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施工组织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文天祥古典爱国主义思想述论

文档格式:DOC| 20 页|大小 62KB|积分 10|2022-10-31 发布|文档ID:166292624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5 期文天祥古典爱国主义思想述论郭学信1, 陈永芹2 ( 1.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 2. 聊城市博物馆, 山东聊城.. 252000) [ 摘.. 要] 矢志抗元、以身殉国的南宋朝臣文天祥, 之所以亦能在元人的.. 道德法庭 中被列为仁人志士的伟人之列, 乃是由于其叙事本体充满了以.. 正气未亡人未息 为精神支柱的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关键词] 文天祥; 古典爱国主义; 爱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 K244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2- 1217( 2004) 05- 0043- 06 [ 收稿日期] 2004- 07- 10 [ 作者简介] 郭学信( 1962- ) 男, 山东招远人,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 南宋著名的古典爱国主义者文天祥一直受到世人的缅怀和称誉曾参加过南宋抗元斗争的王炎午在!又望祭文丞相文.中赞曰: .. 名相烈士, 合为一传三千年间, 人不两见! 这一赞誉是甚高的元人脱脱主编的!宋史#文天祥传. 中, 则有如下一段评述: 宋三百余年, 取士之科, 莫盛于进士, 进士莫盛于抡魁。

    自天祥死, 世之好为高论者, 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 岂其然乎! 这篇传记, 尽管有如明人胡广所评说的.. 后来史臣, 为当时忌讳, 多所删削 , 以致.. 简略失实 , .. 又事间有抵牾 [ 1] ( 卷19附录1! 丞相传.) 之正史通病, 但还是将南宋抗元的文天祥列入中华民族.. 伟人 之列, 并在这篇传记中指出: .. 自古志士, 欲信大义于天下者, 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君子命之曰.仁% 以其合天理之正, 即人心之安尔 公允地讲, 元人对文天祥的评价不可谓不公, 亦不可谓不高矣在中国传统社会里, 历史学向来被视为劝善惩恶、品评过往人物的道德法庭文天祥, 这位矢志抗元、以身殉国的南宋朝臣, 所以亦能在元人的.. 道德法庭 中被列为仁人志士的伟人之列, 乃是由于其叙事本体充满了以.. 正气未亡人未息 为精神支柱的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概括地讲, 文天祥古典爱国主义& 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法天不息, 自强兴国这是文天祥古典爱国主义思想最具特色的内容这一思想是建立在他的.. 天地与道同一不息 为中心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的 天地与道同一不息 , 这是文天祥二十岁殿试对策中的一语。

    此对策以.. 不息 为宗旨, 洋洋万言, 集中阐发了.. 法天不息 的宇宙观和政治观, 也是我们了解文天祥一生爱国主义思想与行动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他说: 臣闻天地与道同与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上下四方之宇, 往古来今之宇, 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 百千万事之转移阖辟, 何莫非道所谓道者, 一不息而已矣道之隐于浑沦, 藏于未雕未琢之天, 当时是, 无极太极之体也自太极分而阴阳, 则阴阳不息, 道亦不息; 阴阳散而五行, 则五行不息, 道亦不息; 自五行又散, 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 则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 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然则道一不息, 天地亦一不息; 天地之不息, 固道之不息者为之圣人出, 而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亦不过以不息之心充之充之而修身治人, 此一不息也; 充之而致知, 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一不息也; 充之而自精43神心术, 以至于礼乐刑政, 亦此一不息也自有!三坟.!五典.以来, 以至于太平、六典之世, 帝之所以帝, 王之所以王, 皆自其一念之不息者始[1] ( 卷3) 这里, 文天祥从宇宙发生演变的朴素论述中说明, 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不息的, 因此, 物质运动的法则( 文天祥称之谓.. 道 ) 亦是不息的。

