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供应商品质监查

供应商品质监查QA—1报告I确认项目1. 品质保证的体制、结构及其运用情况2. 工序管理确认用的样品零件H确认结果以上是在4个阶段将13个评价项目进行判定所得的结果监查实施人:编写人:批准:收件供应商广州本田〈联络事项〉方各一份品质保证责任人检查主任技术者研究开发中心所长采购部部长国产科科长生产部长请以月日为期限将改善计划内容汇总并提交PQ-S0803-D-03供应商品质监查-品质保证体制判定表大分类中分类确认观点项目确认具体的事实(特别记载或要点记录)-5.支给品的管理)QA—1确认观点集目录表示大分类()表示中分类1.经营方针及组织(-1.品质方针-2.业务组织)12.品质体系(-1.品质保证体系-2.规程)23.规格及设计管理(-1.规格管理-2.设计管理)34.标准类管理(-1.检查基准-2.工序品质管理表-3.作业标准)45.供应商管理(-1.合同-2.监查/评价/指导-3.到货检查-4.变化点管理)56.零件管理(-1.初物管理-2.批组管理-3.识别管理-4.品质下降防止管理7. 工序管理(-1.制造条件的管理-2.工序内检查-3.工序不良的改善-4.新工序的重点管理)8. 制造设备的管理(-1.制造设备的管理)119. 最终检查及可靠性试验(-1.最终检查-2.可靠性试验)1210. 检查用机器的管理(-1.计量/QA机器-2.可靠性试验机器)1311. 不良对策及特采(-1.不良对策-2.特采-3.售后服务)1412. 内部品质监查(-1.内部品质监查)1513. 品质教育及训练(-1.品质教育-2.品质训练)16-注意事项本观点集是在QAV-1时,作为极力减少确认项目及评价(观点)等的误差的指南,请注意此处所列的项目不须全部采用,而是根据厂家的规模及行业种类选定相关项目使用。
1. 评价等级分1)不充分:要从根本上重新整改2)不太充分:要整改/改善3)大致充分:可维持现状4)充分:非常优秀4个等级•修改的观点QAV-1观点集(93-11-01版)作了部分修本观点集为了将来供应商的自主监查,以下记观点将改1. 为促进产品指标的提高•增加提高产品指标的观点•以PDCA进行运作的观点作了整改2. 在确认观点集的表格里追加检查栏,以确认项目完成或未完成3. 为使将来的供应商内部监查自立化,尽可能使用IS09000系列用词,习惯ISO用词4. 追加相对于ISO9000系列尚不足的观点(要求项目)5. 从品质总检查中重审了内容,并追加不足的观点(要求项目)2/18页品质方针的概念根据公司中长期品质方针制定年度品质方针,贯彻到工厂、部、科各个阶层,并明确目标与实施内容通过此项工作实现公司全体目标另外,在反省去年大分类1.经营方针及组织工作的基础上设定目标值以改善品质保证体制、降低不良为目的,明确达成目标值、时期等,取得期待的成果ND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品质方针P1)品质方针及目标中是否包含了经营者的意愿2)品质方针的制定规则是否明确3)总结及推进品质方针的责任者及主管部门是否明确。
4)品质目标是否尽量用定量或定值清楚地表示了5)为使品质方针及目标具体化,开展活动的推进责任者与实施部门制定的部门目标及具体展开的措施是否明确6)目标是否在反省了去年的工序内部及到货品质情况后设定的D7)经营者、品质保证责任者及主管部门是否在推进计划的工作8)实施部门是否在进行务必实现计划的工作C9)经营者及品质保证责任者在开展过程中是否定期对进展情况进行评价、指导及提岀建议A10)实施部门是否将指导及建议反映到业务中11)经营者、品质保证责任者是否将到货品质情况等评价结果反映到第二年度的品质方针及目标中2业务组织P1)业务组织的以下事项是否明确•工厂、部、科、系等组织名及组织长名•总公司、事务所、其他公司、部门及组织长等的职责•组织长等不在时的代理者2)经营者在任命品质保证责任者后是否赋予其能明确职权及行使权利的地位3/18页D3)部门责任者是否根据其职权开展活动,并防止部门间业务的遗漏及重复等C4)品质保证责任者是否作为品质责任者对品质业务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A5)是否将此评价结果与业务组织的改善联系上了品质保证体系图的概念大分类2.品质体系将从产品(零件)的开发至销售/售后服务各个阶段的品质保证业务分配到各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品质保证必要业务并使之图示化。
