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高校文档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苏轼《定风波》赏析

文档格式:DOC| 16 页|大小 45.50KB|积分 20|2022-08-12 发布|文档ID:13430233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苏轼《定风波》赏析作者:不详  时间:2007-5—22 21:58: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104732  定风波   苏轼 ﻫ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ﻫ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ﻫ  一蓑烟雨任平生 ﻫ  料峭春风吹酒醒, ﻫ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ﻫ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ﻫ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ﻫ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ﻫ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ﻫ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州、惠州、儋州,皆东坡贬谪流放之地而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地在他的笔下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来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 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四十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苏轼能从贬谪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幽默的笔调化解之,表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其乐观旷达的精神可见一斑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轩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气势雄放[5]   苏轼的词里,也同样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心境苏轼在密州时期就已显示出安往而不适的乐观精神,但超然心态的最终形成还是在被贬黄州之后超然心态,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感受超越性的意义,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的过程中.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到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使他的精神体现出无穷的人格魅力,使他的作品展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论苏轼的超然(2010—05-28 21:50:43) 转载标签: 教育分类:教育论文(原创)论苏轼的超然提  纲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1)苏轼的抱负。

    2)苏轼的政治生涯3)苏轼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怀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1)成绩显赫而不高傲2)身居要职而淡泊名利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1)独树一帜的贬谪观2)把贬谪看为福分(3)把贬谪当作游玩4)面对贬居时的乐观旷达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1)一生贬谪,生活艰辛2)观照自然,慨然有悟3)面对逆境多从容,艰苦磨练结硕果 论苏轼的超然 摘要:苏轼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艰,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仕途屡遭贬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时候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别是贬谪黄州时期,生活极端孤独与寂寞,曾经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深深感叹,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风归去"但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对生活充满炽热的爱,所以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面对加诸其身的种种迫害,他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态度来接受这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诗文中处处体现出其超然物外、热情乐观、从容旷达的人生态度,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永远值得人们景仰. 关键词:苏轼;超然;乐观;旷达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对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禄和尘世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

    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能够抹去柴米油盐的重负,远离现实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难之中,也能够以超然的心态面对它们,不会因得失、顺逆、穷达而改变自己的心态,这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旷达自由的人生态度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的超然态度的人.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诗人、学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颇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辩证态度,诗文中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而受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高度仰慕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苏轼乐观、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进行探求研究一、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于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后,并潜心研究社会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年间里,写出了《策论》、《进策》各二十五篇,提出了改革弊政政治主张,并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台。

    苏轼对自己的人生仕途是充满期待,总想大展宏图,其根源是其对现实人生充满着强烈的热爱之情苏轼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曾被贬谪到湖北的黄州、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因为这样的升迁贬谪,使他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出尘和被世所遗的崎岖小路之间,显得十分艰险在历史上,一些人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或自沉江河,或归隐山林,或因不肯同流合污而郁郁终生.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苏轼选择的道路却与他们不同苏轼虽然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他没有悲观,也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其关键就在于他热爱生活,始终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功名富贵和悲欢离合,因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乐观的苏轼,一个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用喜上眉梢的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了喜爱的眼光欣赏着地球上的一切的并从中发现美的具有豪情万丈的英雄的苏轼所以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1)的艰难岁月中,他不但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甘美,而且处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2)的欣慰心情;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3)的洒脱情怀;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4)的悠然感悟;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5)的潇洒豪情。

    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6)这是何等的豪迈,哪里像是出自一个贬居蛮荒形枯骨杇的垂老之人之口?当然,苏轼也曾想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始终是他心灵的主旋律,因而他总是直面逆境,善待人生他的《水调歌头》对此有着精彩的诠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官场上的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飘荡何时歇"(7)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但他很快意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相较人生亦是“此事古难全”,所以“不应有恨”转恨为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他热爱生活,所以情怀才显得如此之旷达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以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超越了生活的艰苦和仕途的波折.在苏轼的眼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8)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

