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摘文苑何申___浮躁的作家

何申---浮躁的作家何申---浮躁的作家 作者:夫子 这是一个浮躁的世界,到处都呈现浮躁没钱人浮躁,天天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有钱人浮躁,一顿饭吃掉了36万元;房地产商浮躁,要在长沙盖838米的世界第一摩天楼……我认为即便世界上一切都在浮躁,作家们也不应该浮躁,因为他们是一群用理性眼光看世界的人,他们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态度然而令我失望的是有的作家也浮躁 我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大都是从文化和哲学的视角看待、分析世间一切事物的,让人读起来既能感嗅到文化的味道,又引发哲学的沉思所以,从他的《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我都从网上买了来,认真地阅读,受益匪浅去年,我在网上搜索到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等著”的《闲话中国人》,于是就买了来细心品读此书装帧精美,印刷质量极好,我很是喜欢 此书是一个文集,收入了包括鲁迅在内的22位作者的文章读过之后感觉大部分文章写的都不错,语言诙谐,文字凝练,但是当读到何申先生写的《漫话“河北人”》时,就大跌眼境了文章不仅语言枯燥琐碎,而且还有三处既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当时我就想,这位作家到底怎么了?他开篇写道:“不同的生活环境,很容易早就人们不同的性格和习惯,于是,欲想把河北人总的特征等概括出来,就出现了困难。
好在这不是论文,无须十分严谨,凭着我在河北生活了二十多年,谈谈自己的感受,还是能做得到的好一个“无须十分严谨”!他以此为借口,就信口开河起来,把三个属于常识的历史事实颠覆了这位有名望的作家是不是也太浮躁点了? 一、在《闲话中国人》第76页说到邢台和邯郸时,他写道:“说实在话,对河北人的了解,由于地理和其他一些因素,我对石家庄和她南边的邢台邯郸还是(这里是不是少了这三个字“了解得”?)相对少一些邢台1964年闹过一次大地震,周总理亲自去看望灾民,电影演过,场面很感动人 邢台的那次地震发生在1966年3月8日5:29和3月22日16:19,而不是1964年作者已年过60岁,邢台大地震当年也已经是15岁,大体也应该记得这个年份吧!可他随便就把地震时间提前了两年 二、在《闲话中国人》第76页说到邯郸时,他写道:“白起坑赵兵二十万,如果是真的,起码说明赵兵不肯投降,由此,给我的印象,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除了荆轲,还有赵国的勇士们 在《史记》卷37《王翦白起列传》中,司马迁有一段话:“良久,(白起)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其书注④集解何晏曰:“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后亦难以重得志矣。
向使觽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则张虚卷犹可畏也,况于四十万被坚执锐哉!” 由以上《史记》原文和注释可得知,白起坑赵兵不是二十万,而是四十万并切还明显可以看出,并不是几十万赵兵“不肯投降”,而是白起“诈而尽坑之”如果这几十万“被坚执锐”的赵兵不投降,找过也未必就会那么轻易地被秦国灭亡,所以说他们不可与荆轲相提并论,他们也绝不是“慷慨悲歌”“之勇士们” 《闲话中国人》在内容介绍中写道:本书选录了几乎所有描写地域文化的佳作名篇……,是每个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地域文化与性格的最佳读本;在书的封底的上架建议是:社科.畅销书如此的“佳作名篇”,如此的“畅销书”会给多少读者带来困惑?更何况就在同一本书第90也上何西来先生的《关西大汉说》中也明明写道:“(白起)与赵决战于长治,坑赵卒四十万”,如果两位名作家回过头来读一读对方的文章,是不是也会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感呢? 三、在《闲话中国人》第77页说到保定时,他写道:“河北大学应该建在省会,她也确实是奔着省会来的,省会从天津搬到保定,她也从天津马上搬迁到保定她在保定围了两个大院安了家,省会却去了石家庄 文中说的河北大学并不是在“省会从天津搬到保定,她也从天津马上搬迁到保定”的。
事实是省委和省政府从保定搬到石家庄去之后,河北大学才于1969年开始往保定搬迁的,当时占的就是保定原来省委和省政府的南路北两个大院(当时省里不在两个大院的一些下属机构有的还在保定其他地方办公)作者是河北大学毕业的,在河北大学上学三年,在河北省当记者,做领导二十年,对这件实事应该有所了解,即便不了解也可以回避不谈,但是绝不可以想当然 在读到此书时,我并不知道何申先生是谁读过他的文章之后我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位先生当过地区文化局局长、报社社长,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委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这样一位大家的文章就更应该严谨一些,不应该出如此之谬误 何申先生之所以在文章中出现这样的错误,绝非是笔误,要么是作者读书不认真,记忆发生了错位,要么是作者心情浮躁,认为不是论文的文章就可以根据道听听途说,风闻言事写小说是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可以虚构,可以拔高,但是对于已经公认的历史事实也是不可以随意改写的,更何况这篇文章并不是小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