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 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 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逆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 长江之无量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一切,虽 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西方之既白翻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涛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 (赞誉)明月的诗句,吟唱委婉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 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 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 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 )无微不至,并不知 到哪里才会停栖,觉得身轻得似要分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 道家羽化成仙于是喝酒喝得快乐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 流水的泛光我的心胸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 吹起洞箫,按着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 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 旋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 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眼 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中 央么?现在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逆流东下,麾下 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 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明天又 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 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 敬酒,似乎蜉蝣置身于宽广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 那样微小唉,)哀叹我们的终身只是持久的片刻,(不由) 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 相拥而永存人世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完成,只得将憾恨化为 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流逝的就象这水,其 实并没有真正逝去 ;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作变 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异样无量 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 的归属,假定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要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 响,进入视野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制止,感受这 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 宝藏,你我尽可以一同享用。
〞主人快乐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 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相互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 不觉西方曾经显露白色的曙光分段赏析全篇共分五段第一段从扫尾〝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这是 〝赋〞的注释以前一段冗长的叙事,这外面又分三小节第一小节共四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 正轨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第二小节共五句,前两句写景,后三句写事,亦即把客 观的景物和客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我在前面曾说, 本篇以写志为主,不强调对景物的描画;因此本篇的景语只 要四句,即此处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下一小节的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而已但这四句极凝炼简括,〝清 风〞二句写风与江〝白露〞二句写月与江总之,景物描 写只为点出〝江〞和〝月〞来,作为后文〝写志〞时举例用 的而以后,作者已写出月下江景,不用更多费笔墨了〝诵明月之诗〞两句与下文〝月明星稀〞两句同一机杼,盖文人游山玩水,很容易从客观景物联想到昔日所读的 作品,然后再由先人的作品生收回自己的感想来此处写月 未出而先用« 陈风•月出» 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 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不能前后互换 由于〝窈窕之章〞是在〝明月之诗〞外面的,外延大小不 同,所以小者不能摆在大者之前。
而先〝诵〞后〝歌〞,亦 合于诗人吟咏时实践状况人们对景生情,总是感情愈来愈 激动,〝歌〞比〝诵〞要更牵动感情,故诵在先而歌在后 于此可见作者文心细密之处第三小节仍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造语自然生动,然 多有所本用〝徘徊〞写月光移动,古诗屡见,如曹植 « 七 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张假定虚« 春江花月夜 » 〝不幸楼上月徘徊〞及李白 « 月下独酌» 〝我歌月徘 徊〞〝白露横江〞句亦从« 春江花月夜 » 〝空里流霜不觉 飞〞化出,〝水光接天〞句化用赵嘏« 江楼感旧» 〝月光如 水水如天〞,〝一苇〞用« 诗经•河广» 〝一苇杭之〞 ’〝万顷〞用谢惠连 « 雪赋» 及范仲淹« 岳阳楼记 » ,〝冯虚御风〞用« 庄子•逍遥游» ,〝遗世独立〞 用李延年歌,〝羽化〞用« 晋书» ,〝登仙〞用« 远游» 其自然生动之妙,在于句偶而文字并不对仗,得古赋之神(如 « 九歌» 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即是句偶而文 不对仗者)这一小节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写成,不容移置〝少 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 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远〝纵一苇〞句是写客 观的游者,〝凌万顷〞句是写客观的江面。
