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Word版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的归纳整理四川内江资中 陈琼一、 而 1、 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 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 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 何 1、 疑问代词 (1) 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 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 复音虚词 2 / 17(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 同“呵”,喝问 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 乎 1、语气助词 (1) 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如:欲安所归乎? 壮士,能复饮乎? (2) 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 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如: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 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词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四、 乃 1、 副词 (1)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仅” 如: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用作副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 五、 其 1、 代词 (1) 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 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 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 副词 (1) 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如: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可”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4、 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霰雪纷其无垠兮 六、 且 1、 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矫诏纷出 (2)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且” 如:河水清且涟漪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七、 若 1、 代词 (1)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如:更若役,复若赋 若入前为寿 (2) 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 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 如:若止印三二本,则未为简易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 以“夫”“至”结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如: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4、 动词,“像”“好像” 如:若水之归下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八、 所 1、 助词 (1) 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必须跟动词,如不是动词则要活用为动词相当于“……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如:置人所缯鱼腹中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 组成“为……所……”表被动 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3、 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1) 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如: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表凭借、手段、目的译为“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4、 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如:某所,尔母立于兹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九、 与 1、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如:且与府吏要 秦伯说,与郑人盟 (2) 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如:吾与徐公孰美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 连词,边接并列成分 如: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入与非常也 3、 语气助词,通假字,同“欤” 如:王庶几无疾病矣与 无乃尔是过也 4、 动词,译为“给予、结交、参加、赞许、亲附” 如:蹇叔之子与师 失其所与,不智 与嬴而不助五国者 十、 于 1、 介词 (1)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 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 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1) 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如: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秦王不怿 (2) 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词缀,嵌在动词之前,构成双音节词,不译 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十一、为 1、 介词,读四声 (1) 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君翻作《琵琶行》 公为我献之 (3) 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 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 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6) 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如:恐为操所破 2、 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以伐为? 3、 动词,“成为”“变成”“治理”“作为”“当作”“以为”“认为”“是”等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十二、焉 1、 助词 (1) 语气助词 A、 陈述语气,可不译 如:于是余有叹焉 B、 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C、 句末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盘盘焉 2、 代词 (1) 人称代词,一般代物,作第三人称,可译为“它” 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2)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 则将焉用彼相矣 3、 兼词 (1) 用作“于此”“于是” 如:青麻头伏焉 风雨兴焉 (2) 用作“于之” 如:使皇武子辞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十三、因 1、 介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如: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因击沛公于坐 我欲因之梦吴越 2、 连词 (1) 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如:相如因持璧却立 府吏闻此便,因求假暂归。
(2)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如: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 十四、也 语气助词 (1) 表示判断语气 如: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 表示肯定语气 如: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3) 表示疑问语气 如:吾王庶几无疾病矣,何以能鼓乐也 缚者何为者也? (4) 表示感叹语气 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能鼓乐也 (5) 用在句未,表示反诘语气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6) 表示祈使语气 如:勿从俱死也! (7)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十五、以 1、 介词 (1)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用(凭)什么身份“”按照“ 如:余船以次俱进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2) 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 (3) 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4)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 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5) 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 连词 (1) 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 目的关系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以尽吾齿 (3) 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 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余以四人拥火以入 (5)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 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台口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发于新硎 4、 副词,同“矣”,相当于“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十六、则 1、 连词 (1)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临视,则虫集冠上 (2) 假设关系,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或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 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 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可译为“可是”“却”,或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可译为“虽然”“倒是” 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 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寡人之罪也 十七、之 1、 代词 (1) 人称代词,第三人称 如:作《师说》以贻之 (2)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之二虫又何知? 2、 助词 (1) 结构助词 A、 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或不译 如:吾尝闻少仲尼之闻 B、 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音节助词,凑成音节,不译 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十八、者 1、 助词 (1) 构成“者”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如:用叶者取叶禄长足时 (2) 起提顿作用,可不译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代词 (1)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之类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作者邮箱: a5521805@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