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及护理》PPT课件
第十一章 椎管内麻醉及护理,,椎管内麻醉的分类,蛛网膜下隙阻滞(脊麻) 硬膜外间隙阻滞 国外: 脊椎麻醉 spinal anesthesia 硬膜外麻醉 epidural anesthesia,,,,,,第一节 蛛网膜下隙阻滞,一、概 述 1. 脑脊液的比重:1.0031.009 局麻药液的配制 轻比重药液: 等比重药液:配制麻烦、麻醉平面不确定性 重比重药液:1.020,最常用 麻醉效果、范围,,2. 蛛网膜下隙阻滞范围: 高位脊麻:T4 中位脊麻:T5 T9 低位脊麻:T10 鞍麻:局限于会阴及臀部 单侧腰麻(主要)只限于一侧下肢,,,二、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机制及生理影响, 脑脊液的生理 成人脑脊液量: 120 150ml 60 70ml, 35 40ml,25 35ml PH 7.4 比重:1.0031.009 脑脊液压力:平卧100mmH2O, 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作用, 直接作用 作用部位: 局麻药 a脊神经前后根及脊髓a阻滞作用 局麻药进入脊髓的途径: 局麻药a 软膜 a脊髓表浅层 局麻药aVirchow-Robin间隙a软膜a脊髓深部,,神经纤维阻滞顺序: 自主神经 a感觉神经 a运动神经 a本体神经 血管舒缩 a温觉a痛觉a触觉a运动a压力a本体 消退顺序相反,, 阻滞平面的差别: 交感N阻滞 感觉N阻滞 运动N阻滞 24s 14s 局麻药的临界浓度, 间接作用(全身影响)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交感N阻滞 a 血管扩张 BP 周围循环变化:SVR HR 静脉压 a右心房压 a静脉心脏反射aHR 心加速N麻痹 a 心动过缓 ??? ??? ??? 低血压a颈总动脉、主动脉反射aHR,, CO : HR SV 心脏功能: 后负荷 ,作功 冠状动脉血流量: 取决于MAP(舒张压)及心肌耗氧量, 对呼吸的影响 不同意见 多数:取决于阻滞平面 达 T4 a肋间肌麻痹a通气量 达 C4 a膈神经阻滞a呼吸停止 术前用药或麻醉辅助药的影响 足月妊娠、腹部巨大包块、腹腔填塞物 T45可诱发支气管痉挛,, 对胃肠道影响 交感N节前纤维阻滞a迷走神经相对亢进 a胃肠蠕动、胃液 、括约肌松弛 a胆汁返流 飽胃:返流及逆蠕动,脊麻时发生恶心呕吐的原因,胃肠蠕动增强 胆汁反流入胃 低血压 脑缺氧 手术牵拉,, 生殖泌尿系统影响 肾:BP 80mmHg:肾血流、肾小球滤过量 膀胱:S24,麻醉护理任务:1,手术前进行麻醉前、术前指导,健康教育: 1.相关于麻醉的简单知识,麻醉配合。
2.相关于麻醉后、手术后的适应性训练麻醉护理任务:2,手术中协助麻醉医师做好以下工作 1.准备好腰麻或硬麻穿刺包 2.摆好病人麻醉体位 3.做好病情的观察及麻醉意外的抢救工作 4.执行医嘱,如输液、用药等,麻醉护理任务:3,手术后相关于麻醉后的护理措施: 1.体位 2.生命体征的观察 3.麻醉并发症的观察,(1)麻醉配合,安置体位:,椎管内麻醉病人的护理措施,腰椎穿刺的体位,,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要想摆到这么理想的体位很难,护士有时需一手抱病人的颈部,一手固定病人的双膝而且还要反复多次指点解释,病人配合上存在难度,巡回护士也增加了工作强度,麻醉体位:,要求病人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穿刺,同时背部与平面垂直,平齐手术台边沿穿刺点:,(1)麻醉配合,安置体位:,一般选择3、4腰椎 (L3L4)或4、5腰椎 (L4L5)间隙作穿刺点,腰麻病人的护理措施,脊椎体表定位,,三、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临床应用, 适应证: 1. 下腹及盆腔手术 2. 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3. 下肢手术, 禁忌证,CNS疾病 休克 全身性严重感染、穿刺部位感染 脊柱外伤/严重腰背痛、腰部脊柱畸形 腹内压 高血压并冠心病 慢性贫血:低位脊麻 循环功能储备差老年人:低位脊麻 不合作者:基础麻醉,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1.