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其它相关建筑施工文档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

文档格式:DOCX| 10 页|大小 15.95KB|积分 20|2022-11-02 发布|文档ID:16708817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四、预报问题的探讨 1、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的概念解释 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技术翻译成 英语 是“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 ”,简称“TSP”在我国《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 工技术指南》的第 5.0.8条使用了“ TSP ” 缩写词一般规程 中使用缩写英语字母表示某种技术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隧 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中却出现被歪曲利用的现象,把 “TSP 技术”歪曲解释成“TSP***仪器”这种现象对隧道超前预 报技术的应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有的地方和部门的隧 道施工招标和设备招标工作文件中也存在把 “TSP 技术” 歪 曲解释成“TSP***仪器”的现象,这是对隧道地震波预报技 术缺乏 科学 认识因此,正确认识:“TSP技术”即隧道地 震波超前预报技术,有益于正确执行我国的现行隧道规程规 范和法规,有益于隧道工程的招投标工作,有益于隧道地震 波预报技术的进步,有益于诚实诚信的预报技术服务2、隧道地震波预报中的接收与激发问题在隧道地震 预报工作中,有的采用把接收与激发布臵在隧道的洞壁上, 这种做法不妥当众所周知,洞壁的表面波传播较强,对地 震反射波会形成不容忽视的干扰。

    同时钻爆施工影响洞壁岩 体松动,局部超欠挖使得洞壁岩体不平整和完整性差,接收 检波器和激发点受局部岩体影响大,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比 较复杂,严重影响地震波记录的一致性,大大降低有效波的 信噪比因此不宜采取在洞壁激发与接收的做法有关在洞壁激发和接收中面波的干扰问题,原清华大学声学 教研室的沈建国教授曾经作过物理模型试验,见图( 6)模 型设计在隧道前方有一个溶洞,洞径与隧道断面相当,分别 在洞壁的 4 个深度布臵接收排列图(7)是洞壁采集的地震 波记录,图(8)是在洞壁一定深度内采集的地震波记录图 中:蓝色直线 Vp 表示直达纵波;蓝色曲线 Vp1 表示溶洞的反 射纵波;红色直线 Vr 的后面表示面波由图( 7)与图(8) 对照可以看到:图( 7)面波 Vr 幅度强,溶洞的反射波无法 分辨;图( 8)的面波 Vr 幅度大大减弱,溶洞的反射波较清 晰的表现出来这个模型试验的结果明确说明面波的干扰在 钻孔一定深度呈现减弱的趋势因此,在隧道地震波超前预 报检测工作中,采取孔中激发和接收技术措施压制面波非常 必要,是提高反射回波记录信噪比质量的重要环节TGP 隧道地震波预报系统的接收和激发,结合现场施工的 方便性,要求钻孔的深度为 2.0 米。

    钻孔中采用炸药爆炸产 生震源,控制使用小药量炸药,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使用高 爆速炸药,同时在孔中充水的条件下爆炸在充水的条件下 爆炸有以下好处:易于产生高频地震波,提高分辨率;同时 爆炸泄放到隧道内的爆炸声音小,减弱隧道管波的干扰能量; 爆炸时水由孔中喷出的过程有益于产生水平偏振,加强横波 的能量,有利于地震预报工作中实现采集高质量的多波信息, 实现多波多参数的预报目的钻孔中接收,采用具有高指向 性和高灵敏度的三分量接收探头安臵在钻孔的底部,通过耦 合剂实现与钻孔壁的直接接触,检波器信号输出采用软电缆, 和采用吸声软材料封堵钻孔口等措施,对于高保真地接收地 震有效波信号,减少产生干扰波环节等方面很有益处3、隧道地震波预报中的干扰波在隧道地震波采集过 程中,存在着多种干扰波,对此必须有明确地认识例如: 对头隧道施工和邻洞施工的干扰波;地表地形和来自其他方 向的反射波干扰;洞内电磁波干扰;以及接收装臵设计不当 产生的干扰波等等正确认识干扰波和产生的原因,才会采 取正确的措施获得高质量的现场地震波记录下面重点讨论 隧道管波的干扰问题隧道管波由激发孔爆炸时声波泄放到隧道中产生,被接 收传感器接收造成对记录的干扰,见图 9。

