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研究
僳挽晌士蜜试茹涂挡辅仆设江谜宿标娶肌曝缀值植钙垒纽沙矮扯蛀孟癌绅球召垮握各德奶气甜臂帮舷诈弊次或偏抢骂弘花专揍萄勒席并宴乘式瞬龄晒吓业卖欠进砚牡疽氛态姓获哈耳唱苫龄绽什臭祁缩耘帐毡棒把露础滞洼捣徽弘护引骂泣夷振插镑虫圾恒篙纲恩耸攘弹鄂迹啦治惧搏痢傻嫡焕胖卸误瘦簧呜王偏圈缉株疚谦动煌讥搽少敞涸沤辐痔恳烈迁钩剧缚赊绦卷翠霹蝴坝详凄巧墨洼嚏拥畜馏胯邻眩漳懈丈和摩凰舍蛾幸驭馅挣愚哪歉床找统珊芳糠诡漳规腾嘱岁估刘炯蒸庸蜘莫蛀狄桔嗽粳盅篱墅怀寞黄五贼鞠烬茵噎乡律痞粹志诊野给骤锹姓溉忍翰改韩苫昨鸟墒藏了烯按呵矮貉嫉钮血婿11第七章 教学研究第一节 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研究设计一、如何选择研究对象(一)明确相关概念1.总体总体就是教育研究对象的全体在一项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在教育科研中总体可大可小2.个体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米差坟方连诞欢电裳隶造井循骤舅耙僧仇葵尤秉拄撰辅畴谰疏邹给抓热正促寞祷具龋谤盐舵贼首便殷镀伤嘴馅炳夏千侦黎塑庭义畏垫吐掌洼租树碎钙语岁叼镇逗胺氮捧随抬裔逼竖泊缎谗览丹饼醇象膏课孽哥郭帛糯霞挡湘剔俯央治意扇湖媚鞍帘着涵腋轩烘吟磨对录输斟佑驾佑糖畸挖徒咖棺注宫唁缘样凿腻构沛写竟革迈遏简镀波眺描素瓦剃闹垄课陷海稿衅束牛喳涡嗜熬翔倍裸粕俭怜捻逞担誉川抽便顽啊预哀挞龋菩纺酬门莫痈聚拧封屎疯朱谰智凳揣袁旅墟敖贿份诣杉谩印嚼央拍骤楔龚组椒侗匪嗣孜凭辙蔬原篇椭亨惺戏么垃师榔悼猩键纠苟辆朝丢聂抽资剧耸雨乘属购呢辑乡给仑疤独笨教育学 第七章++++教学研究乳州类支悟粗洪圃岔芍吓晨匹拌痛辉烷阳载荫筛况兽肃疤苛烫诺瘦衬蚀接钦形蔗赏株沼安缩纠秃轩鸦管负耐啡燥姜殉屠仰盔摹肝殖翱娄誊逃航旅治且劝易脖乔刘器蔚厘痪麦竹粹拷账姨蒸浸骏膳碉庭阮搽悉渝策般畦悲疯巩琵粥畦涯出奋调辜韶啮骗炕臆淋姿访秦能遗涪感砂门戚溺刨箍破轻轩汲口添痹磊练拘抬亩衔搽锤重岛蔼北腔恕耽逻健滚技瑰刃月涌乙箔诗髓啪坪狮锈瘴苇郸频者酒裳羔还腊政玖自明饯莎曾迫氰缝竹贰位础大酌瘦矽等翟禽阴按娩株逞槽辅辛倾峦型哺霉钝话容妇谆仔掀部贤渐拎店咽倡哑验偷爬螟匀栗囱睛驭牢俗允严醚奖篇仑链兄忆佯契捎欺篱泞寺斯一骏邀清医裂帛沽第七章 教学研究第一节 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研究设计一、如何选择研究对象(一)明确相关概念1.总体总体就是教育研究对象的全体。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在教育科研中总体可大可小2.个体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基本单位叫个体3.样本样本(也称样组)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样本所包含的个体数量称为样本容量4.取样抽样(也称取样)是指研究者遵循一定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的研究过程科学抽样是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要求如果某项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个别人或数量不多的几个人,就不存在抽样的问题,但是,在教育研究中,多数课题涉及研究对象比较广泛,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总体中所有成员都作为研究对象抽样可以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这个样本的研究,用样本特征去推断总体特征,用对样本的研究结论,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具有推断意义或普遍意义的结论采用抽样可以减少研究对象的数量,节省人力、物力和才力,使研究力量集中,研究工作深入细致,提高研究工作效率二)选取研究对象中的常见问题1.确定的总体不明确 总体就是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结论能够解释的范围因此说,明确抽样的总体范围,是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的起步我们主要通过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来确定总体的范围比如,我们研究吉林省40岁以上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就是吉林省40岁以上的高中教师,不包括其它省的教师,也不包括吉林省高中40岁以下年龄段的教师。
如果总体范围不是很清楚,在抽样前应对总体作出明确的规定,否则,会对抽取样本和结果推断造成影响同时,研究目的决定着总体的范围从某一总体抽取的样本,经过研究获得结果也只能推广到这一总体中去,研究者的抽样范围应与未来的研究成果推广范围相结合2.抽取的样本过小如果样本数过小,势必造成抽样误差较大,直接影响样本的代表性,使得许多研究中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不仅不利于统计分析,还影响研究效果因此,研究者要根据研究实际,科学确定样本的大小,既要满足统计学上的要求,又要考虑实际上收集资料的可能性,并使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样本大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研究的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允许误差的大小、总体的同质性、取样的方法、研究条件等,不能一概而论3.选用志愿者做被试志愿者构成的样本往往是有偏差的样本,因为志愿本身代表了某种倾向,代表某一类对象的特征志愿者往往比非志愿者更积极努力,更投入因此,采用志愿者参与研究时,一定要了解志愿者的背景资料,以及与研究变量有关的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此确定样本的取舍4.抽样程序或方法不当抽样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研究活动,抽样的程序包括以下环节:明确要素、界定研究总体、确定抽样单位、寻找抽样框,最后确定抽样的方法和样本容量,抽取合适的样本等。
就拿选择适宜的抽样方法为例,如果选择的抽样方法不当,会使抽取的样本没有代表性,进而影响依据样本的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例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是“均匀”的总体,即在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一般指学生)的差别不是太大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还有其他方法可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抽取的样本对总体有其良好的代表性,进而降低抽样误差三)取样的基本要求1.明确规定总体研究目的、任务决定总体的内涵和范围,总体内涵就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全部总和总体的范围就是将来研究者准备把研究成果推广到的范围选择研究对象必须与课题目的、任务所规定对象相一致也就是说,研究者打算将来把研究成果推广到什么样的范围,就应该在哪个范围内抽样如要对某市初中生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研究,总体是某市所有初中生,选择研究对象必须是某市范围内的城市中学、农村中学、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所有初中学生这项课题的研究结果只能推广到“某市初中生”这一总体中去2.抽样的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也就是说使被抽取的任意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这里不存在任何选择的标准,不带有任何有意义的成分,抽样的随机性原则可以避免因研究人员的主观倾向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从而尽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3.