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文档格式:DOCX| 14 页|大小 2.41MB|积分 20|2023-05-08 发布|文档ID:207740363

目录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2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2
2.川南城市群在四川的地位 5
3.川南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6
3.1区位优势突出 6
3.2交通条件较好 7
3.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8
3.4城镇化水平较高 9
3.5产业布局合理 9
3.6金融环境宽松 10
3.7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4.川南城市群发展前景 10
4.1将进行积极主动的经济合作,开创广阔市场 11
4.1.1将建立便捷的快速通道 11
4.1.2川南各市将错位发展 11
4.2努力建设组合城市,促进各市共同发展 12
4.3构建大型城市,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13
4.4编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案,绿色发展经济 13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川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南部的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市。
地理背景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影响深远。以下主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 资源,以及人文地理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等分析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与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地相邻。自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沟谷。气候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至18.0℃,日照1150至1200小时,降水1000至1100毫米。江河分属沱江、岷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460余条。自贡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短,四季分明,阴云天气较为常见。自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卤水、岩盐及石灰石。自贡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尤以盐业遗址、恐龙化石和彩灯文化著称于世。
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东靠万里长江,西接大小凉山,南近滇、黔,北连川中腹地,素为川南形胜。因金沙江、岷江在宜宾交汇始称长江,故宜宾市又称“万里长江第一城”。宾市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西部为大小凉山余绪,中有市境最高点,海拔2008.7米的屏山县五指山主峰老君山;南部为四川盆地盆舷带,即云贵高原北坡,中有海拔1795.1米的兴文县仙峰山,海拔1777.2米的筠连县大雪山等;东北部为华莹山余脉所在,宜宾城附近之七星山、龙头山、观斗山分别分布于此区域;东南侧属四川盆地东岭谷区,市境最低点,海拔236.3米的江安县金山寺附近长江河床在此区内;西北侧属盆中方山丘陵区,其大部皆为宜宾县属地。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岭谷相间,平坝狭小零碎,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市境内海拔500米~2000米的中低山地占46.6%,丘陵占45.3%,平坝仅占8.1%。金沙江、岷江、长江横贯市境北部,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600多条。南广河、长宁河、横江河、西宁河、黄沙河、越溪河、箭板河、宋江河、古宋河等9条中等河流流域面积均在500平方千米以上。另有21条河流流域面积为100平方千米~500平方千米,有23条小河流域面积为50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三江的支流、溪河或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作不对称的南多北少状河网分布,南部支流多发源于崇山峻岭,故滩多水急;北部支流多发源流经丘陵,故水势平缓,岸势开阔。其四季气候特点是:春季气温偏高,夏冬气温偏低,秋季接近常年。年平均气温17.7~18.7℃,比常年偏高0.1~0.6℃,总积温6377~6688℃。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宜宾还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僰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等,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和影响。宜宾位于川滇黔结合部,是着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古称僰道,为刺人聚居之地,战国后期属秦蜀郡,自西汉建县已有2180多年的建城史,北宋政和四年(1114),僰道县始改名宜宾县。1951年设市。全市辖1区9县,现有人口515万,区域面积1328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5.2万,面积1123平方公里。
乐山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北连眉山市,东邻自贡市,南接宜宾市,西靠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幅员面积12827k㎡,占四川省幅员面积的2.64%,位居四川第10位。乐山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过渡地带,总体趋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大。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坝三种类型,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8530k㎡,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6.5%,主要分布于市境峨眉山、峨边、金口河、马边、沐川一线的西南部,是凉山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丘陵面积2694k㎡,占全市幅员面积的21%,主要分布于峨眉山、沐川一线的东北部,为缓慢上升长期剥蚀的红色丘陵区。河谷平原面积1603k㎡,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2.5%,主要沿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两岸分布。市境江河众多,属丰水地区,年平均产水量113.7亿立方米,加上过境水741.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8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366立方米。乐山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5-18.0度之间,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数仅1.0-2.7天。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乐山大佛、麻浩崖墓、万年寺普贤铜像、峨眉飞来殿;有省级文化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馆藏文物2万多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600余件。乐山还有李密、苏洵、苏辙、郭沫若、陈敬容、曹葆华等著名文学家,当代“书坛怪杰”石鲁也产生于此。古今历史,李白、杜甫、岑参、范成大、黄庭坚、陆游、张船山、陈运和等许多文化名人,在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2.川南城市群在四川的地位
