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施工组织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满族和满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讲座兼容

文档格式:DOC| 7 页|大小 102KB|积分 10|2022-08-31 发布|文档ID:146753442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满族研究及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田野调查的功能及作用———与中国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区别何谓田野调查?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即研究者亲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田野调查重在记录与描述,我国的史学也同样重在记录与描述,但由于二者来自于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起源,有着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1、词义的社会文化含义区别 体制内——体制外文字承载着社会文化现代汉文“田野”在古汉文中由“田”和“野”组成田”专指耕种用的土地,“野”相对于“田”而言专指“郊外”,这是商周时期分封制度产生的,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野”演伸出与“朝”相对的含义,代指民间(努尔哈赤萨尔虎大战获胜,明朝大臣上书称“朝野震动”,即指全国上下,无论朝廷内还是朝廷以外)用现代语言解释为“体制内”、“体制外”可见,“田野”既是中国悠久农耕文化又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汉文字表达而现代汉语将“田野”合用,完全用来表达城、宅之外的地域,“制度”的政治含义已经不很重要 “田野”的英文翻译“田”与“野”合一1. fieldwork2. field investigation3. Field research4. Field work Field在英文中有多种含义,首先是“原野”和“旷野”,然后才是耕作之“田”并与牧场同义,由此演化出“战场”、“矿区”等等。

    田野调查的英文直接用两个单词翻译而成,简单明了2、源流及文化价值观的区别 朝廷—— 民间皇帝为本位的大一统文化价值观在中国,“田野调查”早在二千年前的《史记》就已开始,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运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名人轶事,口传及书籍等资料,对周边的蛮夷藩国也有描述,对目前民族学及民族史学者对古代民族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史学的记述方法来源于“皇帝实录”,记述皇家大事,以皇帝为纲所以,成就了二十四史的“本纪”为纲的撰写体例再从大一统出发,记述周边的蛮夷藩国田野调查”的目的是撰写好皇帝的疆域和臣民异民族为本位的多元文化价值观西方的“田野调查”则起源于15至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之后,由那些航海家、冒险家、旅行家、地理学者、殖民者对美洲、大洋洲、非洲新发现大陆上的土著民族的民俗、风物特产等描述资料,被誉为田野调查的先驱写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描述“新发现”,以异民族为本位直到20世纪初期经由马凌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等人类学家的努力,使田野调查确立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学术传统和学科特色3、宏观与微观 思辨与技术实证的区别 传统——技术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以记述皇帝为中心的古代史学传统专门记述国家政治、经济、战争、邦交等大事,以国家权力运转为轴心。

    因受春秋战国以来学派影响,笔法极富有思辨性因而,中国史学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资料主要来源于文献记载,并以官方记录的正史为主,十分严肃中国古代从商开始就已经有了“史官”清代形成了考据学派甚至直到现代,在一些老学者眼中仍坚持正史为本可以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一门“官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相对来讲是“民间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却极富有民众文化的生活性,十分鲜活人类学家生活在被描述对象的生活当中,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具体到被描述对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为了使调查更为客观真实,学者们引用了现代科学的统计、计算等等方法,进行数字化处理因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更科学,并且广泛被引用于历史研究之中4、着眼点与作用路径的区别 历史——今天中国史学是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和描述历史尽管提倡公正客观是中国史学的悠久传统,但受制于历史条件和客观现实,做到公正客观是相对的,做不到是绝对的因此,中国素有历史是一面镜子的说法,用今天来对照昨天,再用昨天来反思今天比如,司马迁《史记》中对项羽、刘邦的描述,实际是政治得失的镜子各朝代的皇帝《实录》,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后一朝皇帝理政做准备的再比如当代历史研究选题的确定,总是根据当代的现实需要与历史互动。

    史学立足于还原历史而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则着眼于当前的需要,对调查点进行身临其境的眼前调查尽管调查资料有许多历史资料的内容,但这些历史资料的收集完全是为了明白和解释眼前,为了调查眼前某个社区问题而从事历史资料收集工作但除了历史资料收集工作外,更多的则是现实资料的收集课题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的全方位进行人类学与民族学运用田野调查主要目的是通过真实的描述来回答现实问题因而,其具有很强的现实功能性并且涉猎适用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诸如: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行为学、人类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研究生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题目举要:①公共管理视阈中回族女性早婚问题的调查研究②川西北羌族的家神与家支:亲属建构的文化逻辑③我国西北农村回族社区宗教发展现状调查研究④现代化变迁中仫佬族家庭性别分工的重构⑤多民族、多宗教文化背景下的查腊村社会互动模式研究报告⑥从村寺、祠堂看宗族对土族乡村社会的控制⑦山西翼城李娘娘信仰传承研究⑧一个家族的史诗;民间规约与家族日常生活建构——以近现代河南刘氏家族契约文书为基点⑨明末以来豫南乡村社会的礼生与堂祭——以罗山县丁氏家族为例⑩现代视阈下村落传统公共空间研究——以山西瑶头村“上阁”为例5、田野调查有三大突出特点 单一层级——多元现实性、鲜活性、平民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西方人类学传入我国,但其活跃繁荣期却是在当前,形成了一些专门研究机构,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重要的学科组织与机构国际上 首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I.C.A.E.S.)于1934年在英国伦敦召开。