此时,品质保证体系图能明确地记载公司制定的实施「决议」为保证制造零件的品质,明确部门间的关系,同时明确各时期必须实施的事项NO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2品质保证体系规程P1)品质保证体系图中的以下事项是否明确•经营者的承认印等•从开发计划到销售•售后服务各阶段的品质保证业务的实施时间、主管部门及实施部门•向下个阶段移动时的责任者的评价活动及记录方法等2)品质保证体系在各阶段的实施事项是否明确•开发计划阶段(对象为使用自有图纸的供应商)◊顾客需要、预测、市场品质、过去缺陷等必要的基本数据的整理及反馈◊开发流程图等的作成与必须实施的主要业务• 开发阶段-量产准备阶段◊将在试作品制作及可靠性试验等开发过程中从失败事例中得到的技术窍门反馈到量产准备阶段中• 量产准备阶段-量产阶段◊决定区分内制•委外◊过去缺陷的反映及潜在问题项目等的研究◊初期及量产中必须管理的品质特性项目的决定◊工序品质管理表、作业标准等量产用品质标准类的配备、完成及熟习教育◊设备、模具、治工检具等产品的生产设备类的配备、完成及熟习教育◊符合技术要求的可靠性试验的完成、试验结果的把握、对策及保证(以上下限值的最差值来保证)◊把握重要品质项目的品质水平(工序能力指数等)及将之反映到量产检查方式中去• 量产阶段-量产品到货-得到市场消息◊发生变化时对初物管理等的变化点进行管理◊对市场发生的不良的信息的取得、原因分析、对策及向其相关部门的反馈3)品质保证体系图与业务组织图的职责是否一致4)品质保证有关规程(决议)的制定/修改规则及其责任者是否明确。
品质教育、规格•零件、供应商、机器、工序、最终检查、可靠性试验、内部品质监查、不良对策、特采、标准类及设备等各项管理)D5)经营者或品质保证责任者是否根据职责将上记P项目传达给各实施部门,并与实际工作相协调C6)经营者或品质保证责任者是否根据职权责任随时或定期地监视品质保证体系及规程类等与实际业务的协调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并保留了记录A7)经营者或品质保证责任者是否根据职权责任对品质保证体系及规程类等与实际业务不协调情况等的不良项目进行了改善指导并保留了记录4/18页确保有关规格图纸及配套资料的最新版的使用,时常防止误使用及专有技大分类3.规格及设计管理术的泄露为对不良进行再发防止及未然防止,要将过去的品质实绩/预测项目、可靠性/耐久性试验等试验结果等反馈到图纸及规格书中去NO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规格管理P1)图纸及规格书等的规格管理规则是否明确2)是否规定了最新图的管理及旧图的处理方法3)是否指定了图纸及规格的应用的决定者4)是否确立了能迅速将规格变更传达给各相关部门的体系是否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5)是否在新规格应用完毕后进行反馈6)是否理解了广本的图纸与公司内部用图纸的相关性。
7)是否确立了能将规格变更的应用结果传达给规格管理或设计部门的体系D8)是否对最新的图纸及规格书进行了管理及活用C9)图纸及规格书是否正确,是否定期或随时进行了确认A10)是否对图纸及规格书的改废及修改保留了记录2设计管理(限定在图纸上反映品质信息的范围)P1)过去的品质实绩预知•预测项目反映到设计及规格中的规则•途径是否明确2)可靠性及耐久性试验项目的试验结果反映到设计及规格中的规则•途径是否明确3)生产技术及工序能力调查结果反映到设计及规格中的规则•途径是否明确5/18页4)设计审查(评价)的评价者、评价项目、改善推进部门及职权责任是否明确D5)是否根据上记方法•途径将品质不良的未然、再发防止反映到了图纸及规格书上6)客户与公司内部用的图纸及规格书是否整体符合C7)是否实施了设计审查A8)是否将审查结果进行了反馈并与规格的变更相联系大分类4.标准类管理为使不良的再发防止与未然防止/不良品的发生防止与流出防止/作业能有效、合理且安全地进行,使标准类标准化,为保持最新的标准类在实际作业现场活用而实施改废及管理NO中分类-1检查基准-2工序品质管-3理表-4作业标准检查成绩表PDCA确认观点项目1)是否规定了标准类的制定、发行、修改保管等规则。