川南是四川南部地区的简称。现时的川南分为狭义上的川南和广义上的川南。狭义上的川南主要是指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这几个城市。而广义上的川南还包括资阳市、乐山市峨边、马边两个自治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以下主要以自贡、宜宾、乐山为代表分析川南城市群在四川的地位。
自贡,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川南主城区规模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是川南地区第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位于川南地区几何中心地带,是川南区域中心城市。以"千年盐都"、"南国灯城"和"恐龙之乡"大三绝蜚声国内外。拥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八百多年的彩灯文化和七十四年的建市史,是全国最早的23座建制市之一。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是四川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大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同时也是四川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和川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两度"川盐济楚",让自贡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乃至全国最富裕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自贡曾名列中国20大城市第19位。
宜宾是川南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世界名酒五粮液故乡,中国著名的酒都,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地处川黔滇渝结合处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乐山是"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之一。乐山又称海棠香国,历史上属古蜀国。乐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世界双遗产城市、2008奥运火炬传递城市之一。2000年6月,乐山正式成为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在中国唯一的合作城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合处。
3.川南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在深入分析了川南城市群发展基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建设“多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试验区、西部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的战略定位,确立了“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同城化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群,成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为重点,构建“四核、五轴”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强化交通网络支撑,促进“三区”协调发展,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
3.1区位优势突出
川南城市群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距离成都市主城区160公里,距离重庆主城120公里,既是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和八大城市群之一的成渝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又是川滇黔结合部与攀西六盘水地区出入长江黄金水道和中国西部的出海通道,还是成渝经济区链接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加之,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川南城市群作为成渝经济区沿长江发展带的组成部分,区位条件日益突出。
3.2交通条件较好
川南城市群作为国家南北交通干线与长江经济轴线的交汇点之一,是联系东南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枢纽。川南城市群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有宜宾、泸州两大港口,形成四川省大运量、低成本的对外运输通道。四川宜宾港位于长江、岷江、金沙江三江汇合处。其中,四川宜宾志城港作业区为全省最大的作业区。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港口的功能由最初的货运装卸和集散作用迅速扩大到商贸、物流、信息等综合功能,不仅为城市带来大量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更重要的是具有强大的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能够带动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制造业、重化工等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为银行、保险、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港口和城市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四川泸州港地处长江、沱江、赤水河等干、支流交汇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四川盆地南部城市泸州市。泸州港已成为四川及滇东、黔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实现江海联运的枢纽港,是交通部确定在四川唯一的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水运口岸,是四川第一大港;陆地交通方面,内江-自贡-宜宾-内江环线高速路加上成渝线、成昆线等铁路线形成了完善的陆路交通系统,川南为加快构建川南城市群之间的城际快速通道,四川将启动川南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编制工作。川南四城涉及已规划建设的高铁达到四条,省发展改革委铁路综合处透露,根据初步规划,川南城市群铁路的总体布局是“五主四辅三联五支”,其中,先期将新建四条铁路:内(江)自(贡)宜(宾)铁路、宜(宾)泸(州)铁路、内(江)泸(州)铁路和自(贡)泸(州)铁路。这四条铁路分别是规划中的绵遂内自宜铁路、渝昆铁路、隆黄铁路和乐自泸铁路的一部分,同时与现有的成渝铁路,以及在建的成渝客专和成贵铁路等线路一起,形成一个完成的铁路网,其铁路网密度在全省居前。这四条铁路将于2030年前建成通。川南四城涉及已规划建设的高铁达到四条:经过内江的成渝高铁,经过内江、自贡、宜宾的绵遂内自宜高铁,经过宜宾的成贵高铁,经过泸州、宜宾的渝昆高铁。而成仁自泸高铁的修建,将与其他四条高铁形成高铁网。川南四市将力争在2020年,携手迈入高铁时代;民航方面,川南地区现有民用航空港两座,分别是宜宾菜坝机场、泸州蓝田机场,有往返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班。建设中的自贡凤鸣通用机场将促进川南低空空域的进一步开放。川南城市群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3.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川南以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着力点,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劲势头。详见下表。
