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课件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高中地理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鲁教版必修

文档格式:DOC| 4 页|大小 50.51KB|积分 15|2022-10-09 发布|文档ID:159804907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过程学习重难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基础知识梳理: 1.地理环境是由 、 、 、 、 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 和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 与 的协调一致;表现为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既“ ”;还体现为不同 之间的相互联系 3.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南美洲 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 的现象每隔 年发生一次,发生时会使秘鲁附近海区 大量死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出现 灾害,赤道西太平洋沿岸 和 变得干旱少雨,世界许多地方变得气候异常。

    4.青藏高原是 与 强烈挤压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 和 成为全球最强盛季风气候区还使中亚、西亚成为“ ”同时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对 高原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5.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 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6.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通过输送大气中的 来改变 ,因此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 源大气对海洋的作用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 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 作用驱动水体运动,形成 7.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交换与传输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 ,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 8.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通过 、 、 作用体现明显,使物质不断迁移,形成碳循环、氧循环等。

    9.碳循环不仅能满足 的需要,还起到调节 的作用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 )A.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 B. 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C.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 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南方景观不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较弱C.植被茂密高大 D.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厄尔尼诺”现象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3~4题:3、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出现的现象是 ( ) A.秘鲁寒流上升现象明显加强 B.亚洲东南部多雨 C.南美洲西海岸易出现洪涝灾害 D.秘鲁渔场捕鱼量明显增加4、“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

    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5、如右图,澳大利亚大陆森林、草原、荒漠的半环状分布体现了什么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地理位置6、如图,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的含义是 (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 D.化合作用7.“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综合性 C.整体性 D.区域性8.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制约关系的是( )A. 沙漠地区的骆驼刺 B. 海底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C. 荷兰的围海造陆、日本的人工岛 D. 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9.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是 ( )A.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B.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 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10.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 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 地下水位持续上升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河流水位下降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11.四大圈层的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有( )① 大气循环 ② 水循环 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 地壳的物质循环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12.能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A.大气循环 B. 水循环 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地壳的物质循环13.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A.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地球上水被分解的结果C. 火山喷发的结果 D. 生物呼吸作用的结果14.从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观点出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 将枯枝落叶就地烧掉 B. 将枯枝落叶打扫干净送到垃圾站C. 将枯枝落叶埋在草地旁边 D. 将枯枝落叶送到食堂做燃料二、综合题15、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①~⑤代号表示的物质是:① ② ,③ ④ ,⑤ 。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 物合成 物,同时把 能转变成 能贮藏3)植物又是 和 的食物来源,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 ,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 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4)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 同时也改造了 圈、 圈和 圈16.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 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是 、 、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 ___ 、 ___ 、 ____ 、 _____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______________的变化并导致______________的失调。

    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 _,改善 ,保持 ___ ,促使生态环境的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17.根据下图中提示,回答下列问题:(1)A、B、C、D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态,其中反映骆驼刺特点的是 ___________, 反映荷花特点的是 __ ,反映热带雨林特点的是 ______ 2)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形态有 _____ 和 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中亚地区气候 ,土壤多呈 ___ 性反应,植物叶子 _ ___ 而根系 ___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参考答案教师版保留(学生不用印了)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 C 4、B 5、 C 6、B 7、C 8.A 9.B 10.C 11.B 12.C 13.A 14.C二、综合题15、(1)二氧化碳 氧气 氮气 有机物 无机物 (2) 无机 有机 光 化学 (3) 动物 微生物 化学元素 无机物 (4) 大气 水 岩石 16. (1)水文 气候 植被 (2)画图略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3)水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大气循环 (4)全球气候 整个生态系统 局部小气候 水文状况 水土 良性发展 (5)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17.(1)D A C (2)B D 干旱 中性到碱 小 发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wulinlin0220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