    他的不息思想.. 把不息与物质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即与阴阳、五行联系在一起, 确认阴阳、五行不息, 故道亦不息同时, 他又把不息与人类主体的认识与实践联系在一起, 确认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须臾也离不开理性思维他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方面, 承认客观对象的独立存在, .穷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 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 ; 另一方面, 承认客观对象依赖于主体认识, .天地之不息, 固道之不息者为之%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 把二者之间辩证地统一起来 [ 2] ( P152. 153) 显然, 文天祥的.. 不息 思想, 是继承和发展了!周易.中的.. 生生之谓易 与..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辩证法观点的文天祥进一步指出, 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与运动密切相联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唯有运转不息, 才能持久存在他是这样表述的: 天久而不坠也以运, 地久而不陨也以转, 水久而不腐也以流, 日月星辰常新也以行天下之凡不息者, 皆以久也[ 1] ( 卷3) 既然运转不息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 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 那么作为自然中的人, 也应该效法天地, 行不息之道: 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久而不息。

    圣人之于道, 其可以顷刻息邪! 言不息之理者, 莫如大!易., 莫如!中庸.大!易. 之道, 至于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而圣人之论法天, 乃归之自强不息中庸.之道, 至于溥博渊泉, 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而圣人之论配天地, 乃归之不息则久, 岂非乾之所以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者, 一不息之道耳, 是以法天者, 亦以一不息[1] ( 卷3) 在这段论述中, 文天祥不仅指出人们应当效行不息之理, 而且将.. 法天不息 的命题, 归之曰.. 自强不息 他认为, .. 自强不息 就是孔子所说的..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1] ( 卷10) , 就是奋勇进取之意他在!题戴行可进学斋. 中这样具体阐述说: !乾.称进德者三, 而!象. 日: ..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圣人复申之曰: 终日乾乾, 行事也君子以所以进者, 无他, 法天行而已矣进者, 行之验; 行者, 进之事进百里者, 吉行三日; 进千里者, 吉行一日地有远行, 无有不至, 不至焉者, 不行也, 非远罪也 (独有一言, 愿献于君者, 曰, .. 行 行 , 固君字也书. 曰, .. 行之惟艰 语.曰, .. 行有余力 。

    中庸. 曰, .. 利行 , 曰, .. 勉行 , 曰, .. 力行 , 皆行也, 皆所以为进也[ 1] ( 卷10) 天的德性是健运不已, 无一日歇止人也应该效法它,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永远努力进取行, 固然会遇到艰难险阻, 但为了.. 吉 , 为了前进和自强, 必须行而不止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 是与他的.. 不息 思想密切相联的正是从自强不息这个宇宙的根本法则出发, 文天祥针对南宋理宗朝的弊政, 提出了改革不息、自强兴国的理论, 从而.. 使他的哲学与.补世% 结合起来, 把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哲学家抛在后头 [ 3] ( P272) 改革不息, 亦即变通不息对此, 文天祥在殿试时写的!御试策一道.中指出: .. !中庸.之不息, 即所以为!大易.之变通; !大易.之变通, 即所以验!中庸. 之不息变通者之久, 固肇于不息者之久也盖不息者其心, 变通者其迹, 其心不息, 故其迹亦不息((天地之所以变通, 固自其不息者为之, 圣人之久于其道, 亦法天地而已矣 [ 1] ( 卷3) 既然自然界的运动法则是长久不息, 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 也应当是不息的圣人要推动社会的发展, 也必须效法天地, 进行.. 变通 , 并且要象自然界的运动法则那样, .. 常久而不息 。

