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驱动概念催生]概念原型

[原型驱动,概念催生]概念原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二分之一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引入新知伊始,假如能有一个好的导入,即使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却往往会起到激情、引趣、启思的作用,充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上好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在教学中尤其注意课题导入这个教学步骤的设计 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之前,我参阅了多篇文章,欣赏了多个设计纵观角概念的引入,可谓形式多样,别出心裁,各领风骚关键有以下几个: 设计1 板书“角”,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角?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很多个,待学生答后老师问:像生活中的牛角、元角分中的角和三角板上的角一样吗?待学生答后,问区分在哪里?揭示课题并板书: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像三角板上的角 设计2 从引导学生寻求并触摸书角、桌角、三角板上的角等形状各异的实物角引入数学中的角 设计3 从平面图形中引入角 对于以上设计,即使感觉全部不错,但总感觉缺乏点什么,我想: 1.角的产生的源头是否触摸到?一开始就架空来认识角,是否妥当? 2.怎样引入才最切合学生的实际?怎样引入才能更有效? 为了处理心中的迷惑,我决定去寻求“角”这个概念的起源原来古希腊人对角的最初认识是对直线的认识。
在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认为两条直线假如重合或平行,就说这两条直线的方向是一样的,也就是没有形成角假如两条直线的方向不一致,那就会相交,这时就会出现角角能够认为是描述方向改变的概念这么的了解基础符合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说的“一直走”和“拐弯”一直走”就是不改变方向地走,“拐弯”就意味着改变方向,也就会出现角 依据以上启示,我产生了“原型驱动,催生概念”的想法,对原先的设计进行了根本修改 方案一:刻画张开度引入 1.谈话引入,激发探究爱好:从鳄鱼张开的嘴巴引入 儿童,见过鳄鱼吗?你以为鳄鱼怎么样?比较这两条鳄鱼,谁的嘴巴张得大些? 2.逐层抽象,形成概念图式:从鳄鱼嘴巴的张开程度引入角和角的大小 你能用手势表示两条鳄鱼嘴巴的张开程度吗?谁来表示给大家看看? 我们能够把刚才的手势转化为这个图形来表示鳄鱼的嘴巴开口朝哪边?好的,我们在开口处画一条短弧线来表示开口方向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 刚才大家说第二条鳄鱼的嘴巴张得大些,是吧?不过看起来第一条鳄鱼的嘴巴仿佛要长些吧,这是为何呢? 谁能用上我们新认识的角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意思? “角大”是什么意思?你们的意思是说 3.小结:角的大小是指什么? 方案二:改变方向产生角引入 1.儿童仔细观察,这辆车在按怎样的路线行驶?假如这辆车不改变方向,一直这么行驶下去,它的路线会是怎样的? 2.又来了一辆车,行到中途,往右转。
这辆车改变了方向,就产生了一个什么图形? 为何会产生角? 小结:看来改变方向会产生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数学中的角 反思 方案一是我原来的设计,方案二是思索后的设计比较两种方案,有几点想法 1.回归数学活动的原点,探求数学概念的本质 小学阶段所包括的数学概念全部是很基础但很主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所以,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概念内涵的了解是怎样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的主要载体怎样引入数学概念,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将影响学生对概念的了解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为此,在进行概念教课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为何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关键能否构建一个“概念网络图”等,这么才能为概念教学奠定基础 2.充足的数学活动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主要条件 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密不可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亲身体验,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取得经验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充足的数学活动更是必不可少的。
在生活中学生能找到很多的角,经过方案二的学习,学生看待角的方法已经不是简单的图形了,学生也会从运动的角度去观察角,这种观察问题的方法正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很主要的一条路径,更主要的是学生对空间中物体的运动有了更深刻、明确的认识,对空间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 3.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需要学生不停探索和质疑 在低年级段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案二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设计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到,从学生已经有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充足的活动中体验角的形成,进而认识不一样的角,为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提供良好的素材和空间再加上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和质疑精神,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只有不停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深入探求数学知识的起点,努力还原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