    1948年8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成立1968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I.C.A.E.S.)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合二为一2008年适逢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成立60周年,由国家民委代表中国申办成功,于2009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第十六届世界大会 国内 ①国家民委成立人类学与民族学学会,该学会原为城市人类学学会,后为与国际对接,承办第十六届世界大会而更现名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为民族研究所,后为与国际学术对接而更现名其他各民族院校设立了人类学或民族学学院(所、中心)二、田野调查方法及过程 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有许多重要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实践调查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最基本的有:①观察与参与观察 ②访谈 ③问卷 ④座谈会 ⑤资料收集 文物收集 常见的是日常生活用品与工具 文献资料收集 常见的是地方志、族谱、碑文(也是文物)应用这些田野调查方法在实践中必须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放下自己——融入观察对象的生活之中——达到理解 忍受比你自己日常生活艰苦很多的生活、尊重并学习被观察者的风俗习惯 勇于接受被观察者的盛情保持主观清醒——认真观察——注重细节 防止自己研究者的角色转换为被研究对象,丧失客观清醒的主观意志。

    多听多看——对收集到的口碑资料与文字资料相互印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保持存疑的科学态度,善于在普通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往往许多口碑传说和地方志资料过于夸大自己田野调查过程田野调查过程即是实施阶段,这是理论付诸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最关键的准备工作 调查工作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上述田野调查方法基本上皆为调查工作阶段 ,不再重复现仅强调一下准备工作需注意的问题:选准调查点(典型性)——初步了解调查点基本情况(预调查)——制定调查提纲与计划(集中精力) 三、蒙汉民族关系个案示例 ——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S村“随旗”蒙古族调查 何谓“随旗”? 清代建立八旗制度,随之形成“旗民”之分的特殊身份特征被编入八旗者称为“旗人”,享受一定政治、经济特殊优待,是清代形成的一个特殊军事群体;没有被编入八旗者称为“民人”,“民人”占绝大多数清代对蒙古实行盟旗制,与八旗制度有严格区别,但在民间统称为“旗人”随旗”顾名思义,本不是旗人,却通过依附于旗人等各种途径获得了旗人身份的人这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为何研究“随旗”? 同一族源,昨天的汉人,今天的蒙古人随旗”人基本上皆为关内进入东北地区谋生的汉人移民,在“随旗”过程中经历一二百年时间完全融入蒙古社会,成为今天的蒙古族。

    对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关系有典型意义随旗”蒙古怎样融合成为蒙古族?汉人“雁行户”春来秋返———依蒙古,入蒙籍,娶蒙妇——习蒙语,行蒙俗,——获得土地 研究结论:第一, 追逐物质利益,为了生存需要,是产生民族融合的第一动力,也是为了生存第一需要,人们开始调适自己的行为以便适应新的环境第二, 政治、经济占强势地位的民族尽管人口少,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必然占主导地位第三, 民族融合过程是参与民族融合的各民族共同发生社会变迁的过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各民族共同的共生文化,即区域性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四、满汉民族关系个案示例 ——辽宁省腰站村满族调查 全国最大的爱新觉罗聚居村腰站村来源于清康熙年间努尔哈赤三大爷的孙子阿塔从北京下派驻守永陵,阿塔共生六子,以腰站村为根据地,二百多年来繁衍生息乾隆)大清会典》:“凡天潢宗派,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宗室束金黄带,觉罗系红带 《(乾隆)大清会典》卷一宗人府”根据清朝这一规定,腰站爱新觉罗氏属于皇室旁系子孙,系红腰带所以有“腰站红带子”之称至今腰站仍保存有红带子据亲眼目睹者描述,长约五尺,一拃宽,暗红色,两端有穗,手工织成。

    阿塔共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六个儿子定居腰站,他们分别是:第五子留格、第六子察馨、第九子尹登、第十子察库丹、第十一子哲尔恳、第十三子赛弼图,直至现在仍称之为“腰站六大支”当时这六个儿子在腰站居住分布是:留格居街里,察馨居街前,尹登居西北山根下,察库丹居西头后街,哲尔恳居东边,赛必图居后台子在清朝, 腰站爱新觉罗氏均记载于《爱新觉罗宗谱.已册》(甲、忆、丙、丁册为宗室册,黄册;戊、已、庚为觉罗册,红册清朝统称此为《玉牒》)按照清朝给予觉罗的待遇,凡是腰站肇氏男丁出生后即每年享有二十四两白银据腰站村老年人回忆,白银一直领到清朝末年全村以肇姓为主,全部为满族肇姓男人不外出,女人出嫁不离村,解放前旗民不通婚,解放后满汉通婚自由,但无论男女,与肇姓人结婚后都改为满族,子女也都为满族仍然保留了清代满族习俗 腰站村里的肇氏至今仍然保留了较浓郁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生活习俗和道德习俗两个方面一) 生活习俗祭祀祖先 清明节上坟使用佛托 喜吃粘食 (二) 伦理道德习俗满族在入关以后,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加之统治者大力提倡,使儒家伦理渗透于满族生活各个方面,并成为传统习俗流传腰站村的肇氏由于是皇室后裔,在这方面要求的更为严格。

    虽然当今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以往体现儒家伦理的繁琐礼节已被废弃,但历史上形成的伦理道德习俗却仍旧保留,在今天看来,成为优良道德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讲卫生,好整洁肇氏人家里无论生活条件好者或差者,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屋内清洁透亮,东西摆放有序,院内清扫得干干净净2、 男女老少讲礼貌肇氏人接人待客即热情又客气,老一辈人仍然有儒雅的风度3、 尊敬老人,讲究排辈份,以齿为序4、 家庭和睦,邻里之间相处平和,互相关照5、 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有文化,当干部,但却不羡慕有钱人以上伦理道德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习惯法”,使肇氏人自然遵守结论:满汉习俗相互渗透,民族关系融洽二百多年来该村从未发生过满汉冲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沈阳哈登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