术前访视 禁忌证? 何种脊麻?局麻药?体位?穿刺点? 麻醉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麻醉前用药 安定类药、巴比妥类药, 常用局部麻醉药 :,Bupivacaine Procaine Dicaine Lidocaine Procaine150mg+5%GS2.7ml+0.1% epinephrine 0.3ml 1-1-1(丁麻糖)液: 1% Dicaine1ml+10%GS1ml+3%麻黄碱1ml,蛛网膜下隙阻滞常用局麻药一览表,, 蛛网膜下隙穿刺术 1. 体位,,,2. 穿刺部位: L2-3以下 L3-4 脊髓终端:L1-2 小儿L3-4 3. 穿刺方法: 直入;侧入,,,,, 阻滞平面的调节,影响局麻药在蛛网膜下腔扩散的因素: 穿刺部位 L3最高,T6最低 病人的体位 局麻药比重 局麻药的性能 浓度 容积 比重 注药速度 穿刺针斜口的指向 脑脊液的压力(压力偏低 a易出现较高平面) 脊柱的长度,,生理弯曲:L3最高,T6最低,,,,20130319_073619.mp4,(七)麻醉中管理How to Defend Yourself in Court,1. BP、 HR 快速输液 麻黄碱 2. 呼吸抑制 “全脊麻”:呼吸停止、血压骤降、心跳停搏 3. 恶心、呕吐 BP K a脑供血K a呕吐中枢 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强 手术牵拉,麻醉护理,1、 BP、 HR ,需要麻醉前准备好升压药 以及提心率的药品,以便不时之需。
2、“全脊麻”出现后,抢救必须物品和药品 3、恶心呕吐出现,需要给予对症药物四、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并发症,1. 头痛: 发生时间:脊麻后1-3天,持续47天 原因:脊液外漏a脑脊液Ka低压性头痛 发生率:1318% a 0.2% 预防: 操作 病人准备: 切忌暗示、手术日输液量2500ml 及时纠正低血压、术后仰卧位,,脊麻后头痛的治疗 轻微头痛:卧床2-3天 中度头痛: 输液2500 4000ml/天,镇静镇痛 严重头痛: 硬膜外充填血疗法:自体血10ml,,2. 尿潴留:S2-4阻滞所致 刺激腹膜 a BP HR 3. 神经并发症: 神经损害原因: 局麻药的组织毒性 意外带入有害物质 穿刺损伤,, 脑神经受累 : 发生率:0.25% 、 原因:与脊麻后头痛机制相似:脑脊液 假性(无菌性)脑脊膜炎 发生率:1/2000;脊麻后3-4天 起病急骤,头痛、颈项强直、克尼格征(+) 治疗:与脊麻后头痛相似 须加用抗生素,,克尼格(kernig)征检查方法示意图 夹角小于135,或大腿后屈肌紧张有明显抵抗并伴有痛即为阳性, 粘连性蛛网膜炎:,急性脑膜炎a渗出性变化a继发增生性改变及纤维化 发生时间:脊麻后数周/数月 症状:疼痛、感觉异常 a 感觉丧失 运动功能:无力a完全性松弛性瘫痪 原因:麻醉药 刺激性异物及化学品、高渗葡萄糖、 蛛网膜下隙出血,, 马尾神经综合征: 原因:与粘连性蛛网膜炎相同 症状:脊麻后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长时间不恢复、大小便失禁 骶尾神经受累,,脊髓炎:非细菌感染 局麻药对含髓磷脂组织的影响 症状:感觉丧失及松驰性麻痹 转归:完全恢复、好转、终生残废 尸检:脱髓鞘现象,五、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CSA),穿刺针内微导管: PDPH (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 新型CSA导管 适用于老年人和循环状况不稳定病人 优点: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副作用少 缺点:操作技术、无菌条件要求高 蛛网膜下隙出血和感染,第二节 硬脊膜外阻滞,一、概述 定义: 局麻药a硬脊膜外间隙a阻滞脊N根部a 支配的区域暂时性麻痹 分类:单次法、连续法 高位硬膜外阻滞: C5T6 中位硬膜外阻滞: T612 低位硬膜外阻滞: 腰部 骶管阻滞: 骶裂孔,二、硬脊膜外阻滞的机制及其生理影响,作用机制未明 局麻药作用的部位: 椎旁阻滞 经根蛛网膜绒毛阻滞 弥散过硬膜a蛛网膜下隙a“延迟”的脊麻, 局麻药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1. 局麻药容量和浓度:质量关系 2. 注药速度 3. 体位 4. 