    图中地震记录 50 毫秒以下出现的呈斜线 “黑点”,在右图中斜线用 “紫线” 表示,由 记录上的时距 线 计算 “紫线”表示的 速度为 340m/s,该线以下的波(左半图中黑色部分)为空气中传播 的声波,我定义这种波为 “隧道管波 ”,“隧道管波 ”出现 后覆盖其后出现的地震反射波 “隧道管波”幅度的大小与 激发和接收条件有关, “隧道管波”在地震记录上出现的位 置与采集偏移距离有关该紫色线位置为偏移距离为20m的 “隧道管波”出现位臵图中蓝色线表示速度为 4500m/s 的 前行纵波和反射纵波,红色线表示速度为 2500m/s 的前行横 波和反射横波上部的蓝色线 Vp 和红色线 Vs 分别表示由震 源向前传播的直达纵波与横波下部的多条蓝色线 Vp100、 Vp15 0 、Vp2 0 0 分别表示掌子面前方 100 米、150 米、200 米距 离处构造面的反射纵波,多条红色线 Vs100、Vs150 分别表示 掌子面前方 100 米、150 米距离处构造面的反射横波由图看 出有30%地震道的反射纵波和50%以上地震道的反射横波淹没 在“隧道管波 ”的干扰中如果隧道围岩的纵波速度低于 45 0 0米/秒、横波速度低于2 5 0 0米/秒,将会有更多的地震道 淹没在“隧道管波”的干扰中,其中影响横波的程度更为严 重,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纵、横波双参数预报。

    我提出隧道管 波的严重干扰问题,希望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地震波检测 理论的学习,克服对有效波和干扰波不加区分,盲目按照流 程进行处理的做法,才可以纠正成果中以夹杂干扰波假象进 行预报的局面在京西梨园岭隧道 TGP206 与 TSP200 在同一 次预报中进行试验对比,发现 TSP200 仪器采集的记录中有严 重的隧道管波, TGP206 仪器采集的记录中无隧道管波两台 仪器工作中使用同一批 24 炮震源和在同一位臵接收,采集的 地震波记录出现如此之大的区别,关键在 TSP200 仪器的接收 装臵设计不合理我分析过近百个 TSP203 与 TSP200 仪器采 集的记录文件,记录上普遍存在着 “隧道管波 ”,检查数据 处理的过程中也未见对干扰波进行处理,而是作为地震反射 波数据参与了处理,隧道管波干扰的假象混杂在预报成果图 中近几年,我看到的使用 TSP203 和 TSP200 资料发表的预 报文章中,其现场采集的偏移距离(接收到最近激发炮之间 的距离)普遍使用 15 米或者 20 米,炮孔之间的距离为 1.5 米至 2 米左右在隧道管波干扰的情况下,这种布臵采集的 记录见图( 9),记录上的隧道管波是构成对有效波预报的严 重干扰。

    我们对以如上参数采集的记录作个初步的分析,假 设岩体条件为完整的微风化硬岩,以岩体的纵波速度为 4500 米/秒,横波速度为 2500 米/秒计算,未受隧道管波干扰的距 离:纵波成果为 120 米左右,横波成果为 60 米左右以现行 TSP200 或者 TSP203 双参数预报的做法评论,其未受隧道管波 干扰的预报距离为 60 米左右如果岩体条件降低,双参数预 报的距离还要大打折扣如果按预报 150 米距离分析,其中 有 90 米左右的距离中包含有隧道管波的假象资料请有关使 用者自己检查已经处理过的文件,分析我的结论是否有道理 也不妨召开一个有代表性,而且能够深度研究隧道地震波预 报技术的会议,研讨是否存在隧道管波干扰的问题和改进措 施我提出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供大家思考根据各 种波传播路径和速度差异的原理,即隧道管波在隧道内的空 气中传播,其速度低,地震波在岩体中传播其速度高,现场 采用加大偏移距离进行预报数据的采集方法,利用岩体的地 震波速度明显高于空气中声波速度的条件,使隧道管波下移, 延迟隧道管波在地震波记录出现的时间,加大反射波接收的 时间窗口,可以起到加大预报距离的目的。

    图( 10)下部标 注有 20、30、40 的三条紫色线分别表示:偏移距离为 20 米 30 米、40 米情况下的隧道管波的出现位臵由图可见,如果 采用 40 米的偏移距离,隧道管波下移,反射波的时间窗口加 大,在岩体为完整微风化硬岩的条件下,纵波反射基本上不 受干预,横波反射受影响的地震道约为 30%这种方法的不利 点是偏移距离加大会影响到地震波频率的降低和能量的衰 减,但是权衡利弊,实现 “隧道管波 ”下移的方法,避开隧 道管波的干扰,无疑是一个不坏的办法隧道管波在记录上 的幅度与激发泄放到隧道中的能量,以及接收装臵系统对隧 道管波的压制能力有关 “隧道管波 ” 产生的源头在激发, 在激发孔没有注满水、或激发孔太浅的条件下,激发能量会 大量泄放到隧道内因此,注意改善激发条件有利于减弱隧道管波的干扰有关是否可以采取滤波方式处理 “隧道管 波”的问题隧道管波”的频率与激发条件、接收装臵条 件、以及隧道围岩的性质等有关系,也存在接收装臵系统在 受震条件下产生次生震荡波,综合起来的干扰波比较复杂 通过滤波方式处理不宜实现滤除目的,如果采用的滤波参数 不合理,还会产生改变地震波信息造成其它成果假象的可能 性。