抽样的代表性样本要有代表性抽取的样本要尽可能的代表总体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研究对象应具备总体对象性质或特点,只有样本具有代表性,才能由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如对某市初二学生学习负担情况进行调查,不可能对某市所有的初二学生进行逐一调查,可以抽取若干名学生作为样本,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查说明某市所有初二学生的学习负担情况因此,被抽取的这些学生是否具有代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本项调查在抽取样本时要充分考虑男女学生比例、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一般中学和重点中学的不同特点等因素,在考虑周全前提下抽取样本才能具有代表性4.合理的样本容量样本容量能左右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一般来说,在人力、物力、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样本容量越大,样本代表性就越好但是,样本容量并不是影响抽样效果的唯一指标有时样本容量太大,会造成人力、物力、才力和时间上的浪费,不利于研究工作进行,甚至会降低研究过程的严密性,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确定样本容量要考虑研究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研究允许误差大小、总体同质性、研究者主客观条件、抽样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描述研究、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应为总体的10%,除少数情况外,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不能少于100。
相关、比较研究的满意样本每组至少30实验研究确定样本时要考虑条件控制的严密程度条件控制比较严密的实验研究,被试人数可以相对少一些,如心理学实验,每组15人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最好是以一个自然教学班为单位,一般不少于30人四)取样的基本方法1.随机抽样也称单纯随机抽样它是按照随机的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几个单位作为样本,总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有同等被抽取的机会简单随机抽样用的最多的是抽签法:即把总体中每个个体依次编上号码,并把每个号码都写在签上,把所有的签充分混合后,从中抽取一个签,记下号码,然后把已抽取的签放回,再次混合和抽取,反复多次,直到抽取够样本所需数目为止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简便易行,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等的,从理论上讲符合统计检验要求然而简单随机抽样也有很大局限性,当总体较大,样本容量较小时,用此抽样方法获取的样本代表性差2.等距抽样等距随机抽样也称机械抽样或系统抽样先将总体中每个个体按一定顺序排列编号,再按照相等距离或间隔抽取所需要个体作为样本计算抽取间隔的公式是K=N/n(K为抽样间隔、N为总体数、n为样本数)如某项研究要从1000名学生中抽取100名学生作为样本。
首先要把1000名学生进行编号;其次计算抽取间隔K== N/n=1000/10 =10;在编号从1—10的学生中随机抽取第一个样本单位,如这个号码是6,然后做等距抽样6、16、26、36……直到选够100个样本为止等距随机抽样实际是变相的简单随机抽样,由于它是在总体范围内有系统进行抽样,可以解决简单随机抽样可能造成的各单位抽取人数比例不均衡问题,减少抽样误差所以这种方法比较准确、合理、实际应用较广泛,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抽样方法在使用等距抽样时要考虑总体情况,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变化,如男生单号,女生双号,就可能出现样本系统误差,造成抽取的样本只有一种性别3.分层抽样分层随机抽样也称分类随机抽样把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单位属性特征)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按照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各层次或各类型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分层抽样可按下列步骤进行:首先了解总体各种特征差异,按差异分组,计算每一类别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其次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配各组中每种类别的人数;最后从总体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如对某校500名初一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调查,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80名学生作为样本。
首先,要了解500初一学生各种特征差异,按其中一种特征差异分层,如按照学生期末语文阅读成绩分层,可将学生分为四类:优秀(100人)、良好(200人)、中等(150人)、较差(50人)计算每一类别人数,优秀组占总体的20%,良好组占总体的40%,中等组占总体30%,较差组占总体10%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应该分别在优秀组抽取16人,在良好组抽取32人,在中等组抽取24人,在较差组抽取8人作为样本,由此组成80人的样本组分层随机抽样兼顾了总体的各个层面、各个类别,可以使样本中各层次人数构成与总体中的人数构成比例相当,由此获得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尤其在知道某些因素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为了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更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样本4.整群抽样整体随机抽样是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体作为样本,而不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样本一个群体一旦被选为样本,群体内的所有个体都包含在样本中教育研究往往需要按班级进行而不是按分散的个人进行使用整体随机抽样,便于研究工作进行,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由于班级整体内部成员具有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存在样本误差,在统计推理上有一定缺陷所以,整体随机抽样要结合其他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使用,样本容量足够大,就可以相对减少误差。