    这是文天祥对!易.中..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的理论图解, 也是他的.. 推不息之用 、.. 行不息之道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正确运用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 推不息之用, 则显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验 [ 1] ( 卷3) 那么, 如何改革呢? 文天祥认为, 改革的关键和根本在于从内部做起, 走自强兴国之路因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 而不在外部他在!御试策一道.中指出, 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固有的, 外部力量不可能使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长久, 所以.. 不息于外者, 固不能保其不息于内 , 只有自强才能不息恩格斯1859 年5 月在!致斐#拉萨尔.中讲过: .. 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 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44的个人欲望中, 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 4] 我们说, 文天祥强调改革要从内部做起, 既是他注重内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思想中的体现, 也是他从他所处的.. 历史潮流 中得来的结论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 宋朝立国后, 鉴于唐末五代长期动荡战乱为害天下的政治教训, 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大举措, 然而, 宋代并未因此获得自身平衡协调的综合发展, 相反, 文人集团的膨胀, 官僚集团的腐败, 北方民族的侵扰, 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又使宋代陷入.. 积贫积弱 的局面之中, 它困扰了两宋三百余年。

    文天祥对此体察深刻, 他多次上书, 指出宋代之所以.. 国忧 、.. 国患 , .. 病根 在于内部: .. 某私念今事变至此, 冲决横溃, 使宗社有不测之忧者, 谁实为之? 病根在内, 胶结不去, 终不可以为国 [ 1] ( 卷6) 因此, 要兴国救国, 必须从内部改革开始, 除弊自强, 割去困扰宋代社会发展的.. 病根 , .. 使内外手轻脚便, 如此而后可以立国 [ 1] ( 卷5) 他还通过比喻告诫宋理宗说, 如果改革不触及根本, 则如治病不治病根一样, .. 说其小而忘其大 , .. 其为身谋几晚矣 [ 1] ( 卷3) 为此, 文天祥针对南宋王朝存在的弊端, 从自强不息的宇宙法则出发, 提出了改革时政的三条建议: 一为仿方镇以建宋, 二为重宰相与六部之权, 三为破资格以用人这三条都涉及到祖宗之法的问题同时又向宋理宗提出了四点希望: 其一, 安民: .. 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 急求所以为安民之道 ; 其二, 淑士: .. 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 急求所以为淑士之道 ; 其三, 节财: .. 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 急求所以为节财之道 ; 其四, 饵寇: .. 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 急求所以为解寇之道 。

    这篇.. 始以.不息% 二字为陛下勉, 终以.公道% 、.直道% 为陛下献 ( 文天祥语) 之廷对, 其主旨是希望理宗帝励精图治, 法天不息, 改革不息, 自强不息, 以建构.. 公道 和.. 直道 之政, 突出地传达了他的..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生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的博大胸怀所以主考官王应麟称.. 是卷古谊若龟鉴, 忠肝如铁石 [ 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 天祥平生大节, 照耀千古而著作亦称雄赡, 如长江大河, 浩瀚无际其延试对策及上理宗诸书, 持论剀直, 尤不愧肝胆铁石之目 二、.. 以人民社稷为重 民本思想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 它的基本观点就是呼吁尊重( 大部分) 人的意志和基本权利, 亦即集体人权, 并以此遏制一小撮最高统治者的非人道统治方法 [6] 在先贤和先哲的心目中, 民是构成国家的主体, 是国家之本, 因此, 只有爱民、保民, 关心民生, 国家才能安宁从孔子的.. 博施于民 [ 7] ( 雍也) 和.. 修己以安百姓 [ 7] ( 宪问) 的仁爱思想, 到孟子的..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8] ( 尽心下) 命题的提出, 其立足点都是基于对..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的民本思想的认识和理论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民、重民的.. 民本 思想, 既是与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更是与巩固王朝社稷的利益紧密相联的正是在这种巩固王朝社稷意识的导向下,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英们能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博大情怀, 居安思危, 关心民瘼, 奋勇进取, 为国献身, 从而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并由此而构筑了古典爱国主义的又一重要层面与内涵文天祥不仅吸纳而且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尽管他们的民本思想并没有超越前人的理论框架, 但亦不乏新意, 他在继承孟子.. 民贵君轻 思想的基础上, 更是进一步地指出, 社稷是人民之社稷, 而决不是一家私有因此他认为: .. 民心必无变, 宗社必无危 [ 1] ( 卷3) , 只要得到民众支持, 国家社稷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文天祥提出了.. 以人民社稷为重 [ 1] ( 卷3) 的思想, 把人民和社稷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爱民与爱国是统一的, 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这也说明, 文天祥的民本思想是与他的古典爱国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民思想是文天祥古典爱国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涵, 也是他一生为之践履的目标。

