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档格式:DOC| 50 页|大小 166.50KB|积分 10|2022-08-31 发布|文档ID:146696281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5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初中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2932 (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技巧突破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6)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9)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10)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1)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1)的答案选D;例(2)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方法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⒈故人具鸡黍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 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⒉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庸夫之怒也。

    不能误读为:此庸夫╱之怒也 七、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这是一个非四字骈字句,可按意义划分节奏,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⒊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作',即'像狗一样'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 一、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 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正确的朗读节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如还有: (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 (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5、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主谓之间应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例如:1、其一犬坐于前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为: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 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6、马/说 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题型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2)故/君子有不战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5)曩/与吾祖居者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8)若/毒之乎?(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 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xiaonvhai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