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作文作文

君子慎独作文作文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单独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拙文中提到郑玄、朱熹两个人,是说“按照郑玄、朱熹的注释,‘独’是指‘独居’、‘独处’……”钱文那么省去了郑玄,改为“按照朱熹的注释,独’是指‘独居’‘独处’”,这可能因为郑玄“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的注解十清楚确,没有盘旋的余地,故只谈朱熹一个人那好!就让我们来谈朱熹钱文说“朱熹对‘独’的注释,是‘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光祖问:“物格知至,那么意无不诚而又有慎独之说莫是当诚意时,自当更用工夫否?”曰:“这是先穷得理,先知得到了更须于细微处用工夫假设不真知得到,都恁地鹘鹘突突,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慎独!”(《朱子四书语类》第三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按:这里“慎独”与“众所公知之处”相对,显然有“独居”、“独处”的意思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慎独者,诚意之助也致知,那么意已诚七八分了只是犹恐惧隐微独处尚有些子未老实处,故其要在慎独同上)(按:“隐微”、“独处”,说得很明白。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同上,第70页)(按:这里的“人所不知之地”显然即指“独居”、“独处”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谨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谨也是无所不谨,而谨上更加谨也第四十九卷《中庸》一,第981页)(按:“独处”,很明确问:“不睹不闻者,己之所不睹不闻也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如此看,便见得此章分两节清楚先生曰:“‘其所不睹’‘不闻’,‘其’之一字,便见得是说己不睹不闻处,只是诸家看得不子细耳又问:“如此分为两节工夫,那么致中和工夫方各有著落,而天地位,万物育亦各有归著曰:“是同上)(按:“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显然与“独居”、“独处”有关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为节省笔墨,只引到这里通过这些言论,朱熹是不是提到“独居”、“独处”,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钱文指责我们误解了朱熹,那么,是我们误解了朱熹,还是钱文对朱熹作了“曲解”,同样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拙文谈论慎独,主要集中在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大学》在同一段文字中出现两个慎独前一个“慎独”,正如拙文所说,“是对‘诚其意而言,显然是指内心的精神状态,而与独居、独处没有关系没有表示异议。
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下一段文字,认为朱熹对这一段文字的注解,反映了他对慎独的理解:《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那么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朱注:闲居,独处也厌然,消沮闭藏之貌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揜之,那么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那么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大学》原文是说,小人平时喜欢作事情,当他见到君子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揜其不善,而着其善”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同样,平时好的意念和想法也可以在行为中表现出来,(文章省略了这个环节),这就叫“诚于中,形于外”因此需要慎独,也就是诚其意朱熹对这段文字的解释是,小人单独一人的时候,常常干出事情来,然而从他见到君子后试图掩盖自己恶行来看,他并非不知道应该为善去恶,只是到一人独处,无人监视的时候,便故态萌发,“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而既然伪装并不能真正掩盖自己,所以就应当引以为戒,“谨其独”,过好独居这一关。
朱熹为什么要对这段文字进行“曲解”呢?这不正反映他是从独居、独处来理解慎独的吗?不仅如此,朱熹还将“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解释为“幽独之中”,如果他不是有独居、独处的先入之见,他何必要在这里绕圈子呢?所以朱熹所说的“谨其独”就是针对文中的“独处”而言的对于我们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钱文避而不谈,却说什么“梁文看到了‘闲居,独处也’,就以为‘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就是‘独居、独处’,是把两者混淆了”,“正如梁文所说,小人闲居为不善‘不过是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慎独的重要,是不能据此来看朱熹对慎独的理解的可是钱文恰恰忽略了一点,在《大学》中,“小人闲居为不善”作为一个例子是用来说明“诚于中,形于外”的,而“诚于中,形于外”才是慎独的真正内容,可是按照朱熹对这段文字的注解,“诚于中,形于外”一句却正好被排除在文义之外钱文说“小人闲居为不善‘不过是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慎独的重要”,那么我们倒要问,“小人闲居为不善”是如何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慎独”的重要呢?是通过“诚于中,形于外”,还是通过独居、独处也即是他所说的“谨其独”呢?从朱熹的这段文字中不是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吗!我们劝钱文作者再平心静气认真读读朱熹的这段文字,看看是我们搞混淆了,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