2)是否制定了要求品质、过去的公司内外的品质信息及预知•预测项目在标准类的反映的规则•途径3)是否制定了品质水平及过去缺陷在标准类的反映的规则•途径4)是否规定了标准类的制定、改废的责任者及主管部门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5)是否明确了改变检查方式的规则6)是否明确了指定重要工序的基准及方法7)是否明确了重点管理项目在标准类的反映的规则8)是否制定了全部记录检查基准等要求项目的—规则9)是否规定了维持管理记录类的规则,使记录类在不易劣化及丢失的环境及设施下受到保管及容易检索10)是否适时地且按照规定对标准类进行制定、发行、修改及保管11)是否根据以上计划以不良的未然及再发防止观点将品质信息及预知•预测项目作为制造条件及检查重点反映到了标准类中12)重点管理项目是否能活用有明确记录的标准类对标准类的管理是否在随时能活用的状态下进行的13)是否按规定修改检查方式的6/18页C14)是否确认了记明了重点管理项目的标准类的实施情况与活用结果15)是否能确认及发现标准类的记录内容等有无问题16)是否对检查项目及频率等与实力的协调化进行评价A17)在确认重点管理项目时有遗漏时,是否进行了跟踪18)当标准类有问题发生及发现时,是否及时改善了。
19)是否对标准类的修改、改废等实施了履历管理20)当检查基准、工序品质管理表及作业标准等的标准类项目与基准相矛盾时,是否进行了改善21)当标准类中规定的重要管理项目及工序等令人难以理解时,是否进行了改善大分类5.供应商管理大分类5.供应商管理为采购品质安定的零件,对供应商提示必要的品质管理事项,根据提示内容签定实施合同,再对其实施情况进行验证与指导PDCA确认观点项目P1)选定新的供应商时,是否规定了选定标准2)是否制定了关于与供应商签定有关品质合同的规定3)是否制定了要求品质(图纸、规格书、品质基准、工序QC表等)的规则4)是否制定了将重要管理项目明确反映到品质基准(要求品质)等的规则5)合同内容的修改及传达方法是否规则化6)被传达合同内容的关系部门是否明确7)有无初物及批量管理等的品质管理的基本项目的制定规则D8)是否按照选定基准来选定新供应商的,有无记录9)供应商及有关品质的合同是否符合规定10)要求品质是否按规定制定的11)合同是否根据规定传达给各关系部门的12)是否规定了初物管理等品质管理的基本项目C13)责任者是否对新供应商的选定进行了确认及承认14)责任者是否对合同、要求品质及品质管理的基本项目的决定进行了确认及承认。
A15)在制定合同、要求品质及品质管理基本项目时,如有不良发生,是否进行了更正NO中分类—合同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7/18页-2监查/评价/指导P1)是否制定了品质监查•评价•指导的实施规则D2)品质监查等指导是否有计划地实施的是否明确了品质保证体制与制造工序的对象后再实施监查的,是否保管了记录3)在实施监查•评价•指导时,是否遗漏了管理项目4)是否明确定期及随时实施品质监查等指导及评价的目的C5)是否对供应商的品质的把握及指导进行了评价,有无保管记录6)是否对重点管理项目无遗漏地进行了确认A7)是否对品质水平的把握、评价、指导进行了跟踪,有无保管记录8)当重点管理项目有遗漏时,是否进行了追加等跟踪9)品质监查中发现品质管理的基本项目与规定不符时,是否进行了对应的跟踪,有无保留记录为采购品质安定的零件,对供应商提示必要的品质管理事项,根据提示内容签定实施合同,再对其实施情况进行验证与指导大分类5.供应商管理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3到货检查(交纳品)P1)是否制定了包含检查方式(抽检•数据检查•无检查等)的零件的品质保证规则与基准2)是否规定了供应商对交纳零件的重点管理项目负有品质保证的责任。
