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朴素真实耐看

朴素真实耐看 ----我心中的本色语文课 “本色语文”课题自开展以来,得到了众多语文老师的喝彩,尤其是在语文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革命”也不禁感叹:还是那样上课好啊! “老革命”家所说的“那样”到底是指怎样的语文课呢?笔者以为:就是本色语文即朴素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即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的语文课,即原色、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就像流行的事物总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本真的东西却永远活在人们内心深处,即使它偶尔被人们遗忘,但终有一天会终点又回到起点近些年我们看过听过无数公开课,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令人眼花缭乱,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
这样的语文课的确热闹好看,老师也的确下了不一般的功夫,可知识点落实了吗?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就是听课老师有时也犹如腾云驾雾反之,闭眼回忆一下魏书生,李镇西,桂贤娣等教育大家的课,他们上课不慌不忙,从容淡定,没有美妙的音乐,没有手舞足蹈的演示,没有制作精美的课件,整堂课却犹如淡淡甜甜的泉水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他们的课给我们深刻印象和影响的是他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巧妙的引导,柔和的语言,高超的技巧,尤其是学生在他们的指引下乐此不疲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就是本色语文课本色语文课才是最耐人寻味最有嚼头的语文课,它朴素真实的美丽也才是最耐看最长久的美丽! 怎样才能凸显本色语文课的魅力呢?我以为语文课不是音乐、影视欣赏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亲近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缺少了阅读、品味、思考,也就不再是语文教学了我想从以下四方面谈谈我对本色语文课的一点初步认识 一,规范工整的书写 教龄稍长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学生和以往的学生相比,书写质量普遍下降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校老师以及家长不够重视的结果,是写得太少的结果。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生字写一页纸,写一个本子又一个本子这种练法似乎很“蠢笨”,可是我们写得工整美丽,而且生字记得牢,少有错别字而今天的学生再也见不到成页成页地写字了(多认为写多了是负担,电脑能代替写字,多看书就行了多看书自然没错但看书和写字好像并不冲突啊),一个生字最多写三五遍,“熟能生巧”,舍不得多写当然就写不好了我想这也是当今学生为何错字一大片的原因吧?! 古有“字如其人”之说,可见古人对书写的美观之重视,古代那么多有名的书法家就是见证而语文课是与生字打交道最多的课,最基础的生字也是从语文课开始,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学生从握笔开始就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写好每一个字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款式美观,养成“提笔即练字”的好习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个老师如此要求,每个学生如此努力,大家比着写好就一定可以写好了!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也要求学生多读书我们的课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优美耐人寻味的经典篇目,是学生积累和吸收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文本是课堂学习的凭借,是学习知识的载体,不可当摆设。
而要读懂读透这些经典篇目不是一遍两遍三遍五遍就可以的笔者要求学生预习时读三遍,课后读两遍,跟老师一起上课又至少是两遍,这样一篇课文至少读七遍七遍下来,部分孩子能背诵,多数孩子能“你呼上句他应下句”多读的这种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多读,切不可流于形式有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读书却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也有在学生读书(尤其是默读)时不断打岔,这样到底是让学生专心读书还是听你插话还是一心二用呢?所以让学生读书也要为他创造一个安静单一的氛围,让学生静静享受书中的语言感情和境界……读书,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 读书的方式方法很多自由读,齐读,大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每个孩子喜欢的方式不一样,适合他读能让他读进去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让学生读书时也尽量尊重每个孩子,让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读到最后,就得带着问题去读了这时的读书就是思考,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目的性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达到“情到深处自然鸣”的境界! 三,“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中心”不离不弃 “旅行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沿途的风景”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中心”不是语文课的目的更非灵魂,但却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试想,如果连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段)写作内容(段意)写作目的(中心)都搞不明白,那样能谈得上读懂文章了吗?而“分段归纳段意”正是检验你读懂的基本方法之一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每个人读同一篇文章看法感受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看一遍和两遍的感受就有可能不一样但笔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大致的内容一定是差不多的,决不可与作者的本意偏离太远特别是小学生,他的思维判断力等都尚未成熟,还处于萌芽状态,对文章对事物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不清晰据皮亚杰等人研究表明:7-12岁的儿童还处于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对事物的理解较模糊不到位如果此时缺乏正确的引导,他对事物的理解要么到此为止要么偏离“正常轨道” 所以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做最简单的分析,那就是理清思路,即分段是必须的其实,我们经常让学生思考的“这篇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就是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或引导分段,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有段时日,语文课中再听不见“分段”二字,似乎说到“分段”就落伍了落俗了甚至不少老师上课伊始就抓出重点句中心句开始赏析语言试想,文章尚未读懂甚至没有机会读通,怎么找出的重点呢?即便找出来了也恐怕是牵强附会吧?!再者,一篇文章仅仅抓几个重点句赏析几句优美的句子看起来是在训练语感,是在自读感悟,是在积累语言,实则是繁冗破碎,走马观花。
所以今天提倡的“本色语文”,认为“分段归纳段意其实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手段,笔者身同感受十几年的教学,无论哪篇课文,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后面的学习才轻松自然,有“迎刃而解”“顺理成章”之功效 四,课外阅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有同感不难发现,凡是课外喜欢读书的孩子,语文成绩都是顶呱呱的,总之一定不会差 我们有部分老师,钻研教材教学设计课堂讲演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点点到位,天衣无缝教出来的学生学习习惯好,基础也扎实,可就是缺少灵气;做事有板有眼就是缺乏创新尤其写作缺少个人对生活的感悟遇到考试题目较灵活时考试成绩便很一般我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外读书太少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何为好书?学生的是非判断力有限,我们可以推荐些好书供学生选择,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 《水浒传》《红楼梦》新课标要求学生必读的书籍《哈利波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西西》《童年》《三毛流浪记》《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等等。
语文老师应做文在风景中的先行者,指引孩子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用眼去欣赏用心去感受 学生从课外书中可以获取各种丰富的知识,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多了见多了体会也多了,所以凡是作文写得好的一定是课外爱读书的 读书收获的好处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不是课内能攫取的,试想古今中外哪个大作家大文学家不是靠自己多读多练而取得的成就呢? 课外阅读最好还能做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课外阅读还贵在坚持,“滴水石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果学生每天都能抽点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不久的他定然能出口成章笔下生辉,成为语文巨星! 杨再隋教授说:“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小语是基础的基础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就没有创造,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语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笔者认为从以上四方面正确引导孩子学习语文,本色语文课就会凸显出它“平平淡淡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特点,就能展示它最真实朴素耐看的永恒的美丽!就定然能落实我们的小语教学!曾子曰:士不可弘毅矣,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