〝浩浩乎〞句写 泛舟江上的现象,〝飘飘乎〞句那么写舟中人的心境感受 笔势流利,宛如信手拈来,词语皆有出典,却不着堆砌痕迹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是第二段这 外面自然分作两层,歌词是一层,萧声是又一层作者描画 箫声属于〝体物〞,但〝体物〞却是为了〝写志〞苏轼在 这篇赋中以〝哀〞〝乐〞对举,借主客问答以写志抒情,其 实是作者自己矛盾心境的两个方面最后,〝乐〞打败了 〝哀〞,主客同达于〝共适〞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 助于箫声故作者在这里用全力描写它我团体以为,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比君,这两句 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忠君固然是局限,但在苏轼身上 却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忠君思想正是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 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的动力这外面含有积极要素 下文〝哀吾生之须臾〞与〝共适〞于〝无尽藏〞的江山风 月,都从此生收回来,妙在并不着痕迹一团体既出仕做官, 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假设从 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当客观情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图胸襟豁达,顺乎自然, 以顺应逆境;同时并不坚持忠君用世的一向肉体,即使在身 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 的、一直如一的生活态度。
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 分,甚至是在〝饮酒乐甚〞的状况下无意流显露来的,所谓 〝渺渺兮予怀〞,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现,因此才 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箫的〝客〞是了解歌词内容 的,所以把这一方面的感情增强,用箫声倾吐出唱歌人内心 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地下亮出来了,于是惹起下文, 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一览无余,却又泾渭清楚文 章构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发觉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 苏轼才气弥漫的表达写箫声也是一段精彩文字〝怨〞〝慕〞〝泣〞〝诉〞 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呜呜〞 写初吹,字面用« 史记•李斯列传» ;〝怨〞〝慕〞 〝泣〞〝诉〞化用 « 孟子» ;〝舞幽壑〞句,暗用« 国史补 » 里吹笛事;〝孤舟嫠妇〞暗用白居易« 琵琶行» 〝如怨 如慕〞二句,写箫声吹人精彩动人处,使听者情不自禁联想 到人的七情六欲〝余音〞二句写箫声完毕然后再加上两 句夸张性的比喻,以摹绘其入迷人化第三段是伤时忧国的正面文字,却从怀古方面落笔,乃 见笔力怀古又先从诵古人诗句写起,〝月明星稀〞两句正从以后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似有意,假定有意从心中的诗 句推展开去,然后写到目中所见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 到背景的正面。
〝方其〞以下八句,是推测,是想象,却养 精蓄锐,大肆渲染,此即所谓〝铺〞,乃作赋之正轨写法 这样就从勾勒背景进而塑造了曹操的笼统〝方其〞以下, 从曹操兵力的弱小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气势和气度,然后以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勒出曹操自己的笼统,显得 格外丰满,有平面感不这样写,人物的笼统就不易突出 难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总,〝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 见功力上一句所谓顿挫以蓄势,下一句所谓折落以寄慨 〝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实为千锤百炼而出,对曹操这 个历史人物确是千古定评这是本段的上一节,其实也正是 « 念奴娇» 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却用了另一 种手法,便使人美不胜收了从〝况吾与子〞以下至〝托遗 响于悲风〞,是第三段的下一节,虽为客语,实反映作者自 己思想中的消极面意思是说,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在 事先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那么在明天这种逆境之中,还有 什么必要去建功立业!这一节只是出生思想和消极心情的反 映,而作者却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谓的辞采, 又不落先人的窠臼,经过笼统描写,还使人不致于发生消沉 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处〝挟飞仙〞二句想象奇绝,却跌 入〝知不可乎骤得〞一层意思中来,于文义为倒装,于文势为逆挽,变化有方,起落随意;以笼统、比喻相对比,意图 十分醒豁,但又毫无说教者习气,也没有笼统的空论,而悲 从中来,想超脱尘世又无法逃避理想,真是哀伤到极点了。
所以结语〝托遗响于悲风〞一句写出不得不〝哀〞的一片 苦衷文字写到这里,真疑日暮途穷,无路可走;不想下一 段山穷水尽,用带有理趣的逻辑思想来反驳这一消极出生思 想,把在人预料之中的一点意思写得出人预料之外,这真神 奇了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化一层的正面文字,虽与前一段属 于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却并非平列的假定从其结构看, 又与前文不同这一段原本只要一层意思,却化作两层来写 水和月同为比喻,作用和性质是一样的,作者乃把它们分作 两层来说;作者在这一段里所要说明的只是〝不变〞这一层 意思,却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这就使文章显得波涛坎 坷〝逝者〞句用 « 论语» 〝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 虚〞二句用« 庄子•秋水» 〝音讯盈虚,终那么有 始〞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时 ;月虽有圆缺 盈虚,循环往复,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所以用 〝盖将自其变者〞两句悄然一驳,便不再照应,却把重点放 在前面两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 所以再反问一句:〝而又何羡乎 !〞不说〝而又何哀〞,反 说〝而又何羡〞,针对上文〝羡长江之无量〞而言,文笔总在不时变化盖有〝哀〞才有〝羡〞,无〝羡〞自然也就没 有必要去〝哀〞了。
上文说〝吾生须臾〞,此那么说〝物与 我皆无尽〞物无尽,人们能了解;〝我〞亦无尽,就不易 分晓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 朽〞所以其生活态度归根结蒂还是积极的下面〝且夫天 地之间〞四句,看似宿命论,其实作者却是用来看待功名贫 贱、得失荣辱的,所以其内在涵义并不错接下去从〝惟江 上之清风〞直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作者的正面主 张,以为应抓紧机遇,享用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末句 的〝吾与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说的〝吾与子〞力所不 及有人说,这不过是极乐世界的思想,固然但其所乐者 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这就比东汉人所追求的〝不如饮美 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 )要高尚多了可见作者 的肉体境界并不那么庸俗低级他所追求的是肉体上的摆脱 而非物质上的享用他顽固于不朽的事业,而对功名利禄却 比拟看得超脱,这就同普通的极乐世界思想有着实质上的区 别了第五段仍用冗长的叙事作为全篇的开头〝客喜而笑〞 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 〝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 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
这是全文情感开展的线索,直贯串篇以下的描写与〝饮酒乐甚〞句相辉映,而最后两 句那么写尽〝适〞字之趣,文章亦摇曳生姿,得〝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