    他曾借用张载.. 民胞物与 的话讲到: .. 天之生贤才, 初意岂无为, 民胞物同与, 何莫非己累? [ 1] ( 卷11) 指出作为一个贤才, 应当象爱自己的同胞兄弟那样去关心、爱护人民这种爱民精神和以天下为心的博大情怀, 在文天祥的!跋番易徐应明梯云恢.中更是得到充分地展现: !易.之!坎., 为水、为雨、为云, 而云之象, 独著于!屯. 与!需.屯.曰: .. 云雷屯, 君子以经纶 言阴阳始交而未畅, 犹世道方险阻之日, 时则君子奋其经纶, 有亨屯之道焉需. 曰: .. 云上于天, 需, 君子以饮食宴乐 言阴阳之气, 交感而未成雨, 犹君子蓄其才德, 而未施于用时则君子养其气体, 和其心志, 而居易以俟命焉易.象云者二, 一认为君子用世之象, 一以为君子乐天之象易. 于进退行藏之义, 各有45攸当予闻之, 圣贤畏天命而悲人穷, 未尝不皇皇于斯世然方其初也守其义, 不随世而变: 晦其行, 不求知于人修其天爵, 无所怨怼一日达, 可行之天下, 正己而物正, 而所性不存焉呜呼, 圣贤非坐视民物之屯者, 而安于需若此, 则其道之所存也后之学古者, 宜可以观矣[ 1] ( 卷10) 在这篇文论中, 文天祥指出, 世道险阻之日, 正是君子传承学道、平治天下之时; 作为一个君子, 决不能只注重内心道德的修养, 而不追求外在事功, 不施于用; 圣贤应以心忧天下的情怀, 如时雨那样, 去关心百姓的疾苦, 爱养百姓。

    文天祥不仅这样说, 而且这样做他从做官开始的那一天起, 便忠实地践履着自己的志向, 仁民爱物, 关心民疾, 不畏权势, 不避艰危, 勇于同误国害民的权奸进行斗争他认定当时在朝的一班权奸是南宋内部的祸根, 认为.. 病根在内, 胶结不去, 终不可以为国 , 因此誓死要与这邦权奸斗争到底在与内侍董宋臣与佞相丁大全等统治集团腐朽势力的斗争中, 文天祥表现得特别激烈如理宗开庆元年, 他在!己未上皇帝书.中, 大胆揭发了受理宗宠爱的董宋臣的种种罪恶, 乞斩董宋臣.. 以谢宗庙神灵, 以解中外怨怒 他说: .. 人非不知爱身, 何苦如此冒死? 今日之事急矣, 惧其至于一旦, 则亦不免于死也 [ 1] ( 卷6) 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文天祥早已把自己的生死存亡置之度外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时代, 人心难测, 仕途险恶, 稍有不慎, 便会丢官罢职, 甚至搭上身家性命文天祥居官期间, 因为直言敢为, 坚持正义, 曾先后三次丢官罢职, 最后一次被免去所有职务, 返归故里, 辟文山山庄, 过起了隐居家山的生活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 孟子语) , 这是儒家为士规范的处世准则: 得志当权, 就要积极用世, 关注现世人伦, 力图实现忠君惠民的宏大抱负, 做王者之师; 失意在野, 则要远离尘世, 淡泊明志, 洁身自好, 做人生的.. 逍遥游 。

