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第三中学数学学科课时教学设计

灵武市第三中学 数学 学科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班级: 日期 2013 年 12月 日 星期 执笔人:张文平 上课教师: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3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4.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重点难点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学习器材多媒体、学习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个性化处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景引入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两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① 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② 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1、课本第173页的想一想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2、课本第173页的随堂练习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写出证明过程第四环节: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本第174页习题7.4第2,3题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由学生回忆口答教学反思灵武市第三中学 数学 学科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班级: 日期 2013 年 12月 日 星期 执笔人:张文平 上课教师: 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平行线的三条性质2.能熟练运用这三条性质证明几何题 3.进一步理解和总结证明的步骤、格式、方法.4.了解两定理在条件和结构上的区别,体会正逆的思维过程.5.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点难点1.认识平行线的三条性质2.能熟练运用这三条性质证明几何题学习器材多媒体、学习方法自主探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个性化处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是13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师: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出∠C的度数,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第二环节:探索与应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师引导学生利用反证法证明,写出证明过程师: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已知: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求证: ∠1=∠2.师引导学生证明“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课本第176页的例1师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得出结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第四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① 归纳两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② 总结证明的一般思路及步骤布置作业:课本第177页2,3题① 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CD,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同位角的关系是怎样的?证明:∵a∥b(已知),∴∠1=∠3(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3(对顶角相等),∴∠1=∠3(等量代换).教学反思灵武市第三中学 数学 学科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班级: 日期 2013 年 12月 日 星期 执笔人:张文平 上课教师: 课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 2.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定理,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4.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重点难点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
2.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学习器材多媒体、学习方法先学后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个性化处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实验:将纸片三角形的顶角剪下,随意将它们如图拼凑在一起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第二环节:探索新知1、师引导学生画出图形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方法一:如图7—14所示方法二:如图7—15所示2、师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第三环节:反馈练习课本第179页1、 例12、 随堂练习1,2,3第四环节:课堂小结①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哪几种方法?② 辅助线的作法技巧.③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单应用.布置作业:课本第180页2,3,4题由学生说出证明思路例1在师引导下写出解题过程随堂练习1,2由学生说出理由随堂练习3,由学生写出证明过程由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教学反思灵武市第三中学 数学 学科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班级: 日期 2013 年 12月 日 星期 执笔人:张文平 上课教师: 课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 2.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证明的步骤、格式、方法、技巧.3.灵活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和两条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5.通过在数学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地“做数学”,特别是培养有条理的想象和探索能力,从而做到强化基础,激发学习兴趣.重点难点1.掌握三角形外角的两条性质;2.灵活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和两条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学习器材多媒体、学习方法先学后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个性化处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第二环节:探索新知1、 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2、学生探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问题1:如图,△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求出∠ACD吗?如果能,∠ACD与∠A、∠B有什么关系?问题2:任意一个△ABC的一个外角∠ACD与∠A、∠B的大小会有什么关系呢?例1、已知:∠BAF,∠CBD,∠ACE是△ABC的三个外角.求证:∠BAF+∠CBD+∠ACE=360°第三环节:课堂练习1、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求证:AD∥BC2、课本第180页例33、 课本第183页随堂练习1,2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本第183页2,3由学生看图理解定义,画出三角形ABC的三个外角结合图形指明外角的特征有三:(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 由学生归纳得出: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由学生写出证明过程由学生自行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推论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教学反思灵武市第三中学 数学 学科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班级: 日期 2013 年 12月 日 星期 执笔人:张文平 上课教师: 课题第七章回顾与思考课时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的概念与命题的构成;(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概念; (3)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2)掌握证明的步骤与格式.学习器材多媒体、学习方法先学后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个性化处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第二环节 做一做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有( )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向雷锋同志学习;(3)对顶角相等;(4)花儿在春天开放;(4)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写出条件与结论,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1)同角的补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若|a|=|b|,则a=b.3. 如图,AD、BE、CF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2+∠3=________. 4. 如图所示,△ABC中,∠ACD=115°,∠B=55°, 则∠A= , ∠ACB= 5. △ABC的三个外角度数比为3∶4∶5,则它的三个外角度数分别为 _____.6. 已知,如图,AB∥CD,若∠ABE=130°, ∠CDE=152°,则∠ BED=__________.第三环节 想一想1、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
求证:∠1+∠2=180°2、已知,如图,∠1+∠2=180°,求证:∠3=∠4.第四环节 试一试3、已知,如图,直线AB∥ED.求证:∠ABC+∠CDE=∠BCD.第五环节 反馈练习1、如图,△ABC中,∠B=55°,∠C=63°,DE∥AB,则∠DEC等于 【 】(A)63° (B) 62°(C) 55°(D)118°3.如图,BD平分∠ABC,若∠1=∠2,则 【 】(A)AB∥CD (B) AD∥BC (C) AD=BC (D)AB=CD4、如图:∠A=65º ,∠ABD=∠BCE=30º,且CE平分∠ACB,求∠BEC.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写出解题过程布置作业:课本第185页4,5,6,7,8,9,10,111.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举例说明!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分别是什么?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4.与三角形的外角相关有哪些性质?5.证明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由学生回忆口答第3题图第4题图第6题图第1小题图 第2小题图师引导学生写出证明DABCE第1题第3题第4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