    这种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态度也成就了他传奇色彩的一生:“一蓑烟雨任平生”(9)在苏轼坎坷动荡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风雨如何,他心中早已是波澜不惊,真正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达苏轼身处逆境,我们却处处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被贬黄州,生计窘迫,微薄的官俸不足以养家糊口,他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亲身参加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东坡八首》(10)中述说了他垦荒的缘由以及“垦壁之劳,筋力殆尽”的劳动状况正是因为对现实的热爱,他才体味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人生的有味,展现出他超然的态度,表现出其旷达的情怀二、身居顺境,淡泊名利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张之洞有 “无求便是安心法冰心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淡泊,即清心、恬淡、知足、寡欲,是贤者追求的一种境界淡泊就是能在辉煌腾达,高官厚禄时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用一颗平常心淡然看待这一切,不受尘世污秽的干扰与冲击,能在淡泊喧嚣的同时,给自己找到一份心灵的超然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也因为他能在顺境中能保持一颗淡泊超然的心,并通过他的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称道苏轼出生于“庆历新政”这一北宋王朝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

    他从小具有兼济天下之志,通过勤奋学习也具有经世报国之才.苏轼年轻时便在文坛中具有很高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11)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走上仕途后,他并没有不可一世,而是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渐渐地看得淡泊,渐渐铸就了凡事以平常心待之的态度苏轼在为陈希亮写《凌虚台记》中暗讽陈希亮以前修改自己的文章,陈希亮这次却一字不改地令人照文把这篇文章刻在石头上后来陈希亮对别人说:“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其满而不胜也."(12)苏轼知道后,了解到陈知府的良苦用心,颇为自己自得于盛名之下的浅薄感到汗颜,并不是固执已见当然,淡泊并非甘于平庸,不思进取,更不是厌弃世俗、躲避现实,而是一种超然境界、处世态度和人生情怀苏轼是从小就深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浸染的,在几十年的沉浮中,只要环境允许,他总是尽力有所作为,为地方上多做实事,政绩卓著.苏轼守徐州时,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七十多天不退.当时城池危殆,民心惶惶苏轼临危不惧,身先士民,指挥抗洪抢险,他“庐于城上,过家不入.”(13)犹如大禹三过家门,与城共存亡,与民同生死,终于水退民安城全,朝廷奖赏,徐人奔走称赞。

    苏轼却说“水来非吾过,水去非吾功14)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功名乌台诗案”后,苏轼更清醒地认识到事物的发展的两极和名声的利弊神宗的母亲宣仁太后对苏轼特别青睐,她执政时期,召苏轼回中央,先任居舍人,后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的位置,苏轼已不为这些所动,官场的沉浮如过眼云烟人在玉堂深处"(15),却“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荫青子”(16);告诫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在《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说“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17)也正是在这种顺境中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苏轼的超然处世的态度苏轼仕途一生,顺逆参半.在顺境,他淡泊处之;对逆境,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对在顺境中苏轼选择的是淡泊,但他一生更多的是坎坷不平,仕途起伏,遭受了诸多不幸和打击,他是怎样应对的呢?他不像有些意气风发的青年,仕途失意便一蹶不振他没有在东坡雪堂里消弭自我,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怀观道",以求对生活更深的理解,总是让自己不断地发展进步.他劳作非常艰辛,时常生活困苦,他把 “造物"的这种安排看成是感悟人生的天赐良机,他以海棠自喻:“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到空台”(18);以梅花自喻:“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19),表现出乐观旷达,恣放向上的情怀.苏轼一生,历尽艰辛,大起大落,他把这总结为“一生凡九迁”(20)。

    特别是垂暮之年贬到惠州,再贬儋州,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儋州是个蛮荒的地方:“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问21)自然条件也是十分恶劣,毒蛇猛兽遍地都是,疾病也时时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身处逆境,苏轼依然保持超然物外态度,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从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以贬谪为福、以贬谪为游玩、以贬谪为致仕苏轼把贬谪看为福分他说“谪居穷僻……自绝禄廪,因而布衣蔬食,于穷苦寂淡之中,却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节微福22)在他眼里,贬谪无公务逼迫,无官场应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在《记承天夜游》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他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以闲者自居,以此自慰.他在《食荔支》中表现出何等欣喜的心情:“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饮酒、赏梅、读书,生活虽然简朴,却过得相当安逸.这种安逸生活和心境时时反映在他的诗中,《纵笔》写到: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他的政敌章子厚看了很不舒服,把他再贬儋州.在儋州,他写下了著名的《谪居三适三首》,其中《旦起理发》中说:安眠海自运,浩浩潮黄宫。