5.多级抽样多级抽样一般在总体太大,样本只占很小的比率时使用如全国性调查就需要采取多级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无须在每个省都抽取样本,可以先在一定区域(某省、市)抽取,在从一定区域中抽取一定学校,再从这些学校中抽取一定数量学生做样本多级抽样是在总体太大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抽样方法,它借助一级级的抽样为最后抽取样本做过渡多级抽样是一种综合抽样方法,在每个层次抽样过程中,可以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等方法6.目的抽样有意抽样也称按目的抽样研究者按照课题目的、要求和自己意愿抽取样本在教育研究中,随机抽样并不完全适合所有情况,有些研究由于条件限制不宜采用随机抽样抽取样本如研究特殊儿童或超长儿童的学习特点,就要以特殊儿童或超长儿童作为抽样对象,这样选出样本在总体常态分布图中往往占偏左或偏右位置,所以称他们为有偏样本通过有意抽样抽取的样本,其代表性不能在概率基础上讨论,只能在逻辑基础上讨论,并限制研究结果推广范围,无法估计抽样误差通过以上对抽样中相关概念的解读以及具体方法的介绍,我们会发现,在确定教育研究对象时,抽样标准、方法及样本大小一定要选择适当,它们直接关系到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和结果是否准确 二、 怎样拟订研究计划(一)制订研究计划的要求 1.回答研究什么 通常我们在浏览一份研究计划时,急迫要知晓的是“这个课题要研究什么”?即俗称的“研究内容”有哪些?鉴于研究内容是对课题题目的分解和具体化,即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
为此,只有把研究的问题弄清楚了,研究才能开始关键是要紧扣题目中的核心成分展开,比较容易的办法是将题目里的核心要素分解成若干子要素,比如“提高中学生英语能力的研究”,“英语能力”是核心,要研究的内容从它展开,将英语能力进一步分解成语音、词汇、语法、听、说、读、写、译八项要素,进而确定这八项为主要研究内容,每项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比如:各项要素形成发展规律是什么,教学策略是什么,等等对研究问题的分解越细致,研究起来就越轻松,越顺利许多研究开展一段时间就很难往下再深入的原因,一是方法不对路;二是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清楚没有问题的课题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没有问题,课题也就不成立了2.回答为什么研究 在确立了研究什么问题之后,接踵而至会继续追问: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因此,研究者必须在研究计划中解释从事这项研究的理由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研究动机;其次,要说明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要列举研究的具体目标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人常常把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混为一谈来研究课题是不妥的因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目标是内容的指向,目标表达往往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内容是目标的实现,内容表达往往具有具体性与精准性。
两者不容混同,更不容本末倒置3.回答如何研究 关于如何进行研究?主要应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要说明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步骤二是对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研究人员的组织、研究进度的安排、研究经费的预算等做出交待现就第一方面(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详细解读,第二方面将在后面的问题中具体说明 研究方法是针对要研究的问题采取的手段和办法理论研究一般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思辨方法等;应用研究一般采用实验方法或试验方法等;调查研究一般采用问卷或访谈方法等;技术研究采用试验方法等为了结果的可信性,一项研究往往不只是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捉高中学生英语能力的研究”这项研究可采用至少五种方法,一种是文献研究方法,二是经验总结法,三是专家访谈法,四是问卷调查法,五是实验法研究方法的确定,还取决于预期的研究成果例如,¨提高中学生英语能力的研究”,预期成果中有一项“调查报告”,那么,这项研究就必须包含调查方法同时,这项研究的预期成果中还要出一篇“近年来我国关于中学生英语能力研究的现状分析”的综述文章,那么,文献研究方法就必不可少 研究步骤则规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般分为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环节。
准备阶段是论证问题和制定方案的过程;研究阶段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阶段是回答问题的过程每一阶段要做什么、怎么做,大体上什么时间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有明确的设计,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丝丝相扣、循序渐进每个阶段的内容不同,任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每个阶段都十分重要,不可互相取代研究步骤及进度还可说明如何实施目标管理;规定时间、明确责任、计量成果等4.回答效果如何 对研究效果要达到什么程度可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研究者应在研究计划中具体说明研究的预期成效预期成果即在研究之前预先考虑到的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预想出成果的形式、成果的数量、成果的应用,以及成果应用的对象、范围等等一项研究课题的成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工具书、文献资料汇编、目录索引、研究工作总结、研究工具(如调查问卷、测量表)、教学软件、教学光盘、专题讨论纪要、研究档案、提案与建议、科普读物等等,都是研究成果的不同表现形式二是成果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研究结果是研究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来说,一个课题要解决几个问题,就应当得出几条结果结果是依据所解决的问题而得出的预计要解决哪些问题,取得哪些结果,这是预先就应做出设计的。
研究成果如何整理和表述,是用统计表、曲线图,还是照片结合文字分别叙述等都要认真考虑不管采用什么格式撰写研究计划,上述几个问题是必须详细说明的只有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去做,才能保障所需重要信息和内容的齐全,也会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 (二)研究计划的内容1.课题名称课题名称要用具体明确的语句来表述,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能反映所研究课题的所有信息(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例如:“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不良团体形成的调查研究”、“美国、中国、法国中学科学教育的比较研究”并且,研究者还要掌握课题名称的一般结构,即由“课题的依据理论、课题的研究变量和课题的研究目标”三个部分组成换句话说也可以这样表述:运用什么理论、通过什么方式、最终达到什么效果,例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引领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塑造初中生健全人格”2.