身高 5. 年龄: 420y 6. 妊娠: 足月孕妇局麻药量1/3 7. 动脉硬化:神经元 基质 8. 其他:脱水 休克 恶液质,, 硬脊膜外间隙的压力 负压 颈胸部 腰部 骶部 -, 硬膜外阻滞的影响,1.CNS的影响: 直接: 一过性脑脊液压,注药过快a 头晕 局麻药逾量/注入静脉丛a惊厥 累积性吸收比骤然注入超量药物易耐受 Lidocaine急性中毒阈值(10g/ml) 间接:阻滞后低血压引起,硬膜外阻滞的影响,2.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神经性因素 阻滞交感N传出纤维 a 血管扩张 平面高于T4 a 心交感N纤维麻痹 a HR,心脏射血力,, 药理性因素 局麻药a抑制平滑肌 阻滞受体aCO 肾上腺素a兴奋受体aCO SVR 局部因素 注药过快 a 脑脊液压 a血管张力及CO 反射性, 硬膜外阻滞的影响,3. 呼吸系统的影响 阻滞平面 局麻药种类、浓度 老年、体弱、过度肥胖 其他:药物、手术操作、体位,,4. 内脏的影响(BP) BP 6070mmHg,肝血流减少26% 5. 肌张力的影响 反射性松弛 选择性地阻滞运动神经末梢,三、硬脊膜外阻滞的临床应用,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腹部、盆腔、下肢等部位的手术 颈部、上肢、胸部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严重休克、穿刺部位感染、凝血机制异常 相对禁忌证: 严重贫血、高血压病及心脏代偿功能不良,, 麻醉前访视和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访视 麻醉前用药:巴比妥类 / 苯二氮卓类 阿托品等, 常用局部麻醉药, 应用局麻药的注意事项,1. 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 1:20万 / 1:40万 2. 局麻药的浓度和容量 3. 局麻药的混合使用 4. 注药方法 试验剂量:3ml,排除脊麻 试探耐受性 分次注药 或 一次注入预定量 追加维持量:首次总量的1/21/3,五、硬膜外间隙穿刺术,1. 体位,,2. 穿刺点 体表标志: C7 T3 T7 L4 3. 穿刺术: 直入法 侧入法,,,4. 硬膜外间隙的确定 阻力骤失 :突破黄韧带 负压现象 :悬滴法 玻管法 脑脊液(-),,, 连续硬膜外阻滞置管方法, 步骤 测量 置管 拔针 置管长度34cm 注NS,回吸,固定,, 注意事项 导管芯 导管与穿刺针一并拔出 插管时异感、弹跳 导管全血 预防药液回流, 硬膜外阻滞平面与范围的调节,穿刺部位 导管的位置和方向 药物容量和注药速度 体位:少 病人情况: 婴幼儿 老年人 妊娠后期 病理因素, 硬膜外阻滞失败,1. 阻滞范围达不到手术要求 穿刺点 硬膜外间隙粘连 2. 阻滞不全:痛 不松 麻醉药的浓度、容量不足 导管进入椎间孔,阻滞范围有限 导管在硬膜外间隙置入方向?,,3. 完全无效 导管脱出/误入静脉 导管扭折/血块堵塞 硬膜外穿刺失败 4. 硬膜外穿刺失败原因 病人体位不当,脊柱畸形,过度肥胖, 穿刺点定位困难 穿刺针误入椎旁肌群/其他组织而未察觉,,哪些情况应考虑放弃硬膜外阻滞? 多次穿破硬脊膜 误伤血管 出血多 / 误伤脊髓或脊神经 导管割断残留, 硬膜外阻滞术中管理,1. BP 快速输液 麻黄碱 2. 呼吸抑制:肋间肌、膈肌 颈、上胸部:小剂量、低浓度 3. 恶心呕吐 辅助药物、神经封闭、全麻,四、硬脊膜外阻滞的并发症, 穿破硬膜 原因 操作因素 经验不足 麻痹大意 用具不合适 病人因素 多次硬膜外阻滞史 脊柱畸形或病变 老年人、小儿 先天性硬膜菲薄:反复穿破,, 预防 穿破后处理 最好改麻醉方法 穿刺点在L2以下,可慎行脊麻, 误入血管,发生率:0.22.8% 预防措施: 导管正中置入,导管不宜过尖 注药前轻回抽 试验剂量 警惕血染, 空气栓塞,原因:血管破裂+注入气体过多过快 进气量10ml,致死可能 处理: 一旦诊断为静脉气栓,应置病人于头低左侧卧位,防止气栓上行入脑,使气栓停留在右心房被心搏击碎,避免形成气团阻塞 房缺/室缺:左侧半俯卧位,防冠脉气栓 心脏停搏:心脏按压、心室穿刺抽气,,穿破胸膜:气胸、纵隔气肿 导管折断 原因 穿刺针斜面切断 导管质量 拔管困难 导管折叠打结,, 导管折断的处理, 全脊麻,定义:行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全脊麻。