表1川南城市群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名称
四川省
自贡市
宜宾市
乐山市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28536.7
1073.4
1443.81
1460.94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3577.5
597.61
1130.26
1646.34
全市财政总收入(亿元)
3058.5
126.59
183.1
67.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665.8
427.65
561.69
438.4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381
23552
24990
26725
注: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局
3.4城镇化水平较高
川南地区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2014年自贡、宜宾、乐山的的总人口分别为330.01万人、554.29万人、543.3万人,城镇人口为128.01万 、196.01万,城镇化率为别为46.62%、43.85%,自贡的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宜宾的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川南城市群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一批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川南城市群城镇化率水平提高幅度较大。
3.5产业布局合理
成渝经济区南部,川南城市群区域内已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包括自贡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和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5个,包括泸州经济开发、内江经济开发、宜宾五粮液产业园区、资中经济开发区和隆昌经济开发区。今年截至,还增加了泸州经济开发区和内江经济开发区。2014年自贡、宜宾、乐山三市的三产业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局
3.6金融环境宽松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川南地区经济与金融互相促进的局面逐渐形成。区域内初步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功能逐渐完善,运行较为稳健的金融体系。
3.7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川南各市围绕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投资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在供水、供气、供热、公园绿地、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扩大了城市人口容量,提高了城市现代化水平。
4.川南城市群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南部城市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为南部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南部城市群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川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南部城市群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川省对四大城市群进行了重新定位:第一个增长极——成都平原城市群;第二个增长极——川南城市群,定位为优先发展;第三个增长极——川东北城市群,定位为加快推进;第四个增长极——攀西城市群,定位为重点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让它们扬长避短,优势彰显,特色增长,使投资效益最大化,资源配置有效化,实现科学发展”。要根据目前确定的不同增长极,可用分门别类的政策来支持。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川南城市群的发展前景进行阐述。
4.1将进行积极主动的经济合作,开创广阔市场
川南各市要有集团意识,不仅要寻求各自的快速发展和利益所在,更要有协同作战、壮大整体实力的意识。川南各市虽然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是与成都平原城市群相比,差别还很大。川南城市只有走合作的道路,相互协调,错位发展,多方合作,才可能成为成都平原城市群之外具有活力和实力的又一个增长极。
4.1.1将建立便捷的快速通道
川南各市的距离并不远,但是各市之间交互沟通的能力却较弱。连接各市的国道、省道的等级较低,通行能力差。川南城市群的崛起就是要在川南各市构建一个发达的交通网,以此促进川南城市群间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并提高产品的配套能力。利用密布的交通网络扩大城市规模,形成都市连绵区,提高川南城市的“城市群”效应。
宜宾到乐山的高速公路和成都经自贡到泸州的高速公路已相继开工。四川省正在规划的绵阳—遂宁—内江—宜宾城际铁路不仅使川北、川南城市间可以直接到达,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川南城市群快速交通网的形成。
4.1.2川南各市将错位发展
川南各市由于地理环境类似,资源条件相差不大,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了许多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市场化配置。同时,也导致产品前景良好的企业无法做强做大,不能成长为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错位发展要求川南各市处理好产业发展中的协调问题。如果一项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好,但在川南区域内已经有城市在进行发展,那么其他城市不应盲目跟风,而应错位发展。错位发展会带来整个川南城市群的产业多样化,打破大而全、小而全,促进专业化协作、竞争合作局面的形成,使川南经济实力整体增强。
如白酒生产是川南城市群的强项,但是也应该寻求错位发展。宜宾集中力量做大五粮液系列高档酒,泸州发展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高中档酒,内江则应大量生产酒精和中低档酒。这样的竞合关系可以推动整个川南经济区白酒产业的发展。
宜宾和内江都是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两地若都大力发展火电,在煤炭资源的利用上将产生恶性竞争。但是如果选择错位发展,宜宾集中力量发展水电,建成四川乃至西部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内江大力发展以清洁能源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为基础的火电业,建成中国最大的循环流化床电站基地。如此,川南就可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4.2努力建设组合城市,促进各市共同发展
组合城市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在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城市建成区在地域上相连或相近,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相似,具有发达的快速交通运输网及通信联络网,功能上互补,产业结构上联系紧密,空间结构上呈多中心格局,行政管理上相互独立的城市集合体。组合城市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地域相连和行政管理上相互独立。地域上必须相连或相近,否则就不可能形成组合城市,一般不能超过半小时车程,川南五市中四市正好符合组合城市的基本要素:内江与自贡、泸州行政区是连接在一起的,从内江到自贡的两城中心直线距离为36 公里;宜宾则与自贡和泸州行政区相交,宜宾到自贡两城中心距离为65 公里。