    这一处世模式, 千百年来一直是古代士阶层所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文天祥基于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 则扬弃了其中的.. 独善其身 的消极因素, 以心系天下、自强不息的胸怀, 虽身在深山, 仍心存魏阙, 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此时正是蒙古贵族向南宋加紧进攻之际, 人民流离失所这种境况更使他无法平静山林中的闲逸之趣, 他迫切渴望早日出山, 施展为国献身的抱负当时他写下了许多诗文, 表达了这种心境如他在!山中感兴三首. 诗中写道: .. 青春岂不惜, 行乐非所欲 , .. 故人书问至, 为言北风急, 山深人不知, 塞马谁得失? 挑灯看古史, 感泪纵横发 , .. 昔为江上潮, 今为山中云江上潮有声, 山中云无情一年足自念, 况复百年长但存松柏心, 天地真茫茫 在!生日和谢爱山长句. 的诗文中, 文天祥将这种企盼早日出山、为国为民出力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 寓形落落大块间, 嘘吸一气自往还桑弧未了男子事, 何能局促甘囚山! ( (今年避影却闭门, 捧觞自寿白头母故人忆我能远来, 虹光满袖生琼瑰一杯相属慰岑寂, 使我发笑愁颜开簸扬且听箕张口, 丈夫壮气须冲斗夜阑拂剑碧光寒, 握手相期出云表退避云山, 并非心甘情愿, 何况国难当头之际, 渴望壮志有酬, 为国出力, 这就更增添了他及早出山的焦虑心境。

    因此, 文天祥退居文山期间, 虽不在其政, 但一刻也没放弃.. 读书临民, 正为今日行志 的抱负, 时刻体察和关怀着民生的疾苦咸淳六年, 吉州发生.. 异于常年 的灾荒, .. 田里憔悴, 不堪举目 , .. 晚稻半亏, 颗粒并是入官之数 , 而历来用以.. 充民食 之早稻.. 不过二三分 , 以致.. 民食十减六八 , 人心惶惶为了解救吉州人民的灾荒之苦, 安定民心, 文天祥写信给他的同年、时任赣州知州的李雷应, 要求他.. 通赣州之米 , 允许吉州人民.. 赴赣收籴 , 以作.. 权宜之一策 , 解燃眉之急文天祥在信中讲: .. 民食关系, 苟可通融, 兼爱秦晋, 公之惠也 文天祥还给时任吉州知州的江万倾写了信, 让他再写封信与李雷应.. 通情 , .. 俟得其要领, 然后大榜境内, 许人赴赣收籴 [ 1] ( 卷5, 卷6) 文天祥这种不在其位, 也谋其政的精神, 正是他.. 法天不息 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三、.. 正气未亡人未息 文天祥的.. 不息 思想, 始终是在实践中经受着考验, 特别是他在抗元实践中凸现出来的斗争不息精神和凛然气节, 更使他一跃而成为我国古典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闪光旗帜。

    先读文天祥被元军俘后在狱中所作!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 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爽, 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 . 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 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 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 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 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 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 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 慷慨吞胡46羯; 或为击贼笏, 逆竖头破裂是气所旁礴, 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 生死安足论! 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指出, 越是在历史处于重大转折和变动时刻, 越是元气磅礴发展、正气充满天地间之时; 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在国家民族危急时刻表现出一种为正义事业而奋斗、而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是因为他们身上禀承着浩然正气文天祥就是这样一种愈是在.. 时穷 之时愈表现出浩然之气的豪杰、英雄文天祥所处的时代, 正是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宋咸淳十年( 1274 年) , 当着元军向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 占领鄂州( 武昌) , 直逼京师临安, 国家面临倾覆的危急关头, 时在江西的文天祥在得勤王诏后, 即挺身而出, 发布榜文, 招募义兵他毁家纾难, 倾其家资为军费, .. 以倡士民助义之心 [ 1] ( 卷20附录) 。