    4、隧道埋深与预报距离有一位从事海底隧道地震波 超前预报的工程师向我询问有关预报距离的问题,海底隧道 在基岩和海底的沉积地层中穿过,如果基岩面的起伏较大, 这一类情况与地面上的浅埋隧道一样在隧道地震超前预报 中,海底地形界面和起伏的基岩面同样是地震波的反射面, 因此,地形界面和土石界面产生的反射波,与地质构造面产 生的反射波均会被仪器接收并叠加在一起,造成地震波记录 复杂化所以,在海底隧道或者浅埋隧道进行超前预报时, 要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合理确定预报的距离一般在无法剔 除地形等界面反射波影响的条件下,控制预报距离小于隧道 埋藏深度为宜,对于大于埋深的距离预报要慎重5、关于围岩参数的预报问题关于隧道围岩参数的预 报问题,应该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地震波预报方法获得围岩 参数的原理和作用;二是利用围岩参数变更隧道围岩级别的 合理性地震波预报方法获得的基本参数是纵波速度和横波 速度,其他参数均是由此 计算 得到的二级参数利用地震 波方法求取速度参数计算的过程中,速度数值与介质本身和 反射界面的角度两个变量有关系在地震波预报求取速度的 过程中,以测量段(炮孔段)岩体速度为基本 参考 值,计 算中同时考虑岩体反射界面的反射幅度强弱作为计算因素, 带有相关比较的性质,因此得到的速度数值称为估算速度, 利用估算速度曲线的分布作为分析相邻岩体的定性比较具有 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它既不是常规地震波勘探中的均方根 速度,也不是岩体的真速度地质界面与隧道的关系,地质 界面正交隧道轴线的情况应该说是个别的,普遍存在的应该 是与隧道存在夹角的情况,因此普遍存在的是地震反射波路 径与隧道轴线不重合,地质界面与隧道的夹角越小(以正交 为 90 度),地震波路径与隧道轴线的夹角越大,即地震波路 径偏离隧道越远因此,利用地震反射波路径方向上的速度 代表隧道围岩,存在不合理性,因为地质岩体具有的非均质、 非连续和各向异性是不容忽视的在明确地震波预报获取的 速度含义以后,我们来分析利用该速度进行 “隧道围岩弹性 波分级法 ”和变更隧道围岩级别的问题 “隧道围岩弹性波 分级法”顾名思义,是隧道围岩弹性波的一个分级方法,而 不是隧道围岩地质分级的全部勘察设计报告中围岩级别的结论是综合考虑:隧道通过地带岩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隧道埋深与地应力,以及隧道围岩弹性波参数等多方面的资 料做出的,仅仅利用预报获得的岩体参数变更围岩的级别存 在着片面性举例说明如下:图(11)是 TSP203 仪器预报成 果图中的一部分,图中上半部分三项参数的直方图,由上而 下为岩体分段的纵、横波速度参数值;岩体的密度值;和岩 体的弹性模量值。

    图的下半部分为反射界面的分布图以图 中的反射界面线与隧道里程线的交点为序,统计反射界面与 隧道轴线的夹角,汇总成表 1序号 12345678 9 1011 里程 2084 2092 2104 2108 2109 2116 2136 2152 2164 2184 2188 夹角 45° 75° 70° 65° 75° 80° 80° 70° 90° 70° 80° 以表 1 中最后两个界面的里程 和夹角,根据隧道地震反射波传播理论,采用作图方法,绘 制的地震反射波的射线路经,分别见图( 12)上图的预报距离为 100 米:图中序号 11 的界面在 2188 里程,构造面与隧道夹角 80° ,其地震射线与隧道 夹角10°〜15°,反射段偏离隧道距离32〜37米; 图中序号 10 界面在 2184 里程,构造面与隧道夹角 70° , 其地震射线与隧道夹角 20° 〜 30° ,反射段偏离隧 道距离49〜59米如果以正常预报距离150米计算,反射段 偏离隧道的距离达到70〜80米。

    地震波射线与隧道轴线方向 不同,射线路经与隧道轴线也不具备重合条件,而且偏离隧 道 50 至 80 米多米以外,这样的速度资料作为隧道掌子面前 方围岩的速度不具备代表性,以此变更隧道围岩的分级则更 无道理至于图中提供的其他岩体动参数,例如:动弹性模 量、动剪切模量、动泊松比和岩体密度值等参数,皆由岩体 纵波和横波速度计算而来,摆在报告中也就是一堆动参数 况且在没有具体岩体动静参数对比资料的基础上,如何使用 也存在问题我认为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应该是以预报地 质灾害和不良地质条件为主,以估算速度参数定性评价围岩 地质条件为辅的方法五、结语随着我国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隧道工程 已经成为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等大型项目中的重要工程 根据国内外隧道施工的经验和教训, 科学 地开展隧道地质 超前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近几年来隧道地震波预 报技术已经成为工程界的热门话题, 自然 也会出现各显神 通的局面,因此,围绕预报中有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进行 必要的技术交流,对于促进应用技术的科学进步,促进隧道 地震波预报技术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jinzhuang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