D3)零件是否符合检查基准等规则4)是否全部记录了检查基准等的要求项目5)记录类是否在不易劣化及丢失的环境及设施下受到保管及容易检索6)对于零件的重要管理项目的品质保证是否根据一级供应商的规定实施的,有无记录C7)是否对零件的重要管理项目进行了确认及评价8)是否根据零件的检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价确认9)当发现不良品时,是否及时地采取了适当处理及对策,是否确认了进展情况A10)当零件的重要管理的评价结果中有异常时,是否进行了改善并保留记录11)零件的统计、分析、评价结果是否向根源进行了反馈12)当到货零件的品质发生不良时,是否进行了处理方法及根源的对策的指导4变化点管理P1)是否制定了当供应商的M/L、材料、设备、制造条件等发生「变化」或不良时的申请等联络的规定D2)当供应商的M/L、材料、设备、制造条件等发生「变化」或不良时,是否按照规定进行申请等联络的C3)当供应商的M/L、材料、设备、制造条件等发生「变化」或不良时,是否进行了申请等联络、异常有无的确认评价A4)当确认/评价第3)项时发现了异常,是否进行改善并留有记录8/18页为保证零件的品质,确实把握从制造到交货期间发生的变化点,彻底实施先入先出及批组管理,以求防止不良品的混入及区分对象批组。
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初物管理P1)初物管理规则是否反映了本田发行的「供应商初物管理要领」2)初物的定义是否明确3)是否制定了初物管理的记录方法及保管期间等规则D4)初物管理是否按初物检查、初物事前报告/初物提示及记录的保管规则进行的5)初物管理是否按照到货零件、公司内工序/零件及岀货零件等各自的规则进行的C6)是否对初物管理的预实(计划实绩)管理等进行了进展确认及把握7)初物管理中发现异常时,是否包括责任者在内都进行了对应及确认9/18页A8)是否将初物异常品的原因反馈到根源中并进行了改善9)为使初物管理毫无遗漏地切实实施,是否进行了跟踪2批组管理P1)批组管理规则是否反映了本田发行的「供应商批组管理要领」2)批组管理的对象零件是否明确3)批组管理的表示方法是否标准化4)是否制定了批组管理的记录方法及保管期间等的规则5)是否制定了从生产线退回修理或再检的零件另作批组管理的规则D6)批量的先入先岀、检查及记录的保管等的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实施的C7)初物管理中发现异常时,是否包括责任者在内都进行了对应及确认A8)是否将批组管理发生异常的原因反馈到根源中并进行改善。
为保证零件的品质,确实把握从制造到交货期间发生的变化点,彻底实施先入先出及批组管理,以求防止不良品的混入及区分对象批组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3识别管理P1)是否规定了识别的对象零件及其表示方法类似、作业完成/未完成、合格/不良、保留、修改、试作、补修等各种零件)D2)是否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识别管理的C3)识别管理中发现异常时,是否包括责任者在内都进行了对应及确认A4)识别管理中发现异常时,是否将其原因反馈到根源中并进行了改善5)改善事例是否作了记录并活用到再发防止中4防止品质下降的管理P1)防尘、防锈、包装、保管及运输的各种规格是否标准化10/18页2)梅雨等季节条件、长期休假及滞留品的防锈/防尘对策是否明确地标准化3)是否将上记1)2)规定的使用合适的保管设施并保证最终产品的品质的事项规则化D4)品质下降防止管理是否按照规定的方法实施的C5)品质下降防止管理中发现异常时,是否包括责任者在内都进行了对应及确认A6)是否将锈、脏污、变色等品质下降的异常品反馈到根源中并进行了改善7)是否保留了改善事例的记录并将其活用到再发防止中5支给品的管理P1)支给品管理是否反映了与本田协议的「零件供应基本合同书•第4节支给品」的内容。
2)接受方或支付方发现不良品时的处理及联络方法是否明确D3)接受方是否对支给品进行了确认C4)支给品管理中发现异常时,是否包括责任者在内都进行了对应及确认A5)是否将支给品的异常反馈到根源中及进行了改善6)是否保留了改善事例的记录并将其活用到再发防止中大分类7.工序管理为生产品质持续安定的产品,使实际工作中的决议符合基准与规定,并根据决议开展工作而且要明确发生不良时的措施方法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2-3制造条件的管理工序内检查工序不良的改善P1)是否规定根据证据数据设定制造条件2)制造条件的管理方法及基准是否明确3)是否制定了变更制造条件时的(管理项目)责任者的设定等规则4)工序内检查的检查频率、记录等的方法及基准是否规则化,是否规定其必须在自工序内保证的可能频率下设定5)是否明确了工序不良的处理的规则/途径6)是否明确了制造条件设定值反映到工序的作业标准等的规则11/18页7)功能检查用的管理样件是否能在工序中得以活用D8)制造条件的管理是否根据规定的方法及基准实施的设定值是否在作业标准中反映及实施9)责任者是否确实地传达了制造条件的变更内容10)是否对在制造工序中使用的辅助材料(化学溶液及溶液棒等)进行了管理。