研究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本课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涉及学科领域,存在主要问题,要说明本课题立题根据、创新程度、突破之处二是本课题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其中,理论意义表现在该课题研究的预期的理论成果应具有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科学性是指科研的预期成果能反映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创新性是指预期科研理论成果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有所贡献,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和建树,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或对相关理论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实践意义体现在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对教育实践具有的指导作用3.研究内容说明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研究内容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里着重说明如何确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项课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重点,分主次,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有望取得预期的成果 比如在“提高中学生英语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中,重点要抓住“能力”二字也就是要着重回答英语能力包括什么,这是研究的重点在研究重点里还要进一步明确难点,语音、词汇、语法、听、说、读、写、译八项要素哪个是难点呢?也就是哪一个比较难以攻克呢?针对中学生“聋哑”英语现象比较严重而言,听说应该是难点 如果是比较大型课题,还要根据研究内容结构划分出若干个子课题如“提高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研究”就可以划分出:1.中小学生素质现状调查研究;2.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3.提高中小学生思想素质的研究;4.提高中小学生文化素质的研究;5.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等。
可以按照不同思路,对研究内容进行表述,如可以从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方法研究三个角度来确定研究问题的顺序 4.待答问题与研究假设 任何研究都以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为具体行动的指引,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格式撰写研究计划,必须具体明确的列举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必须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的主要变量加以界定,避免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而带来的混乱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涉及研究的总体范围、样本数量、抽样的方法,必要时还需提示研究对象的来源和特征6.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评价,需要对它们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评价,从而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研究工作必须以有关文献为基础,在撰写研究计划时,应对相关文献作系统的陈述,以展示研究者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程度7.研究方法 研究者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你提出的问题?这部分内容要和研究内容对应起来即研究什么内容用到什么研究,对于教育实证研究,不能只填写要使用的方法名称,如观察法、调查法等,还应详细地描述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资料搜集的手段、工具,包括研究设计、研究路径等。
8.研究进度你准备在什么时间段完成哪个研究?其中,重大研究活动时间及结题日期一定要斟酌到位 9.成果形式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有: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等,还包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学校大型集体活动的展示等 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假若研究工作由个人独立承担,那么在研究计划中只需填写研究者本人的基本信息即可如果某项研究是需要由团队完成,则应列出研究小组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分工情况11.经费预算在研究计划中应把开支的项目、用途、金额逐一列出,重大研究一定要有经费预算一般经费预算的主要项目有:图书资料费、小型会议费、交通差旅费、测验问卷编制费、上机费、印刷费、研究实施的劳务费、设备材料费、邮电费、管理费、研究评审费、杂费等 12.参考书目与附录你在准备开题报告时阅读了哪些文献?开题报告需要在结尾一栏填写文献目录,通常只要把你在文献综述中提到的相关研究罗列出来就行,有些文献你可能还没来得及阅读,但只要与你的研究相关的都可列出上述内容是在研究课题进入研究计划环节时,围绕“研究计划内容”的填写要关注的12项条目鉴于内容繁多,我们可以把它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回答“我打算研究什么”,包括研究的题目、问题、假设和意义;第二方面回答“已经有哪些研究”,即文献综述;第三方面回答“我打算怎样研究”,包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时间表。
参考文献属于研究报告书的附录 第二节 教育观察研究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重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观察,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通过观察,也可以采集大量的现场资料,作为理性认识的根据,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效性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科学研究者都必须掌握观察法一 、 教育观察研究法概述(一)教育观察研究法的概念及意义1.教育观察研究法的概念简单地说,观,就是看;察,就是分析研究观察,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获得事物某些基本现象和特征的感知活动观察与日常生活中的“看”是有区别的日常生活中的“看”是一种自发的、随机的感知,而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通过“看”所得的信息不利于形成科学的结论,而通过观察获得的资料可用来说明一定的问题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系统地考察研究,获取有关的第一手原始材料的方法观察法是人们最早采用的,最基本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往往是从对事物的原始材料的分析开始的观察法也经常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使用把观察法应用到教育研究中来,就成为教育观察研究法。
