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2]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课题 自由平等的真谛单元第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围内的自由,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增强法治意识,做一个富有法治精神的人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在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处事、待人知识目标:知道自由与平等的内涵;知道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内容重点1.法治与自由的关系;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内容难点1.自由是有限度,相对的 ;2.平等的两层含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几种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引出本课的课题:自由、平等的真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为启发点,提问:1、法治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关系2、法治的意义3、法治对我们的要求教师点拨: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是法治的核心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实现需要法治的保障那么让我们通过第七课的学习一起探寻自由、平等的真谛!(板书课题)讲授新课【板块一:无法治不自由】1.人们渴望自由(1) 展示P96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围绕“自由”这个话题,小蕊、大海、阿梅三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 接着播放视频《自由》,让学生对自由有初步的了解3) 展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自由对我们而言有什么价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2.自由的真谛(1)学生阅读“马与骑师”和“风筝与线”的故事,思考: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因为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没有了保护也就没有了自由2)联系你的生活,想一想你自由吗?在生活中你受到哪些限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几个方面,继续追问: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3)展示新闻:广州网名造谣“狼牙山五壮士欺压百姓”被拘留,提问: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是遵守法律和道德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4)法律链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对网络表达和言论自由的范围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3. 自由的含义及在法律上的表现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4.自由与法治的关系(1)新闻热点:“九尺鸭肠王事件”2)展示宪法第3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条、第5条:公民在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3)教师总结: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板块二:法眼看平等】1.平等的含义(1)展示少数民族代表出席全国人大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图片思考:这两幅图片体现了什么?结合上图,谈谈身边哪些实例体现了平等2) 播放视频《平等》,形成对平等的初步了解3) 阅读P93页“相关链接”圆桌会议,思考:“圆形会桌在国际会议中已经成为标配”,这体现了什么原则?(4) 展示人类追求平等的历程,得出结论:人类平等来之不易教师讲解: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5)讨论:有同学认为“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不是存在矛盾呢?教师引导:不矛盾。
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也是对宪法精神和原则的体现和尊重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展示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思维碰撞:“专家杀妻案”讨论:有人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法外开恩”,你觉得呢?教师总结:任何人,不论其地位多高、贡献多大,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依法予以追究,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不允许有任何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公民3)教师总结: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的主要内容:(1)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由和平等的含义、意义,明白了法治和自由的关系,全面掌握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知识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认识自由,行使自由,努力做到法眼看平等课后延伸:今年两会上,出现了6份中学生提案,令人欣慰的是这6份提案都聚焦社会特殊人群,他们在用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活动要求:假如你是一名区人大代表,请就你关注的社会公平问题,向区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板书设计课后练习1、“自由精神是法治产生的动力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法治是自由的保障,对自由的必要限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由C.拥有自由的确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从某种意义上却不利于法治国家的进步与繁荣D.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遵守法律是享有自由的底线2、“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在《政府论》中的这一名言启示我们( )A.法律只会限制人的自由 B.法律制约并保障人的自由C.离开法律的约束更加自由 D.人的自由可不受法律约束3、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 )①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 ②平等的履行义务 ③平等地制定体现自己意志的法律 ④公民平等地适用法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即( )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②同等情况不同对待 ③不同情况同等对待 ④不同情况差别对待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一定高度和难度,理论性较强。
通过学习要弄明白自由是珍贵的,也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产生混乱当人类依据法治自觉止步于自由的边界,彰显的是理性的力量同样,平等是珍贵的,但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当人类通过法治把“同等对待”“差别对待”统一起来,将一份深挚的关爱给予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闪耀的是文明的光辉要搜集有针对性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