    他说: .. 先天下而忧, 斯能后天下而乐 [ 1] ( 卷7) 他发吉赣等地兵民众万人, 抵抗南下的元军有一友人劝他说: .. 今大兵( 即元军) 三道鼓行, 破效畿, 薄内地, 君以乌合万余赴之, 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文天祥答曰: .. 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一旦有急, 征天下兵, 无一人一骑入关者, 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 而以身殉之, 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如此, 则社稷犹可保也 [ 5] 随即他率师离开吉州, 北上抗元, 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他舍身报国的决心宋恭帝德礻右二年( 1276 年) , 元军兵临临安城下, 逼迫南宋王朝入营谈判在奉命出使元营的右丞相陈宜中夜间逃往温州之际, 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都督诸路军马, 要他于危难之时出来收拾残局, 入元营谈判文天祥为了.. 归而求救国之策 [ 1] ( 卷13) , 不顾个人的安危和友人、部将的劝说, 毅然前往元营谈判他说: .. 百万生灵, 立有鱼肉之忧((国事至此, 予不得爱身 [ 1] ( 卷13) 在元营, 文天祥背离朝廷投降主义路线, 辞色慷慨, 执义不屈, 怒斥降将, 自称.. 大宋状元宰相 , 拒不接受元军逼降, 元丞相伯颜.. 闻之吐舌, 连云: .. 男子! 男子! [ 1] ( 卷19附录) 元军无奈, 将其强行扣留。

    不久, 南宋政府投降在战国以后的忠君观念中, .. 忠 、.. 顺 二字是常常并列在一起的, 如!韩非子#忠孝.中讲: ..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 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 是以天下乱 再如!孝经#士.: .. 忠顺不矢, 以事其上 ; !荀子#臣道.: .. 请问为人臣? 曰: 以礼待君, 忠顺而不懈 这都是强调.. 忠不违君 的顺从和服从的一面如果以此作为立身行事标尺的话, 那么宋亡后的文天祥, 要么.. 杀身以成其忠 [ 9] ( 卷1) , 要么放弃抗元斗争, 跟着皇帝投降然而宋亡后的文天祥, 既没有杀身殉君, 也没有随着皇帝投降, 而是在被押解途中又设法从元军手中逃脱, 而后扶立幼主, 组织军队, 继续抗元即使妻儿被掳, 也没动摇他的抗元决心, 虽九死而未侮不能否认, 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含有挽救宋室灭亡的一面, 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使国家免遭山河破碎, 人民免遭流离失所, 是为了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这可用文天祥再次被俘后与元丞相博罗的一段对话作诠释: 博罗问他: .. 古时曾有人臣, 将宗庙城廓、土地付与别国了又逃去, 有此人否? 文天祥回答说: .. 汝谓我前日为宰相, 奉国与人而后去之耶? 奉国与人是卖国之臣, 卖国者所有利而为之。