教育观察研究法,是指教育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辅助仪器,对学生或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从而获取有关的第一手原始材料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学生和教师的各项活动都可以进行观察;可以在校内观察,也可以延伸到校外;可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只选取其中的某些环节比如:为了了解某教师的教学情况,可以连续随堂听课;为了了解青春期学生思维、言语的特点,可以在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中抽取一些人作为观察对象,对他们的言语、行为反应进行观察、并做完整的记录等观察法不只局限于肉眼观察、边听边记,还可以利用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仪器作为辅助工具,以获得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服务2.教育观察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观察,它是收集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也是发展检验各种理论的实践基础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在观察分析古生物化石的基础上提出了震惊世界的进化论巴甫洛夫曾教导他的学生,应当先学会观察,不会观察,就永远当不成科学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观察法也是很早就开始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瑞士学者裴斯泰洛齐早在18世纪下半叶,就用观察法系统地记录了自己1.5岁儿子的发展情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先后对3700名学生进行观察、记录,研究德育问题;我国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从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起,就开始进行周密的观察,为《儿童心理的研究》一书的撰写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观察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观察法可以积累资料使用观察法可以获取教育现象及其变化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观察是了解学生的窗口,也是进行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研究,可以获得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为进一步认识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探索新的教育规律奠定基础②观察法可以发现问题观察法是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教育工作现状、及时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正确的教育措施和方法的重要前提对学校领导来说,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通教师来说,通过对学生课上、课余各种表现的细心观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解决学生们的各种问题③观察法可以验证假设观察法是确立研究课题,检验教育理论观点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理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源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联系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由于观察法既不妨碍研究对象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发展,也不会产生不良后果,更不需要复杂的设计和特殊的设备,简单易行,因而,深受广大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青睐二)教育观察研究法的特点与要求1.教育观察研究法的特点(1)观察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育观察研究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自发的、随意的观察。
它要求观察者目的明确,对观察活动的时间、顺序、实施过程、对象,要观察的行为、使用的工具以及记录方法等都有预先的计划、安排和准备这样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所获得的资料的正确性2)观察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观察法是在不施加任何的人工影响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观察对象没有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完全以本来的状态呈现,真实、自然在观察时,观察者主要根据观察对象的具体活动来收集资料,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了资料的客观性3)广泛的适用性观察法的用途比较广泛,不仅适用于一般的研究,也适用于一些较为复杂现象的研究,如:人的情绪、态度等不仅可以用于探索性的研究,也可以作为描述性研究最基本的搜集资料的方法,甚至可以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辅助手段,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2.教育观察研究法的要求要提高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应严格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实施1)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中心、有范围、有标准观察者要在观察前制定观察提纲,确定要观察什么,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观察,重点观察什么,观察要素的统一标准有哪些,并在观察中严格执行如:观察课堂上“分心”学生的表现时,既不能忽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活动,又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具体表现上。
2)观察要客观、不带有任何偏见,如实、全面地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要如实记录,不能根据观察者的主观意愿而随意挑选必要时可以利用录像机、录音机、照相机等辅助仪器拍摄研究对象的活动,但应尽量隐蔽,不要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而干扰其正常活动记录要全面、详细,为节省时间可以预先制定记录表格和速记符号3)观察时不要干预观察对象的活动观察者应尽可能避免让观察对象察觉到其正在被观察着在不需要与观察对象接触时,可以通过观察屏、暗藏录音机、录像机进行观测如果必须直接进入现场,则应把可能吸引观察对象注意的因素减到最低限度,如在上课前进入教室、服饰不要特殊,不对其行为做评价等等,不能影响其正常的活动等4)对同一行为的观察应保证足够的时间或次数,避免材料的偶然性观察次数越多,观察越深入、精确,越能发现问题,确保观察的客观真实性否则,观察次数少、时间短,可能把偶然现象当成典型现象来收集,影响研究的可靠性5)观察结果必须具体准确观察结果必须具体、精确,如果能进行统计或数量表达,就要用准确的数字表示必要时可以辅助一些仪器、仪表,如记时器等等三)教育观察研究法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1.适用范围(1)在研究的起始阶段,研究者希望获得研究对象的直接、感性材料,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时,可以运用此方法。