    日出露未晞,郁郁蒙霜松老栉従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少年苦嗜睡,朝谒常匆匆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何异服辕马,沙尘满风鬃琱鞍响珂月,实与杻械同解放不可期,枯柳岂易逢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翁.诗中描写了为官时的忙碌,反衬出贬谪时期的闲适.有很多被流放到了海南岛的人们,由于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日夜都盼望能够早日返回大陆,但苏轼没有报怨、没有自弃,而且唱出了“他年谁作与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23)的诗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将自己融入了黎乡,把海南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当然,苏轼不是彻底超脱,不问世事贬谪时期,他尽其所能为百姓做些好事,而且从未放弃过学术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苏轼中年贬居时认真研读了《易》和《论语》,写下《易传》、《论语说》晚年贬居专门研《尚书》作《书传》文学上像《赤壁赋》、《方山子传》《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其在贬居时候写成的苏轼把贬谪当作游玩《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说:“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郁孤台》“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把人生如寄释为“闲游”.晚年遇赦北归,离开儋州,但在海南三年,他已习惯了那里的生活,临行作《别海南黎民表》一诗,以海南人自居: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他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认为自己远贬海南经历的磨难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漫游视谪为游,他把贬谪当成一次“公费旅游”,胸襟何其广阔,气度何其恢弘,一切痛苦不幸都从容应对,不放在心里,而是尽享游玩中的新鲜与快乐苏轼面对贬居,显得乐观旷达贬居本是政治惩罚,苏轼却冷静对之谪居儋无事,何异老且休.……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24)也正是他有这样的从容,才能以一颗宁静的心看待自己的遭遇、世间的一切乌台诗案”后,几近死亡边缘的他经过长途跋涉,踏进那偏僻的黄州大地,他仰观天象,俯地取法,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心灵已进入一种澄明超然的境界才华横溢的他,赋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诗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写1082年的一天,苏轼去看朋友,路上遇雨,因为没带雨具,同行都很狼狈,只有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他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风雨中“吟啸”,表现出玩赏超然的心态,也是在困境中,心灵上留下了一点闲情逸致的小小空间,显示出了诗人乐观旷达从容的心态.不管是自然的风雨,还是人生的境遇变迁,苏轼都用平静悠闲的心态从容面对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超然人生态度的肯定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写他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也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这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任凭风吹雨打,他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流放到了蛮荒之地的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在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25)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他善于将诗意融入哲思,在寒冷中注入温暖,在逆境中发现希望,在忧患享受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写照,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26)凄风苦雨之后,天气终会放晴的.上面讲的是一种儒家的境界,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感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如果心静,世界自然都清静如果我们内心达到了无差别的高尚境界,世间万物哪里还有什么差别呢?因此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累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应坦然面对,“宠辱不惊"苏轼以从容的态度面对贬居,以主动的精神迎接贬居给他带来的痛苦,并化悲痛为力量,化贬居为机遇,在人生不遇之时,不在意追求形骸、功名的长久,转而追求精神境界上的永恒,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不断超越自我,在时时刻刻中实现着自我,从而创造出永垂不朽的东西:充满魅力的人格,精深美妙的作品。

    苏轼这种身陷逆境而乐观超然的态度是经过长期自我调节的结果,对于他来说,逆境中的恐惧、惊惶、委屈等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自适与乐观苏轼处于逆境之中,始终能看到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磨练人格的一面,因而他在任何地方都能用乐观旷达的心态对待困厄,感到乐趣无穷,显示出卓越超拔的人格风范,创造了贬逐中的辉煌文学四、境遇变化,从容应对中国封建历史上,儒学之士常常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但遭弃用,受贬谪时时干扰着他们匡扶社稷的美梦他们还是一蹶不振便是隐居逃世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把老庄思想作为排遣苦闷的精神武器,面对自己屡次的境遇变化表现出的是一种通达的心境,总能从容应对苏轼一生屡遭贬逐,足迹所到近二十处:四川—开封—凤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颍州-宣州—惠州—儋州等由此可见苏轼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屡遭贬逐,越贬越远,越贬越偏僻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他总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祸福苦乐所拘束,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扰,他既乐观旷达,又总是从容应对在经历九死一生后,苏轼来到了黄州,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让他在“幽人独往来”的日子里,感到苦闷和矛盾: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诉说着“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逃遁山林,返归自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却化作了豪迈奋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想像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看到自己“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苏轼没有因此沉湎,他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像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领悟到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他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处境,采用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容地从困厄中解脱出来。