    去之者, 非卖国者 博罗又问: .. 德礻右嗣君( 指降元的恭帝赵显) , 非尔君耶? 文天祥答曰: .. 吾君也 博罗接着问: .. 弃嗣君别去立二王, 如何是忠臣? 文天祥答称: .. 德礻右嗣君, 吾君也, 不幸失国当此之时, 社稷为重, 君为轻我立二王为宗庙社稷计, 所以为忠臣也从怀帝、愍帝而北者, 非忠臣, 从元帝为忠臣; 从徽宗、钦宗而北者, 非忠臣, 从高宗为忠臣 [ 1] ( 卷19) 这段对话中, 文天祥将历史上曾经跟随被掳的皇帝怀、愍、徽、钦北去之人划归于不忠之列在他看来, 只要是为了国家社稷的利益, 就是忠;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而跟随皇帝投降的人则为不忠, 是卖国之臣; 为了宗庙、社稷利益而另立新君, 是忠臣, 而决非奸臣、佞臣正是出于一种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深切关怀与忠诚, 文天祥在他被俘后的诗歌创作中, 不仅对那些平日压榨百姓、危急时刻卖国投敌的官员进行了无情的挞伐, 而且抨击了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投降: .. 至尊驰表献燕城, 肉食那知以死争 [ 1] ( 卷13) 他表示: .. 英雄未肯死前休 [ 1] ( 卷13) , .. 但愿扶桑红日上, 江南匹士死犹荣 [ 1] ( 卷13) , 表达了他坚决抗敌、以死殉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镇江逃脱后, 在人民群众支持下, 转战于闽赣粤一带, 收复赣、吉等州许多属县然而,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 文天祥在移兵海丰的五坡岭时, 于景炎三年( 1278 年) 被元军再次俘获元将张弘范47要他写信招降南宋另一抗元将领张世杰, 文天祥即奋笔疾书, 以!过零丁洋.诗以明其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 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 卷14) 文天祥从景炎三年再次被俘到至元十九年( 1283 年) 就义止, 这是他.. 正气未亡人未息 的精神大放光芒的时候在这长达五年的艰辛岁月里, 元朝统治者软硬兼施, 威逼利诱, 逼其降元, 都被他断然拒绝在被囚期间, 他倍受狱中发出的水气、土气、火气、木气、人气和秽气等.. 六气 的煎熬, 然而他始终凛然不屈, 靠着一身正气而.. 幸而无恙 他在!正气歌.序中是这样叙述的: 予囚北庭, 坐一土室, 室广八尺, 深可四寻, 单扉低小, 白间短窄, 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 诸气萃然: 雨潦四集, 浮动床几, 时则为水气; 涂泥半朝, 蒸沤历澜, 时则为土气; 乍晴暴热, 风道四塞, 时则为日气; 檐阴薪爨, 助长炎虐, 时则为火气; 仓腐寄顿, 阵阵逼人, 时则为木气; 骄肩杂, 腥臊污垢, 时则为人气; 或圊溷, 或毁尺, 或腐鼠, 恶气杂出, 时则为秽气。

    迭是数气, 当之者鲜不为厉,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 于兹二年矣, 幸而无恙, 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 孟子日: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 吾气有一以一敌七, 吾何患焉! 况浩然者, 乃天地之正气也俯仰于充满秽气牢间的文天祥, 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折磨, 然而他仍然精神振作, .. 幸而无恙 , 这正是与他的.. 正气未亡人未息 的精神相关 以一敌七, 吾何患焉 , 正是这种.. 天地之正气 , 使文天祥在任何艰难险恶的环境中都能保持斗争不息、无坚不摧的勇气和信念至元十九年( 1283 年) 十二月八日, 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 亲自劝降文天祥至殿中, 长揖不拜, 当忽必烈表示愿委以大任时, 文天祥回绝说: .. 一死之外, 无可为者 [ 10] 次日, 文天祥慷慨就义纪年录.壬午记载: 文天祥临终前, 写有!自赞., 赞前有叙, .. 叙云: .吾位居将相, 不能救社稷, 正天下, 军败国辱, 为囚虏, 其当死久矣倾被执以来, 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 谨南向再拜以死 其赞曰: .孔子成仁, 孟子取义, 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 [ 1] ( 卷17) .. 人物之生, 亦无一日可息 ( 文天祥语) 。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始终处于不息的社会实践之中, 生命不息, 永不歇止 我生不辰逢百罹, 求仁得仁尚何语杀身慷慨犹易免, 取义从容未轻许仁人志士所植立, 横绝地维屹天柱以身殉道不苟生, 道在光明照千古 [ 1] ( 卷14) 文天祥可谓从理论与实践上自觉地践履着.. 舍生取义.. 的理想人格标准鲁迅先生讲过: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拚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11] ( P118)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之所以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历千年而不衰, 正是因为历代有许多诸如文天祥之类的民族的.. 脊梁 尽管他们的历史活动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但他们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为真理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精神, 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价值取向,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注释: &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范畴, 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 甚至同一时代的不同阶段、阶层, 都有着不同的内涵或差异, 它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显露出不同的特质与形态。

