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甲和矛] 百年土茅

[百年甲和矛] 百年土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只是部分地认识到土木工事、机枪和高爆弹三者相结合所含有的强大防御能力,而它的对手——协约国对此则缺乏了解所以,在西欧战场上,曾经出现了3年的战术僵局这种白白吞噬了上百万条人命而又毫无进展的战争局面,直到一件看起来全新的战争机械——坦克的出现才宣告打破然而,作为针锋相正确应对方法,反坦克武器的出现却并非一蹴而就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有关先有坦克还是先有反坦克武器的讨论从一开始似乎就是个伪命题,但事情却远没有字面上看起来这般简单在部分人看来,漫长的世界战争史中,反坦克作战的历史或许是最短暂的,它甚至比空战的历史还要短但在另外部分人眼中,这么的结论却又完全经不起推敲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全部经历了1916年9月15日这一天的职业军大家而言,坦克并非是一个新事物,它只不过是旧事物的一个延续罢了因为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的100多年间,伴随冶金学、化学、弹道学、机械学等很多工业领域的进步,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集大成者,即装备机械化动力和大口径火炮并覆盖钢制装甲的海军战舰至于坦克最初诞生机构被称为“陆地战舰委员会”,更是一语道破了二者间的天然联络。
也正因为如此,对抗坦克的战斗从本质上便是对抗“陆上装甲战舰”的战斗,军大家对此并不陌生,自然也积累了部分应正确手段实际上,19世纪前半叶新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远落后于在其它方面的应用比如,英国皇家海军1840年装备的最重的68磅级滑膛炮,尽管能够击穿24英寸厚的生铁板,但基础上和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海军炮一样粗笨而且后坐猛烈既便到了1860年,实际服役的舰炮也依然和3个世纪前使用的大炮在关键方面并无区分但今后,因为整个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改变,军事上的改变也一样含有戏剧性伴随工业革命迈向军事领域的步伐逐步深入,美我国战结束后,作为“工业之花”的蒸气动力装甲舰开始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成为大洋的主人其赖以称霸的本钱,便是遍布周身的重盔厚甲1882年,谢菲尔德企业的罗伯特·哈德菲尔德创造了用淬火法制造锰钢的工艺,勒·克罗索特则于1888年制成镍钢镍钢装甲的采取,能够使战舰在装甲厚度不停降低的同时保持更强的防护性能以后来哈维的钢表面硬化处理和1895年更高级的克鲁伯工艺,更是将这些钢制装甲舰的体积和战斗效能提升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 而伴随战舰钢制装甲强度的增加,为了击穿其钢制防护外壳,火炮本身的反装甲能力也在不停提升。
先是从1879年的法国海军开始,经过在炮尾闭锁装置中采取断纹螺栓的措施克服了后膛炮失事的可能性,海军炮炮管由铸铁改为煅铁,制造炮身套筒的煅铁由钢所替代,降低了套筒的厚度到1881年,英、法海军的舰炮全部由钢制造同时,部分燃烧较慢的弹用无烟火药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这些火药或以烧焦的稻草作为焦炭,或用硝化纤维制造因为硫磺含量大大降低,所以不仅使炮身加长以取得较高的初速和较大的射程成为可能,而且也有利于经过改善弹丸头部的设计,提升弹丸的穿甲能力随即披有风帽并拥有碳化钢制弹芯的穿甲弹便所以出现了炮钢质量、火药配料、镗孑L精度方面的很多精心改善显然是不容忽略的因为有了这些技术改革的结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的20年问,海军炮的穿甲性能和能有效瞄准的距离全部提升了好几倍,而这些技术革新一样使陆军火炮获益非浅因此从这个层面剖析,尽管坦克的诞生是1915年的事,真正出现于战场更是1年以后的索姆河,但装甲和反装甲的斗争却早在之前的几十年就已经展开了至此,有关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之间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也就成了一个和实际完全脱离的纸面悖论 步枪,机枪,追击炮、野战炮 和最初的反坦克战斗 我们能够将1916年9月15坦克在索姆河战场的出现,了解为工业化时代一场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陆上海战”。
是的,英国人最终不堪忍受机枪、堑壕、铁丝网造成的杀戮之苦,将改头换面的装甲舰推上了陆地,以求打破僵局这些陆上装甲舰的最初表现也确实令人眼前一亮1916年9月15日这一天,英国以21个步兵师的兵力,在18辆坦克的支援下,在1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散攻击,5个小时内向前推进了5公里这个战果以往要花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而1917年11月20日在康布雷,更多的英国坦克又在6英里宽的阵线上对有限的目标发动了进攻尽管450多辆坦克中只有300辆抵达进攻出发线,但在头12个小时的战斗中便有一大半伤残毁损,所剩坦克大部分不是因机械故障而未能坚持到二十四小时结束,就是因驾驶员精疲力竭而无法开动,只剩少许坦克集中起来又进行了一天的战斗但到第二天为止,英军依然攻占了宽度约20公里的突出部,深入德国防线约10公里 这是自1914年以来西线最成功的一次突破,更是在不可置信的短时间内完成的应该说,这么的结果是情理之中,但又有些令人诧异要知道,海上的军大家已经在极其类似的境况下战斗了几十年,局面从没有过如此的偏颇,那索姆河战场上的“陆上战舰”——坦克却为何能收获如此显著的战争效果?显然,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即一方忽然将海上的战争手段用在了陆地上,而另一方却对此毫无防备。
但不论怎样也不应该是“陆地战舰”坦克本身的作战效能是压倒性的、或是缺乏有效的对抗手段所致…… 实际上,假如以索姆河会战为起点,我们会发觉在坦克这种“陆地战舰”“上岸”的早期,其像征性的威慑意义要远大于本身的战场价值首先,坦克的出现在德军中曾经造成了极度恐慌,甚至在战斗结束了相当一段时间以后,德军士兵依然惊魂未定德军第3军团的参谋长对其上级作了这么的汇报:“在最近这次战斗中,敌人使用了一个新型作战武器,这种武器极为有效但又十分残酷”所以,这些早期的坦克之因此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应该归功于它在德军士兵中所产生的巨大心理作用难怪德国人最初倾向于把坦克视为一个不正当的武器和其说是坦克打败了德军士兵,不如说是德军士兵在遭遇坦克后低落的士气打败了自己对此,富勒在评论康布雷地域的坦克作战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坦克的关键价值在于对士气的影响,其真正目标是威慑而不是摧毁敌人”换句话说,相比于技术革命对海军的冲击,技术对陆军的冲击不那么含有戏剧性,这使1914年参战的军队实际上依然保有19世纪的那些战术和作战概念但坦克出现的严酷现实却表明这些军队用以参战的每个战术概念全部已经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