    《题西林壁》做出了更好的注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透露出苏轼自得其乐,自我排遣的心境.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无拘无束,尽享生活佳趣的苏轼,而绝不是患得患失,无奈颓唐的苏轼面对境遇变迁,苏轼没有逃,虽然生活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27)的环境中,他却能遵从心灵的指引,实现对人生的积极的超越,守住了那个乐观、持重、朴拙、豁达、天真的自我!苏轼获罪贬黄,过去的一些亲友因为怕受到牵连而很少与他往来,他曾在《送沈逵赴广南》一诗中写道: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君随幕府战西羌,夜渡冰河斫云垒飞尘涨天箭洒甲,归对妻孥真梦耳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我方北渡脱重江,君复南行轻万里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阳瓮盎吾何耻君归趁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面对这样的境遇变迁,内心的苦闷孤寂是可想而知的,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从容应对,寄情山水,穷中取乐从他咏黄州风物之美的诗句中就能略见一斑,“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28)鲜鱼新笋,江城风物,给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当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面对境遇变迁,苦难和迫害并不能将苏东坡打垮,而是让他更加乐观豁达,“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他以无官无爵、无牵无挂的心态来蔑视风雨,挑战命运正如他所写的《书临皋亭》: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当是时,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若有思而无所思,已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这些无不流露着他那面对逆境,随遇自适、超然物外、潇洒达观的淡泊心境.苏轼遭远贬岭南惠州,发出的不是“好收吾骨瘴江边"(29)的哀叹,反而有欣喜若狂的心情流露:“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这种从容乐观的自适态度甚至激怒了当权者,尤其是看到“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30)这些惬意的生活描述,再贬苏轼到儋州苏轼到此地后是“首先作棺,次便作墓",生活境遇的险恶不难想象然而他并没有消弭,而是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一面体验着“诗能穷人”的尴尬处境,一面又体验着“诗穷而后工”(31)的独特感受数十年贬谪生活,不但没有压垮苏轼,反而把他锻炼成为从容乐观、胸怀旷达的伟大作家,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当沧桑始到工33)从苦难变迁中超脱出来的苏轼,精神上得以提升,经过一个又一个人生考验,越发沉静练达,气定神闲,风雨不能摧垮他,穷愁不能改变他,垂暮之年再贬到荒蛮之地岭南,他还是依旧故我,乐天知命,唱出“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挫折也好,打击也罢,都不能动摇苏轼内心的坚定,他始终从容面对,显示出超然的人生态度也许正是这些境遇变迁,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令人心想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妇孺皆知的豪士雅客,一个热情奔放、从容自如、乐观旷达、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由此,我们看到了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一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脱,以惊喜的眼光欣赏着现世人生,超越了名利、穷达、荣辱、得失、苦乐,达到了“超然"的境界;一是达到自由的境界,精神境界开阔和广大,不受尘世的羁绊,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泰然处之,并总有愉悦和欢喜.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一生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身陷逆境,既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情怀,又从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苏轼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超然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参考文献:(1)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红楼梦》岳鹿书社,1987年版2)苏轼《鹧鸪天》,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3)苏轼有诗《惠州一绝》,见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4)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5)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见《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年2009版6)苏轼《浣溪沙》,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7)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8)苏轼《观棋并序》,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9)苏轼《定风波》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10)苏轼《东坡八首(并叙)》,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11)见林语堂《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2)见《邵氏闻见后录》,作者〔宋〕邵博,中华书局1997版13)选自《宋史·苏轼传》,《宋史》,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年14苏轼《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四首》,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15)苏轼《如梦令》,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16)苏轼《如梦令》,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17)苏轼《八声甘州》见《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18)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

    19)苏轼《红梅三首》,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20)“苏公一生凡九迁”元·脱脱《宋史》卷九第527页《宋史》,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年21)清傅恒在《皇清职贡图》中记述:“琼属五指山各峒中,性凶横,时相仇杀熟黎“争田夺地起雠衅,屠牛聚众构生黎,以为州县之患熟黎“性习为横,不问亲疏,一语不合,持弓刀相向"《皇清职贡图》作者:(清)傅恒 等编纂, 广陵书社出版,出版时间:2008年22)《苏东坡全集》第十六卷 书简——— 《与圆通禅师二首》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23)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24)苏轼《和游斜川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25)(26)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见《苏东坡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版.(27)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28)苏轼《初到黄州》,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29)韩愈《左迁蓝关至侄孙湘》,见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30)苏轼《纵笔》,见《东坡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31)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见《欧阳文忠公文集?苏东坡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33)清·赵翼《题遗山诗》,见《袁枚赵翼集》,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gpcjcsx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