在过去的川南城市发展和竞争中,川南五市都提出要建成川南中心城市的思路。这个提法作为增强发展信心的口号未尝不可,但是实际上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任何一个川南城市都不具备成为该区域中心的能力,川南五市都不具备相对于其他城市的绝对性优势。而组合城市的思路则更加符合成渝经济区背景下川南城市发展所需。组合城市的发展是改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城市布局,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城市布局,从而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克服大城市发展中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如发展空间局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中心区坏死、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组合城市中的每个城市如果能够从总体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既可以节约资金,又可以提高效率。这就要求川南五市以城市空间联系为导向,通过构建城市协商、对话、沟通、交流、合作的多层次平台,实现各城市的共同发展。组合城市中每个城市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各方可以采取积极合作的姿态,通过互惠互利原则参与城市间的合作。在川南构建组合城市的目的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减轻区域经济内耗,降低交易成本,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发展。
组合城市内的每个城市各有优势,但分散开来,力量不大,如果能结合起来则可凸显优势。以发展旅游业为例,川南各市都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各具特色:宜宾以蜀南竹海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有迤逦的自然风光,自贡拥有以恐龙博物馆和盐业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旅游资源,乐山拥有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为代表的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在组合城市的发展中,将这些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设计为一条统一的旅游线路, 共同对外推介,将川南旅游景区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精品线。
发展组合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间的城区对接。川南城市群在此方面有着良好的条件。内江、自贡与宜宾本来就是由内宜高速路连接。高速路两旁自然会出现产业成长和人口聚集带。在未来城市扩充中,川南各市应该沿着这些高速路布局城区,最后形成城市对接,从而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川南都市区。
组合城市一是打破了行政壁垒,改变了原来生产资料在使用、经营、管理和分配上过于集中的模式;二是把闲散的资金、劳力、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组合起来;三是有助于在外部形成整体力量,在内部形成协同效应;四是使联合体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本产生增殖效应。它彰显出“长江的动力、国酒的魅力、恐龙的魔力”,书写川南的时代传奇。
4.3构建大型城市,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在我国现已存在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展相对完善。
而成渝经济区内的中心城市仅有成都和重庆,在成都与重庆相距300 公里的范围内只有渝西的永川和川南宜宾、泸州、自贡及内江4 个中等城市。不仅没有一个与成都、重庆在经济规模上可以比肩的城市,而且也没有一个在人口数量与经济能量上能够有效承接成渝两市经济辐射的城市,并且其他城市与成都和重庆的经济联系都较弱,人口城市化水平较低。
成渝两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产业转移的要求。这种转移要求区域内要有基础设施条件好、产业类型多样、腹地广阔的大城市作为承接对象。同时,成渝两大城市的经济能量需要向外辐射,也需要大规模的城市作为吸收对象。因此,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要产生在成渝两地间构建大城市的需求,从而形成重点产业集群,形成分布合理、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产业地带,以重点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从而促成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高地。成渝经济区内必须积极发展一些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宜宾具有发展为大城市或市区人口达到100 万以上特大城市的条件。
宜宾作为川滇黔结合部的城市,有着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长江第一港位于此;内昆铁路穿境而过,与即将开工的成贵铁路在此相交;未来的渝昆铁路和内宜城际铁路也将交汇于此。同时,宜宾产业基础较为雄厚,门类齐全,以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主的各种资源丰富。在成渝经济区大发展的背景下,宜宾利用其资源与交通得天独厚的条件顺势而为,加快城市化步伐,在5 年~10 年里是有能力发展成为人口达到100 万以上的特大型城市的。
4.4编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案,绿色发展经济
《成渝经济区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健全完善区域合作、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城市群发展活力。建立各市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重大工作,健全部门对口联系机制,组建专项合作工作组。坚持多边和双边合作,支持县(区)间深化合作,鼓励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协作交流。规划按照“创新驱动、转型跨越、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对川南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城镇体系、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规划。这份规划,对促成川南一体化发展,促进川南成为四川新的经济增长极,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未来的川南,将是一个创新发展、生态文明、绿色转型的川南。”
目前,川南城市群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城市群在规模体系、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各城市应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对自身在城市群中的角色正确定位,同时,城市间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各方面进行明确地分工与协作,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才能促进川南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