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中考说明文阅读

文档格式:DOC| 12 页|大小 42.03KB|积分 15|2022-10-05 发布|文档ID:15859227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说明文阅读复习一、说明文阅读(一)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三)、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短语等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因此,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四)、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

    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五)、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二.例题一: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①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③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④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⑤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⑥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6.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

    3分)17.请从选文第①语段的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指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18.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例题二:阅读《动物也在全球化》一文,回答12-14题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人们使用同样的科技产品,追求同样的时尚,采取同样的生活方式,将来甚至还有可能使用同样的语言,“地球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了人类变得彼此越来越相似,这是好还是不好,人们还在争论②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也正在长得越来越像科学家批评说,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③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均质化”这种观象对于生物世界的地区特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已经引起了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人们不久前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生物均质化”意味着什么所有生物在所有的地方生活,结果是地球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越来越少,同一物种之下的品种也会变得越来越单一④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物种利用人类的全球化贸易运输侵入到其他地区,对当地的物种生存造成影响。

    比如说斑纹贻贝就通过船只播散到西欧和北美海域这些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的食物链陷入混乱,剥夺某些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⑤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人类城市的扩张以及生物栖息地的细碎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相似,这就会导致特定种类的生物过分繁盛有些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便如鱼得水,比如蟑螂、乌鸦、老鼠、浣熊、红狐和鹿⑥有些大脑容量相对较大的鸟类在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的时候应付自如,知道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很快接受前所未见的食物,而那些“小脑袋”鸟类就会受到相当大的打击,数量下降很快于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⑦由于人类一些不恰当的做法,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1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⑴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现象”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⑵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4分)野生动物种群的基目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将来一旦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严重危及生态系统的适应力 ⑴正在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严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文中看,造成“动物全球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分)例题三:饮食不宜过烫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C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C~43.C,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

    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研究发现,人体在37.C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C~37.2.C,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C~40.C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C~60.C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C左右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C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纯,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16、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 17、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5分)  ▲ 18、划线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19、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一句中,“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 例题四: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此举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②面对这样的挑战,发展低碳技术成为必然,但是,“低碳经济”的技术手段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深入研究还不够显然,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获取低碳技术,对中国来说,也只能是小马过河,靠摸索来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但是有一条主线是一定的,那就是坚定不移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③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尤其是住宅建筑和工业建筑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且建筑耗能占我国总能耗的40%,所以建筑的节能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在我国建筑的耗能主要是电,而我国主要是以煤电为主,所以建筑也是煤炭的主要消耗者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建筑的节能减排是一个重要的环节④在可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当中,太阳能以不受季节限制、没有区域局限性、经济环保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传统能源的最佳替代者。

    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开发空间极大,所以为太阳能利用和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据调查,中国太阳能保有量占整个世界的76%,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年生产量是欧洲的2倍,北美的4倍,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并仍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得到普及和推广,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国太阳能行业的精英企业也在为这一目标的达成做着不懈努力,为太阳能的利用和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力诺瑞特、皇明、桑乐等等⑤目前尽管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但中国正在迎接一场清洁能源的革命国际非赢利机构气候组织在8月1日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在政策激励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开始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低碳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者,并且正在创造绿色工作机会和发展关键低碳技术等方面赶超很多发达国家⑥笔者认为在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主要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太阳能领域,我国无论是在太阳能的利用上还是在太阳能技术发展速度方面,都在赶超世界强国,并且太阳能成本成本目前来说是最低的。

    太阳能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最优质的能源,其利用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前进步伐,特别是针对在建筑高耗能而生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这就需要行业领头羊来引领或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为建筑的节能减排,为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将建筑节能进行到底 16.根据文本,请你给“低碳经济”下个定义3分) 17.试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8.“我国无论是在太阳能的利用上还是在太阳能技术发展速度方面,都在赶超世界强国,并且太阳能成本目前来说是最低的。

    一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成语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望梅止渴 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 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21. 美玉和石头一样烧坏比喻好坏不分,同归于尽 (        )22. 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 (        )23. 用荒谬的鬼话迷惑人 (        )24. 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        )25.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 21、玉石俱焚22、饮水思源23、妖言惑众24、削足适履25、阳春白雪例题一:16、与一般流感相似,突然发高烧,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有一定潜伏期,主要是以呼吸道传染传播,年轻强壮的人是高危人群;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此病毒;并不可怕,可防可控可治17.不设统一答案,①作比较,以甲型H1N1流感与一般流感作比较,突出其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的特点②列数据,以38℃以上的具体数据说明甲型H1N1流感突然发高烧的特点③举例子,举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例子说明甲型H1N1流感容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18.不能删,因为用“很”修饰“可能”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删去后则表明只是一般性可能,不如“很可能”准确例题二:12、⑴所有地方的野生动物正在长得越来越像或:由于人类的流动,野生动植物也被迫加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从而使动植物品种的地区差异变得越来越淡⑵作比较结论: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生物,而另一些则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13、⑴“正在不断”形象地说明了基因资源的减少正处在持续发展的的过程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严重’一词,强调了人类不恰当的做法对生态系统适应力危及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①对物种地区差异威胁最明显的应该数物种入侵②对生物多样性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类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例题三:16、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3分)17、危害有:容易发生癌变(1分),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1分),难以细品食物的美味(1分) 途径:调查发现、病理研究(2分)18、举例子(1分) 列举我国一些地区人们喜欢饮用热奶茶、喝“功夫茶”、喝大碗热粥,使这些地区成为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的例子,突出地说明热食热饮容易发生癌变的危害19、不能删去(1分)因为“可能”一词说明癌症除了与热饮热食有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果去掉“可能”就排除了其他因素,与原文不符(2分)例题四:16.(3分)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为基础,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加以调整、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17.(3分)本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开发空间极大,为太阳能利用和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18.(4分)不能删去,“目前来说”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果删去,则表示太阳能成本永远是最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可能会出现成本更低的能源,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19.(4分)答案不唯一,符合选文意思,合理即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renrenhao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