    根植于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爱国主义, 无疑是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初形态对此, 有的学者名之曰.. 古典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古典爱国主义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但核心只有一个, 即维护王朝社稷, 促进社会安定其精神实质是在.. 肯定个体与社会统一性 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 1] 文天祥全集[ M] . [ 2] 陆复初、程志方. 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反思[ M ]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3] 万绳楠. 文天祥传[ M] .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 [ M] . [ 5] 宋史#文天祥传[M] . [ 6] 史双元. 人本和民本[ J] . 南京师大学报, 1994, ( 4) . [ 7] 论语[ M] . [ 8] 孟子[ M] . [ 9] 韩诗外传[ M] . [ 10] 刘岳申. 文丞相传[ M] . [ 11] 鲁迅全集( 第6 卷) [ 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责任编辑.. 马亮宽] 48Abstract: T he study of Hawthorne and the sty list ic concept of romance is embodied in tw o aspect s: ( 1) the relat ions betw eenHaw thorne romance and it s literary model, and the state political tactics in the mid- 19th cen.. tury in America, and the 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 mid- 19th century in America. ( 2) the deep relat ionships be.. tw een Hawthorne% s literary models and the contemporary principal ideology, and the literary field. Key words: Haw thorne; romance; stylist ic concept A Study on Emergence of the Characters of Folk Forms by Means of Libian ( by ZHAO Li- wei) Abstract: Libian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 in th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t caused a lot of Folk Forms to emerge as w ell as made Chinese Characters more simple and easier to w rite. The emergence made Folk Forms more prevalent af ter Han Dynasty, furthermore, many Folk Forms used in the Middle Ages even after Middles Ages also originated f rom Libian. We use the manuscript s of bamboo slips and stale, and t ry to collect more and more forms of one Chinese Characters as possible as w e can. T hrough analysis, w e can see that Libian affected form in five aspects. Key words: Libian; Folk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aracter shapes character st ructures On the Classical Patriotism of Wen Tianxiang ( by GUO Xue- x in, CHEN Yong- qin) Abstract: Wen Tianxiang, a minist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 nasty, w ho devoted himself to combating for Yuan dynasty to protect homeland, and gave his life for his country, w as also listed as a great person w ith lofty ideals by Yuan dynasty . The reason for it is that the vast moral integrity of Chinese nat ion and the noble virtue of pat riot ism were displayed thoroughly by Wen Tianxiang . Key words: Wen Tianxiang; Classical patriotism, The Conjunction and the Chance ( by SU N Xue- y an) Abstract: In regard to the type of culture, both China and Korea belong to typical Confucianism culture. But Christ ianit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w estern culture. So they are dif ferent culture ty pe. Seeing through the culture angle, the reason why Christ ianity could spread and develop in the tw o count ries in modern ag e was that : on one hand, the Christ ianity and the Confucianism have some conjunct ion spo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cline of the Confucianism in 19 century of fered a chance for Christ ianity% s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a; Korea; Christianity; spread; cultur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Technological Spillage and Economy Safety ( by YE Hong- yu)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 ion, the internat ional div ision at the core of the chain of value led by mult inat ional corporat ions has brought g reat opportunity. Therefore China is becoming the w orld factory, w hich technological spillage from multinational corporat ions can of fer some learning chance. But at the same t ime, it w ill inf luence our country% s economic safety, so we should take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internat ional division; technological spillage; economy safety ; w orld fact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es in the Vis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 by LI Xiu- ying) Abstract: The think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es is proposed in the vision of the scient if ic development . It points out that talents% coming forth in large numbers is the basic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es; innovation the source; clean manufacture the rou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culture the soul, the const ruct ion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 ion the guarantee. . Key words: vision of scient ific development ; business; cont inuing development 12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无极剑圣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