11)工序内检查是否按照指定的方法及基准实施的,有无保管记录12)工序不良的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实施的13)是否对担当者实施了技术训练是否对其记录进行了管理C14)责任者是否对有无按照规定的生产条件生产进行了确认评价15)是否对制造条件改变后有无确实实行实施项目进行了确认、承认、评价16)因制造条件的改变而发生不良时,责任者是否对零件处理及对策进行了评价及决定17)是否对在作业标准中反映岀的制造条件设定值与各资料符合与否进行了评价及决定18)因辅助材料的改变而发生不良时,责任者是否对零件处理及对策进行了评价及决定19)因工序内检查发生不良时,责任者是否对零件处理及对策进行了评价及决定大分类7.工序管理为生产品质持续安定的产品,使实际工作中的决议符合基准与规定,并根据决议开展工作而且要明确发生不良时的措施方法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C20)工序内检查的记录是否根据规则进行确认、评价(承认)的21)是否确认了工序内检查方法的妥当性检查结果是否通过管理图等把握了工序的变化22)在处理工序不良时,是否对零件及工序两方面进行确认后再决定对应方法的12/18页A23)责任者是否对无根据地设定制造条件等不良现象进行了改善及跟踪。
24)责任者是否跟踪了对无根据地改变制造条件的深入分析、取得根据等改善活动25)当在作业标准中反映的制造条件的设定值不对时,是否进行了跟踪26)责任者是否对辅助材料管理的不良进行了深入跟踪27)是否采取了把握品质变动的行动28)当工序内检查的数据记录的确认结果发生异常或无记录时,是否进行了改善29)是否对工序不良的原因在零件及工序两方面向根源反馈4新工序的重点管理P1)是否制定了新工序的重点管理项目反映到管理资料中的的规则D2)工序管理是否按照反映新工序重点管理项目的资料实施的C3)责任者是否对新工序重点管理项目在资料中的反映及实施情况进行了确认及评价A4)当新工序的重点管理项目在工序内资料中没得到反映或无记录时,是否进行了跟pdz大分类8.制造设备的管理为持续安定地生产均一性产品,有计划地实施始业检查、定期检查,将制造设备的突发故障降至最低限度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制造设备的管理P1)保养检查的日常•定期对象设备名的设定、指定及检查后初物零件的评价、记录等、管理方法是否规则化2)是否设定及承认了保养检查的计划3)保养检查的方法及基准是否标准化4)是否具备了能确实管理基准值的附有最小刻度的测量器具类。
5)是否制定了检查记录及保管的规则13/18页6)是否制定了发生异常时的处理规则及设定对应责任者的规则D7)保养检查是否按照规则进行管理的8)0常•定期检查是否按照计划实施的9)始业及定期检查是否按照标准实施的10)保养检查后的初期产品是否按照确认个数的基准进行检查及记录的11)检查结果是否按照规则进行记录及保管的12)发生异常时,是否按照规则进行对应处理的C13)是否对保养检查按照规则管理了与否进行确认、评价14)是否对检查按照计划及标准实施了与否进行了进展管理15)责任者是否把握了检查结果记录等记载的设备的可靠性等情况16)发生异常时,责任者是否对处理方法及对策进行了确认的裁决17)是否进行了暂停等的把握、确认及改善的推进A18)当保养检查没有按照规定实施时,是否改善了19)当检查没有按照计划及标准实施时,是否对此期间生产的零件采取了处理及对应20)是否在设备预防保护等方面采取了未然防止的对应21)发生异常时,是否对此期间生产的零件采取了处理及对应22)发生异常时,责任者是否根据规定把握内容,采取了改善等跟踪措施23)是否将新机种等的新设备的保养检查专有技术横向展开了大分类9.最终检查及可靠性试验为保证零件的品质,实施防止不良品流岀的检查及保证耐久品质的可靠性试验。