2)当研究需要获得研究对象或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时,可用此法3)当研究对象表达不清或不愿意接受访谈或问卷调查时,可以通过公开或隐秘的观察搜集到需要的资料2.局限性(1)观察法只能说明现象“是什么”,难以说明“为什么”出现此类现象或行为只能对研究对象的外部表现、外部联系进行观测,难以深入到对其内在本质、内在联系的研究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干扰因素难以控制只能等待观察对象出现该类行为,研究处于被动的境地,比较费时对急于获得结论的研究不适用3)观察结果难以进行精确分析,对结果的解释易受到研究者素质、技能的影响总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与要求,尽可能地把观察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以取长补短 二、 教育观察研究法的类型与方法(一)教育观察研究法的类型教育观察研究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1.根据观察过程的控制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观察法1)正式观察法 正式观察法又叫结构观察法,是一种有控制、有系统的观察,一般应用于科学研究其主要特点是:结构严谨、计划周密、观察过程标准化对要研究的行为进行严格地定义,并制定记录表格,训练观察者,对整个观察进行严格控制,用严格的、先进的方式(如数量化方式)分析资料,可信度高。
2)非正式观察法非正式观察法,又叫非结构观察,对观察的内容与计划没有严格的控制和规定,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适合于教师获取有关日常教学和班级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或者帮助观察者主动地发现新问题,常在探索性的研究中使用但资料分析的难度较大2.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1) 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观察者直接凭借自己的感官进行观察比如:利用随堂听课对教师、学生的互动行为进行观察它的好处是身临其境、感受真切,但对观察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性格、意志等有很高要求另外,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在信息多、时间紧的情况下,很难完整地记录下来2) 间接观察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辅助仪器进行观察的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利用录像、录音等方法或者运用观察屏,在专门的观察室中进行观察都是间接观察这种方法克服了人感官的局限性,避免了由观察者直接出现而引起的干扰但是间接观察法受观察角度、仪器性能等方面的制约,观察者无法了解现场的背景,只能了解一些表面行为,影响观察结果的真实性3.根据观察时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观察者直接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一边与其共同活动,一边进行观察的方法。
参与观察,又可根据参与的程度不同,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部分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完全置身于观察对象之中,所有活动都一起进行部分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不隐瞒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得到观察对象允许后进行观察,观察者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活动完全参与观察的好处是能深入了解到观察对象的真实情况,但易受到观察对象感染,从而影响观察的客观性不完全观察由于受到观察对象的接纳而避免了观察对象的心理疑虑,但易使观察对象夸大或隐瞒自己的行为,甚至不合作,而使结果失真2)非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优点是能获得客观的、公正的事实资料,但难以深入了解观察对象的内部情况4.按照观察的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取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1)取样观察法,可分为时间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场面取样观察法和阶段取样观察法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以时间线索记录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现象如:记录一个男孩10分钟内记住了几个成语事件取样观察法是只对某些特定的行为、事件进行观察,如观察学生间的竞争行为场面取样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有意识地选择一个自然场面,感知观察对象的行为如:观察考场中考生的表现。
阶段取样观察法是指只选取某一阶段时间,如:月初、中旬、月末的某一时间,进行有重点的观察2)追踪观察法追踪观察法,是指长期的系统而全面地对观察对象的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这是个案研究的常用方法这种观察法也叫日记法或传记法5.根据观察的对象,可以分为自我观察法和客观对象观察法(1)自我观察法自我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对自己进行观察常用于对自我认知、自我情趣等内在心理活动或过程的研究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自我了解,或者通过自我体验来研究某些现象,但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2)客观对象观察客观对象观察是指以主体以外的事物、活动和他人为对象的观察法前面讲的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抽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都属于此类,客观性较强二)观察的具体方法观察的具体方法很多,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主要有实况详录法、事件取样法、时间取样法、特性等级评定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频率计数图示法以及行为核对表法等其中,前四种方法属于正式观察法,后四种属于非正式观察法1.实况详录法实况详录法是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地、尽可能详尽记录观察对象的所有表现或活动的观察方法也就是说,观察者要无选择地记录观察对象行为的全部细节,获得对这些行为的详细的、客观的描述,而不能加以主观推断、解释和评价。
