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罗洞小学 林月明教学目标:1、能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二、三句的意思,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一)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今天我们继续追随伟人的足迹,重走长征路来,齐读题目二)自由朗读,再次感知设计意图:本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对律诗、作者以及长征等背景知识的了解,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因此导入采取开门见山的形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自学要求:默读课文,并思考:全诗围绕哪一句写的?用“ ”画出来,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多读两次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三)以“万水千山”为线索,找出诗中的“山”和“水”设计意图:诗歌第一句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品读第一句,并找出诗中的“万水千山”,有助于对诗文的总体感知三、重点学习二、三句,理解诗意,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解词画山,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1)结合字形,理解“逶迤”和“磅礴”;(2) 学生板画,进一步理解“逶迤”和“磅礴”,并读出五岭的绵延,乌蒙山的气势磅礴2、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与“千山”的险峻进行对比,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老师板画,体会“细浪”和“泥丸”之小(2)对比鲜明,感悟红军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3) 诵诗句,悟诗情二)品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1、 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理解“暖”,读出“暖”2、观看视频片段——“飞夺泸定桥”,理解“寒”,读出“寒”3、通过情感的对比,体会胜利的喜悦,感受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设计意图:从教学重难点的角度出发,颔联和颈联在全诗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从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这两联诗句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预留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学生能更深刻地领悟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激情吟诗,背诵诗文五、拓展延伸:以下两个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活动进行搜集学习。
一)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推荐阅读:《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忆秦娥·娄山关》……(二)进一步了解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你还想进一步了解长征吗?推荐阅读:《七根火柴》、《半碗青稞面》、《丰碑》、《金色的鱼钩》……(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不论是对毛泽东精神世界的进一步探索,还是对长征故事的延续阅读,目的都是让孩子从课堂上习得方法,从课堂外获得更多成长的收获六、畅谈感受,感悟长征精神板书设计:七律·长征毛泽东逶迤 暖 磅礴 寒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