战功的侧面表现但她不图功名利禄,依毅然辞官还乡,“( ),( )就是她高尚品格的体现 20.陶渊明不愿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宁愿躬耕于田园,过着“( ),( )”的田园生活 ),( )两句含蓄地表达了他的这一愿望 21.外祖母在高尔基心目中是这样的身份:“( ),( ),( )、—— ( ),( )。
可见外祖母伟大的人格力量 22.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爱,给了青年人无穷的力量,正如阿累所写“在这四年里,( ),( ),( ),( )就是在我( ),我总是昂着头 23.周总理非常关心人民群众,“( ),( )……”是他与农民一起劳动的见证;“( ),( )是他留给工人们的难忘回忆;“( ),( )……”则是他对海防战士的关爱 2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有着前无古人的英雄豪气,《沁园春·雪》中“( ),( ),( )!”就表达了超越前人、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六、生活万象 25.发现源于观察,《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注重从视觉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 ),( )于是得出了“( ),( )的结论;另一儿从触觉角度观察,发现“( ),( )他得出了“( ),( )”的结论。
他们的理论根据分别是“( )”和“( )”虽然他们的结论不是正确的,但他们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 26.大自然的风光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建的诗句“( ),( )”写出了清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面对北国的雪景,诗人毛泽东也畅想着明天祖国的妖娆美景,正如其诗中所写“( ),( ),( )!” 27.古代农民的生活是艰苦的,《观刈麦》一诗中“( ),( )”直接写出了麦收时节农民的辛苦;“( ),( )”则是通过农民的反常心理来表现他们所受的煎熬 28.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 )”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 )”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战斗生活情景;夸张句“( ),( )”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 ),( ),( ),( )”描绘了延安新貌。
七、其它类 29.在她没来以前,( ),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 ),( ),( ) 30.现在,先生是死了!( ),( );( ),( )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 ),( ) 31.宋初,( ),( ),未有其比 32.《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尾联是:( ),( ) 33.如果不怕刺,( ),( ),( ),( ) 34.《蝉》一诗中借蝉抒怀的句子是:( ),( ) 35.《鹧鸪》中“( ),( )”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 36.( ),芙蓉向脸两边开 ),闻歌始觉有人来 37.“( ),( )。
两句写出了鸳鸯在荷叶下戏水的情态 38.予谓菊,( );( ),( );( ),( )39.《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转而论史的过渡句是:( ),( ) 40.《木兰诗》中用比喻赞美木兰机智的诗句是:( ),( );( ),( )? 4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 42.《破阵子》中“( ),( )用对仗形式描绘了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43.《使至塞上》的颔联是:( ),( ) 44.《黄鹤楼》一诗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45.《沁园春 雪》一词中(1)化静为动的诗句是(2)起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3)写想象的景色的句子是 (4)主旨句是 46.从课内或课外找出两句(1)描写花的诗句 ① ②(2)描写山的诗句 ① ②(3)描写水的诗句 ① ②(4)描写鸟的诗句 ① ② 47、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 ),(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文学常识1、《童年的朋友》节选自( ),作者( )。
有自传体三部曲《 》、《 》、《 》2、《一面》作者()《月迹》作者()《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于园》选自(),作者()3、《我的老师》作者(),记叙描写了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4、《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作者(),原名(),选自他的散文集《》5、《松鼠》作者()文章体裁是()(4字)《松树金龟子》作者(),达尔文称赞他是() 6、新闻通常包括()、()、()三个必不可少部分,有时还可以加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