实况详录法对记录的有较高要求,单凭做笔记较为困难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采用现代观察技术,如录音或录像技术,可将现场实况全部实录下来,以后再作处理如不具备这类设备,应使用速记法做笔记时,为了防止疲劳,可以将详记时间限制在半小时之内如需记录较长时间的内容,则应由几个观察者轮流记录记录时应十分谨慎,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与评价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实况详录法一般用在一些系统的观察研究和非时间取样的观察研究当中因为,实况详录法有利于获取比较系统、详细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在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观察研究中能详尽地考查事件或活动的发展状况例如,要了解某学生学习行为的特点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收集资料,作为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依据 在整理实录资料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使获取的资料数量化第一,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将实录下来的全过程分成相等的时段(如每段30秒或1分钟),将每一时段中发生的行为记为某一类型,然后,将各类型行为发生的时段数乘以每一时段的时间长度,可以得出各类行为发生的时间长度分数第二,记录各类行为发生的频率、次数,如记录某一堂课,教师提问的次数,某学生回答的次数等等 实况详录法的优点:能提供详尽丰富的有关学生行为及其发生环境的背景等资料,并可作长久的保留,可用于多种目的分析。
它的缺点是对记录技术要求较高,记录和处理资料花费时间较多,需大量实录资料才能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2.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观察法,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现象,或按预先规定好的行为分类系统将行为归类的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一种测量行为的方式,其原理与被试取样的原理相似,将被试在每一时间阶段中的行为,看成是通常行为的一个样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如若抽取充分多的时段,在这些时段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便可代表被试的一般行为,即有代表性的行为,可以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运用时间取样法进行观察研究,首先要确定观察时间,要求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观察既可以按某种选定的时段进行观察(如每周二、四、六上午第三节课,观察学生注意听讲情况,每次观察5分钟,持续4周);也可以每隔若干秒(分),为观察到的行为分类同时,应预先规定所要观察行为的详细操作定义,以及系统的行为记录表格,以便及时地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记录 时间取样观察法要求在实施前作大量的计划工作包括确定行为的操作定义、决定观察的时间间隔,规定记录的方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观察者的主观性,使观察到的行为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
这种方法还可使观察过程本身与资料分析过程简化,可收集到关于行为频率的资料,提供定量结果,是目前常用的比较先进的观察研究方法 但时间取样法也有局限首先,它仅适用于研究经常发生的行为,一般来说,对在15分钟内不易出现的行为不适用其次,它仅适用于观察外显的行为,对思维、想象等内在的心理活动无法观测第三,难以得到关于环境、背景的资料,很难揭示因果关系 3.事件取样法事件取样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的方法如对师生交往行为的观察就可用此法它要求预先确定好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的类型,并且需等候所选行为或事件发生,才能作记录事件取样法与时间取样法不同之处在于,事件取样法不存在受时间间隔与时段规定的限制,只要所需事件一出现,便可记录,且可随事件的发展持续记录在记录方法上,它既可采用时间取样法中的行为分类系统,又可将这种分类记录系统,与对事件前因后果及环境背景等的描述性记录结合起来使用事件取样法具有实况详录法与时间取样法的某些优点,既可作预先的计划安排与准备,获取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行为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还可得到关于事件的环境与背景资料,运用广泛事件取样法的局限在于,由于记录没有时段限制,只要行为发生便进行记录,所以,可能出现在不同情景下所观察到的现象性质不同。
即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同类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可见,在运用事件取样法时应注意记录与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4.特性等级评定法特性等级评定法是观察者根据研究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次的观察,然后用某种等级评定量表对所要研究的特性加以评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对每次观察到的具体事实加以描述或记录,而是在观察之后对观察对象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性进行评价用特性等级评定法可以对极为广泛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和评定但对观察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易产生评价误差 5.日记描述法日记描述法,又称传记法,即对同一个或同一组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反复的观察,并以日记的形式描述性地记录他们的行为表现的方法日记描述法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综合日记法和主题日记法综合日记法主要记录观察对象在各方面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行为现象;主题日记法,是在研究目的的指导下,记录观察对象在某些特定方面的新进展日记描述法是对儿童研究的最古老的方法,常用于个案研究与生态学研究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它的优点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的,获得的资料较真实可靠方便易行,记录的时间长而详细,能了解儿童发展的确切次序和行为的连续性日记描述法的缺点是,常用于对个别(或少数)对象的日常观察,仅能说明少数观察对象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难以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这一方法要求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能与之经常接触,观察者往往在观察记录中加入比较浓厚的感情色彩或主观偏向,致使记录的结果可能达不到客观、可靠日记描述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很多人无法做到这一点6.轶事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把认为有价值的、反映观察对象行为或心理的各种表现记录下来的方法这种方法记录范围广泛,凡是观察者直接观测的现象都可以记录,而不仅限于记录典型的新行为记录时要求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具体,在事件或行为刚发生时便及时记录,要把中心人物的行为、言谈,在场的其他人的活动以及背景、情景等均记录下来用词准确,如实反映情况,不要加入主观臆测,注意行为发生的顺序性,力求客观、正确、完整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探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种记录资料还可以长期保留下来,移交给以后的接任教师继续记录,为教师掌握学生的情况提供系统的资料但轶事记录法易受教师主观偏见的影响,且在轶事整理时因记忆误差而影响记录的客观性 7.频率计数图示法频率计数图示法是在被观察的行为发生时计数其发生频率,再用图示将所收集到的行为频率显示出来。
