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失根的兰花》导学案 鲁教版

2022年(春季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失根的兰花》导学案 鲁教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3、仿写句子,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二、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朗读,掌握字词三、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听歌曲《七子之歌》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失根的兰花》走进陈之藩的内心世界 (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二)我闯关,我最棒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tān tā zhà huá hè àng líng坍 塌 栅栏 喧 哗 群山万壑 诗意盎然 飘 零学生读读写写,并辨析生字屏幕出示答案三)、我做主,我能行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问题:(1) 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过渡: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的牵念,又怎能释怀!那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感情如此强烈真挚,怎不令人感动!同学们,让我们荡起理解的双桨,一起进入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感之河!(四)、,我合作,我愉快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思考问题:①作者少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感受有何不同?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出示参考答案:①作者十几岁离开家,从未因见到与故乡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而想起过家,从未感觉伤感:“到处可以为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白天的生活中,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到处均不可以为家”②这个字是“根”未出国门是“有根”,离开国门即成了“失根的兰花”了3)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请思考: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屏幕出示答案:明确:作者托物言志,以历史故事破题,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素质。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郑思肖画兰的历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过度:“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让我们带着这种故国之恋再次感悟五) 我交流,我分享(多媒体出示例句)教师小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父母亲情的爱、邻里乡情的故事都是可以凭借的对象,作者把思念祖国的感情寄情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过度:我们感悟了作者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思乡情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我们的情感六)我表达,共欣赏1、 仿造比喻句例句:①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 ② 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教师指导:仿句要变抽象为具体,用客观事物为喻体,化无形为有形,课文的例句侧重于漂泊,以个人的经历为意象的基础对人生充满美好向往的少年,该怎样描绘自己的人生之路,抒发自己的感知体验呢,请大家仔细思考同时注意用词的得当,如“漂流”“飘零”分别与“萍”“絮”的搭配教师:人生如茶,留清香在人间学生:人生如 , 2.阅读短文,解答问题。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问题:问题:1.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 ) 情感2.课文主要由( )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从而抒情而本文作者设置了( )、( )、( )、( )四个具体象征性的事物,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抒发情感七)我总结,我完美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作业:课后第三题板书设计: 失根 兰花 ︱ ︱ 思乡爱国 游子 对比 借景抒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