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建始一中 许国建一、说教材1、出处、地位、作用本部分教学内容出自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的第二 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中的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人艺对却日扁射的削弱忙刃二、说学情2、教材结构图1、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高一学 生好奇心比较强,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比较高2、 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 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介于这两点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 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3、 课程标准原文(节选)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4、 课程标准解读 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是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后的一个能量的转换过程因此我把 本条标准的解读为:明白大气的直接热源,并运用图表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实 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5、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弄清楚大气的热源,学好大气的受热过程能为后面知识的 学习做好铺垫,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因此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由于教材对大气组成成分和作用都作了介绍,但是知识与 知识之间的联系跨度较大,讲解时需要适当的回顾和补充,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 和分析能力有限,讲解时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将大气的 受热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大气的直接热源(2)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2)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地球与月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的不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念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法和学法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读图能 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仍需加强锻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启发式教学 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来完成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五、说教学过程过程,时 间(min)教师活动板书导入(0.5)同学们,今天早晨你们迎着朝阳,神米奕奕的来上学 时,一直到此刻为止,感觉到气温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对,气温在不断地升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对, 由于太阳咼度角在逐渐增大,太阳辐射强度不断加 强因此,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那么大气是不是被太阳辐射直接加热的呢?如若不 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 过程讲解(4.5)这是我们行星地球固体表面,这是包围地球的外部圈 层——厚厚的大气圈太阳短波辐射要想达到地面, 必须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大气中的固体尘埃、云层 要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中的臭氧能吸收波长较 短的紫外区能量,C02和水汽则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 区能量,而对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的可见光部分,削 弱较少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厚厚的大气投 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板画\ Z大气对太 阳的辐射 的削弱作 用(15~20)太阳辐射要到达地球,要经过大气层,那也就是 要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反射与散射、吸收。
吸收作用: 特点:有选择性O:强烈吸收紫外线3CO和HO:吸收红外线2 2反射作用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但是,对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却 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 来强调:这一过程中只有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部 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要学 生填表)0:强烈吸收紫外线3CO和H O:吸收红外线2 2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最后画图:对流层十洁空气.Oi-co2.位置.对流层”平流层托用”XX販收红外线吸收紫水汽.xj流层-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 特点:无选择性(1)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其中云的 反射作用最为明显2)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凱卜.所以,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就是因为云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散射作用: 特点:有选择性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时,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 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质点有能力散射波长小 于自身直径的光可见波长越短的光,越易被散射 所以,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紫色和蓝色光最容易被散 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黎明和黄昏,虽然太阳在地平线以下,但光芒已 被空气中的微粒散射到天空,因此,天空是明亮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10~15)过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 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那是为什么呢? 我们刚才学过了,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 说,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 短,被大气削弱越少,温度越高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自己成为一 个辐射源散射作用散射主体: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现象:改变部分太阳辐射的方向吸收作用温度高,短波辐射,如太阳辐射 温度低,长波辐射,如地面辐射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 画图: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 分的波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 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 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线 部分同理,大气辐射和人体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前面我们学过,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 吸收红外线,所以地表放射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 几乎全部被吸收,从而提高了大气温度,所以说,地 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提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答案: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并非大家 所认为的中午12点。
中午12点是太阳辐射最强的 时候,但这时的太阳辐射要先传给地面,地面再传 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的热量后气温才升高,而这 一过程需要将近2小时的时间这个例子就很好的 说明了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能量,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 射向地面由于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 大气逆辐射可见,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 给了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能量,从 而对地表起到了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射 大气层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升温;但大气对地面的长 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 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辐射还给地面 我们把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受热 过程的意 义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 作用有什么意义?(1) 减少了气温日较差三、大气受热过程的意义(1) 减少了气温日较差(2) 形成了适宜生命的温度条件(2) 形成了适宜生命的温度条件练习设计学以致用1、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 天空为什么仍然是明亮的?2、 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3、 夜间多云,气温为什么比晴天高?4、 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而早晚呈红 色?5、 根据上述原理解释晚秋和冬季霜冻为什么发 生在晴朗的夜晚a分析材料:青藏高原为什么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 富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