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蔡艳《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方案

文档格式:DOC| 4 页|大小 55KB|积分 12|2022-02-08 发布|文档ID:52494901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姓 名蔡艳单 位镇江市桃花坞小学 单位(学校)镇江市桃花坞小学邮政编码 212003联系电话84423765E-mail地址 zjtxcy@题 目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2012.06 所属学科 小学语文适用年级 六年级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陈忠实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这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指导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对比”的手法,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目的,体会其作用,感悟语言的魅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1.读懂全文的蕴涵之义,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2.体会“对比”的手法,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目的,体会其作用,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六年级学生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然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的差别是巨大的,所以体会文章的内涵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老师结合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介绍陈忠实的生活经历,综合理解课文,加强对文本内涵的体会,加强对作者写作思路的研究,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课前问题:1. 我们学习每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是解决三个问题,是哪三个问题?(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2. 通过课题明白这篇课文写什么?3. 见过柳树吗?在哪里见过?4. 课文中的柳树是一棵怎样的柳树?5.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柳树?6. 课题是《青海高原的一株柳》为什么还要写灞河的柳?7. 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8. 通过网络检索关于陈忠实的信息、文章,加深对作者的认识,完成《我认识的陈忠实》的研究报告。

    第二课时一、 复习学习课文的一般方法,回顾课文写了什么1、 我们学习课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哪三个问题?2、 文章写了什么?(柳树的样子、想象柳树的成长、灞河的柳树、作者的感想)二、 扣住“为什么写”,捕捉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文章的内涵1、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写的原因一定是有感而发,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复杂而强烈的情感渗透在语言文字里,自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体会,把你的发现用笔画下来3、出示句子“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4、引发学生提问,阅读、思考什么句子?为什么会疑问?朗读体会如此壮观表现在那里?(高大粗壮、坚硬粗实、苍郁深沉、巍巍然撑立)朗读体会对比如此强烈的,让作者惊讶,惊讶的是生命力的壮观?再读句子?第二句,是什么句子,改为陈述句什么意思?你能提问,探索作者的内心吗?同一种柳树是指哪些?他们的生活道路和命运又有哪些不同?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生活道路和命运的关键词差别之大让作者感概!更让作者禁不止赞美的是什么?面对逆境的态度领读关键词句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4、 体会作者的感叹、赞美出示句子: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生活的道路是如此的不同感概:同时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面对逆境的态度,值得歌颂,让作者赞美通过读,来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朗读最后一段命运中有幸运,更多的是面对逆境的抗争精神,是毅力和韧劲,这让作者思绪澎湃,立笔成文!作者想讴歌这种精神,这种态度!三、 扣住“怎样写”,体会作者托物寓意的写作目的,体会对比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1、为什么写灞河的柳?(作者写灞河的柳也是为了写青海高原那株柳,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批注,把“对比”这个词写在这一段的旁边除了形象,柳和柳还有什么对比?极易生长(无心插柳……)艰苦卓绝(不可思议,难以想象) 这是一种生命力的对比纵观全文,哪里还有对比?比如:“……随之而来的持续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一茬柳树苗子与一株柳树苗子一对比,体现出它的顽强“……任何一条……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 自然界的摧残和自身生命力的对比,体现出抗争精神第1、2自然段,对比词?“极其平常”与“神奇” ——作者感受的对比心情有对比吗? 面对恶劣的环境心情?(悲壮、苍凉) 一眼瞅见柳树心情?……通过对比,更加刻画出高原之柳的神奇,也写出了对它望而生畏的原因。

    2、作者仅仅是写一棵树吗?作者融入的是自己的情感,实际上在写人啊!这种借助所写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一种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的写作手法叫“托物寓意”介绍陈忠实(陈忠实,1942年出生,小时候的他酷爱学习,但因家庭贫困不得不休学一年,他含着眼泪离开了校园;20岁时,由于种种原因,高考落榜;在他21岁那年,恰逢文革,像他一样的文人全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作者曾一度地徘徊、失落,但为了心中的文学梦,他忍受着寂寞与孤独,毅然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陕西开始了创作,历时10年,终于完成了一部惊世巨著《白鹿原》3、体会到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这种人生态度的赞美出示句子:5小节四、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五、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网上搜索陈忠实的介绍,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班队活动课围绕《我认识的陈忠实》进行交流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对加强对文章重难点的突破文章中对青海高原的环境,对高原的刻画,对灞河柳的描写都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自悟,将多媒体出现在学生的学困处此外还通过媒体对文本的外延进行补充,补充了陈忠实的生平材料。

    引导学生检索陈忠实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以及对作品的领悟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项 目 评 价 说 明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能遵循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90%的学生积极生参与讨论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少数极少学生的有序表达能力不高,需要教师降低问题的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达成学生能通过结合上下文,翻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理解后朗读达成较好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利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介绍,叙述时条理清晰对教师的评价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教师对问题的处理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精品教学资料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