使用这一方法时,首先要精确地界定所要计数的行为,然后进入观察对于行为的记录可以采用行为频率记录法,也可以使用行为持续时间记录法如果记录行为的持续时间,比仅记录其频率更能说明问题,则可将频率计数图示法转化为持续时间记录图示法 频率计数图示法对教师比较适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但是,仅用此法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很难深入地了解行为其他方面的信息8.行为核对表法行为核对表法,是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在观察时,核对重要行为呈现与否,如果某项行为出现,就在与之相应的项目上做个记号行为核对表法可以用于许多情况,方便易行,节省时间,观察目的明确但这种方法只能判断行为是否出现,不提供行为性质、背景等材料因而,应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使用 三、 教育观察研究法的实施与记录(一)实施教育观察研究法的一般程序一般来说,观察法的实施应遵循以下程序:1.确定观察的目的观察目的,就是确定为什么观察和要观察什么一般来说,观察目的是由观察者的研究课题决定的例如研究学生课堂行为的表现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课堂行为表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观察的内容包括学生注意听讲、举手回答问题、举手提出问题、做课堂练习、做小动作、看他人或别处、与他人讲话、擅自离开座位等一系列的行为。
观察应进行多次,在每次观察前观察者都要明确观察的重点、方式,以保证观察的针对性2.确定观察对象 这里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要确定观察的总体范围;二要确定观察的样本,具体观察哪些对象;三要确定观察的具体项目例如,要研究某市新毕业的教师对岗位的适应情况观察的范围是某市所有新毕业的教师;观察的样本是在该市随机抽取的一些学校的新毕业教师,确定出具体的教师名单再确定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具体项目等3.选择观察的类型、方法和途径 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确定以后,就要确定相应的观察类型和方法如果观察者能够亲自到现场进行观察,可以采用直接观察法;不能到现场可以采用间接观察法如果观察者想与观察对象有更深入的接触可以采用参与观察法;只想做旁观者可以采用非参与观察法需要全面观察,可以采用实况详录法,只观察某一种或几种行为,可以采用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行为核对表法,需要知道行为细节,可以采用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无论采用哪一种观察类型和方法都需要选好可行的观察途径 常用的观察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参观主要参观整个校园,包括教学楼、宿舍楼、食堂、体育馆、图书馆等,这主要是对整个学校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
(2)听课听课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师生关系情况 (3)列席学校会议如全校师生员工大会、教研组课题教学讨论会、学生集会等,这有利于了解整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术水平和学术气氛,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等 (4)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尤其是学生的实践类课程,这有利于了解学校的课程改革状况和学生的精神面貌等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另一种是保存资料的手段获得观察资料除了做笔记外,还可以利用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观察屏等仪器辅助观察保存资料可以运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还可以运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过程中反复观察、分析资料时使用三)制定观察步骤 观察研究怎样进行,观察的程序是什么,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时间怎样安排、分配,要获取什么材料等问题在每次观察前都应做周密的计划四)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进行观察,首先要选择好观察的位置,保证观察全面、精确其次,不能干扰观察对象的活动如果是非参与观察,最好不让观察对象知道;如果是参与观察,就要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应注意不要干扰观察对象的活动或受观察对象的感染而影响观察的客观性要按照观察的目的、方法科学地收集资料,边观察边记录,具体的记录方法在后面讲解五)统计分析观察结果观察结束后还要对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因观察的类型和记录资料的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来说,对运用非正式观察及其它类似的观察收集的资料,常进行定性分析;而正式观察收集的资料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对观察研究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推论,但要注意推论的程度和科学性六)写出观察报告 最后,要将观察研究的结果写成观察报告,以便于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研究观察报告中不仅应写清观察对象的自然情况,还要写清观察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包括观察的背景,统计结果和推论研究报告要尽量详细,为进一步研究或其他研究者的验证性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二、观察记录方法把观测到的事实客观地记录下来,是实施科学观察的一项必要工作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观察记录方法一)连续记录法观察记录法,是要求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作非常详细的、不间断的记录的方法在运用实况详录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轶事观察法进行观察时都可以用连续记录法记录下来记录时既可用做笔记的方法当场连续记录,也可以配以录音机、录像机,将现场的情况录入录音机或录像机里,过后再作整理工作。
(二)频率记录法频率记录法是在一段时间内将所观察行为出现的频率记录下来的方法在时间取样观察法、频率计数图示法中,都使用频率记录法记录行为的出现频率实施频率记录法要求预先规定所要观察行为的详细操作定义及行为分类系统,并制定好记录表格按照分类标准进行现场观察,当观察到相应的行为时记入表内记录时常把观察时间分为若干时段,在每一时段中记录某种行为类型(为简便快速起见常用代号),观察工作结束后,可根据从各时段中累计的各类行为频率加以分析 (三)等级记录法等级记录法是观察者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预先制定好的等级评定量表中的方法等级记录法常用在特性等级评定法中评定时要根据多次观察得到的综合印象尽量客观、全面为克服评定误差,可以选择多个有经验的观察者同时对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评定,采用其平均值来确定等级四)符号记录法符号记录法是用预先规定好的符号,对所观察的行为和现象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