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最终检查P1)最终检查基准是否明确2)基准的作成及承认部门及责任者是否明确3)最终检查的检查前/后及合格/不合格的区分方法是否规则化4)处理不良品的责任者与处理规则是否明确14/18页5)检查基准等的要求项目是否有记录并在不会劣化及丢失的环境及设施下受到保护且容易检索,是否将此项维持管理的方法规则化D6)最终检查是否按照基准及规定实施的7)对合格品是否进行了先入先岀的管理8)处理不良品的责任者是否按照规定进行处理的9)是否进行了类似零件及尾数等管理的防止10)检查记录及保管是否按照规定实施的C11)不良品对应的责任者是否对处理方法进行了确认评价并进行了记录管理12)对检查结果是否实施了统计、分析及评价13)是否根据客户的品质信息对零件及工序进行了确认,并贯彻其对策方案A14)当评价结果有问题时,不良对应的责任者是否进行了改善15)是否将检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与不良内容向根源反馈了16)通过客户的品质信息对零件进行处理、实施最终检查及对根源采取对策等是否都进行了反馈2可靠性试验(只限于图纸及规格书中明确指定的项目)P1)可靠性试验及量产试验的实施项目、项目的必要性、基准、条件及实施规则等是否明确。
2)可靠性试验及量产品试验的实施计划的周期等是否明确3)检查基准等的要求项目是否有记录并在不会劣化及丢失的环境及设施下受到保护且容易检索,是否将此项维持管理的方法规则化D4)规则、基准及计划等是否按照规定实施的5)记录及保管是否按照规定实施的C6)责任者是否对评价及分析结果进行了确认A7)当评价分析的确认结果不符合规则时,是否进行了改善大分类10.检查用机器的管理为确保保证零件品质的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对计量机器、QA机器及可靠性试验机等实施适当的检查及校正,以经常保持其可靠性计量机器:用千分尺、游标卡尺等对长度、质、量等进行定量及定数的测量,并由人来判断的机器类QA机器:将联机机器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设定,在设定条件下使其运转,由机器对零件来判断的机器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2计量/QA机器可靠性试验P1)是否规定了保养管理的对象机器2)检查的计划是否进行了设定并得到了承认3)计量室的环境条件、检查的项目、方法及基准等是否标准化15/18页4)是否明确区分了公司外部及内部的检查机5)检查的追踪管理是否规则化6)・为保护校正后的机器能简单地再调整,是否制定了规则。
•机器的操作及管理方法是否标准化7)发生异常时,是否制定了被测量零件等的处理及联络等规则8)是否制定了记录的方法及保管期等的规则D9)是否按照计划实施了定期检查10)是否按照规则及基准实施了检查11)接受过指导的人是否实施了检查12)校正后的机器是否能简单地进行调整13)对检查/校正结果进行了记录及保管14)是否对检查及测量机器与原器及基准的追溯性进行了确认及管理15)是否对检查用的标准与国家标准的进行了确认及管理16)经过了定期检查的机器是否作了记号表示C17)为使检查遵守计划及标准,是否进行了管理18)发生异常时,是否根据规定确认被测量品A19)发生异常时,是否根据规定处理被测量品20)发生异常时,是否对包括已生产的零件在内的零件进行了处理当发生品质不良时,在进行迅速地处理及改善的同时,要追究真正的原因,大分类11.不良对策及特采实施根本对策,力图防止再发生将不良品补救后作为良品流动时,为明确区分而进行整体管理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2-3不良对策特采售后服务P1)是否明确了品质信息反馈的规则2)不良的对策规则及重要度的判断标准是否明确16/18页3)是否对特采的决定者制定了规则。