发生率:0.24% 临床表现:全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甚至心跳骤停处理原则:维持病人循环及呼吸功能 若神志消失,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加速输液,血管收缩药等 若循环功能维持稳定,30min后可清醒 灌洗蛛网膜下隙? 20min内 预防措施 预防穿破硬膜 强调试验剂量, 异常广泛阻滞,常规剂量局麻药,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节段性,骶神经甚至低腰部神经支配的区域,功能仍保持正常 临床特点:缓慢发生,2030min 硬膜外间隙广泛阻滞 硬膜下间隙广泛阻滞,,, 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脊神经根损伤 部位:后根 临床表现:根痛 感觉减退/消失 脑脊液冲击征 根痛3天内最剧,2W内缓解/消失 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脊髓损伤 轻重不等 横贯性伤害: 剧痛,一过性意识障碍,完全松弛性瘫痪 脊麻可掩盖截瘫症状 预后:重者截瘫,死亡,脊髓损伤早期与脊神经根损伤的鉴别,“触电”/痛感;剧痛,一过性意识障碍 感觉障碍为主,“根痛”,很少运动障碍 感觉缺失仅限于12根,一致性 感觉障碍:比穿刺点低13节段,,治疗措施: 预防为主 :腰2以上穿刺尤应谨慎小心 遇异感或疼痛,应退针观察,切忌注入局麻药或插管,避免扩大损伤范围 及早治疗 脱水 皮质类固醇: 防止溶酶体破坏,减轻脊髓自体溶解 若鉴别困难宜按脊髓损伤对待, 硬膜外血肿,穿刺出血率:26% 血肿、并发症:0.00130.006% 原因: 穿刺、置管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抗凝治疗 临床表现: 背痛a肌无力、括约肌障碍a截瘫,,,诊断:脊髓受压 奎肯试验、椎管造影、CT、MR 预后:早期诊断、尽快手术减压 预防措施, 感染 (最严重),硬膜外间隙感染:葡萄球菌 污染药具 穿刺部位感染 其他感染灶细菌血行播散 蛛网膜下隙感染 阻滞后4h:脑脊膜炎 难发现细菌,抗生素,五、小儿硬脊膜外阻滞, 解剖生理特点 新生儿硬膜盲端:S3 (成人S2) 脊髓终端L3 1y L1-2 10岁内交感N较活跃,血流动力学稳定 适应证和禁忌证 穿刺与注药 并发症,六、骶管阻滞,穿刺部位:骶角联线中点 硬脊膜囊终点: 髂后上嵴联线 S2,,主要适应症: 肛门、直肠、会阴、阴道、尿道及小儿腹部手术 注意事项: 解剖变异,丰富的静脉丛, 谨防并发症,第三节 蛛网膜下隙与 硬脊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广泛应用于经腹盆腔手术 联合阻滞, 取长补短: 起效快、镇痛与肌松完善、便于调节麻醉平面,按需加药、术后镇痛 “针内针”技术,思考题,1腰麻对生理的影响下列叙述哪项错误 A 阻滞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使动、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 B 低血压的发生率及下降幅度与麻醉平面有关 C 高位腰麻因使血压下降而通过压力反射使心率增快 D 麻醉平面在T8以下时呼吸功能基本无影响 E 腰麻时胃肠蠕动增加,胆汁反流人胃,易致恶心、呕吐,,2脊神经与局部麻药接触后,最先被阻滞的是 A 感觉神经B 运动神经C 副交感神经D 交感神经E 膈神经,,3患者,女,38岁,在腰麻下行卵巢囊肿剥除术,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时出现头痛。
下列处理哪项不恰当 A 平卧休息B 使用镇痛药C 积极输人10%葡萄糖D 针刺治疗E 必要时硬膜外腔注人生理盐水等,病例讨论,患者,男,15岁,50kg,因急性阑尾炎入院行阑尾切除手术术前检查、检验均无特殊,行硬膜外麻醉T12L1间隙穿刺置管顺利,给予试验剂量4ml(麻药为1.5%利多作因 + 0.15%丁卡因 + 120万肾上腺素),病人神志清醒,测阻滞平面达T4追加6ml,10分钟后发现患者呼吸停止、呼之不应、心跳骤停立即行人工胸外按压 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 30s后心脏复跳 18min后自主呼吸恢复,,,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