4)是否规定了公司内部的及已出货的产品也要实施零件的修理选别等处理5)根据发生的不良的重要度向责任者报告等是否规则化6)是否制定了不良对策/特采的记录与保管的规则D7)品质信息的反馈是否按照规定实施的8)是否以未然/再发及发生/防止流出的观点根据重要度来进行不良对策的9)对重大及再发的不良是否把握了现状,充分地追究真因,采取适当的对策及及时防止10)发生不良时,是否根据基准及规则向责任者报告并采取对策11)不良的记录及保管是否按照规定实施的12)特采是否按照规定实施的C13)责任者是否对不良对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确认及评价14)责任者对重大及再发不良的对策是否评价其适当、准时、好坏与否15)是否实施记录的积累及分析评价16)是否确认公司内部及已出货的产品有无进行零件的修理选别等处理A17)是否将重大及再发不良横向展开18)当评价对策内容有问题时,是否进行跟踪19)不良记录的积累及分析评价结果是否在新机种及向根源反馈及月改善计划中得到了活用大分类12.内部品质监查为维持及提高制造的零件的品质,亲身地确认品质保证体制及制造工序,如有需改善的地方,采取对策及进行改善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7/18页-1内部品质监查P1)进行内部品质监查时是否明确了以下事项:•经经营者及品质保证责任者承认了的判断基准及确认观点等•品质体制监查及零件品质监查等的规则•监查责任者/监查者、实施或报告责任者/实施部门或报告部门•推进责任者及推进主管部门•监查的记录方法及保管期等2)是否规定了监查责任者/监查者不能从同一部门选岀。
是否规定了从具备某种资格的监查责任者中选定任命人3)是否规定了内部品质监查要有计划地实施4)内部品质监查的计划中是否包含了经营者的意愿,实施目的及领域是否明确5)内部品质监查的判断标准及确认观点是否在理解了本田观点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否将其标准化D6)内部品质监查是否有计划地实施的7)监查、记录及保管是否按照规定实施的C8)经营责任者是否对目标达成度等监查内容实施了评价A9)如评价结果有问题,是否跟踪至处理改善完毕,并保留了记录大分类大分类13.品质教育及训练为有效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对各阶层进行关于品质管理的基本思想、品质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教育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1-2品质教育品质训练P1)是否明确了品质教育及训练的目的2)是否根据规则将品质教育及训练体系化3)是否分级设定品质教育及训练的课程4)品质教育及训练的年度计划等是否明确5)是否设定特殊工序(资格工序)的作业资格的教育训练、认定方法及基准等6)是否设定品质教育的责任者及推进责任者7)是否有规定教育者对训练者生产的产品进行检查以确认其掌握程度8)是否有规定作业者在接受训练后签名确认了解相关标准(例如:作业标准)。
9)是否明确规定改变作业者时要确认产品D10)品质教育及训练是否按照课程及计划实施的作业者接受训练后是否记录自身的体会11)教育者是否根据从对产品的确认中学会的规则实施教育的12)当作业者改变时,教育者是否根据确认产品的规则实施教育的13)是否根据规定对教育记录及保管进行管理的14)品质教育及训练的完成者是否明确15)是否对全体员工进行品质管理基本教育16)是否按照规定对特殊工序作业者进行教育的C17)教育者是否确认作业者接受教育后有无记录体会18)教育者是否确认作业者有无按照学到的规则进行工作19)是否对未接受品质教育训练者进行确认20)教育者是否在作业者改变前/后对产品有无按照基准生产的进行了定量确认21)是否对未接受教育训练的特殊工序者进行确认18/18页大分类大分类13.品质教育及训练为有效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对各阶层进行关于品质管理的基本思想、品质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教育N)中分类PDCA确认观点项目特别记载或重要记录确认A22)在品质教育训练时教育者是否根据听讲者的自觉、理解度进行再教育等、跟踪23)教育者对未学会的训练者是否进行跟踪直至其学会为止对学会者是否留有实际记录24)教育者对未学会的训练者是否进行跟踪直至其学会为止。
有无保留训练完毕者的记录25)有资格者在对特殊工序者进行教育训练时,是否跟踪至其听讲完毕26)作业者改变前/后产品岀现异常时,教育者是否对作业者进行适当的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