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其它相关建筑施工文档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

文档格式:DOCX| 4 页|大小 12.43KB|积分 20|2022-09-29 发布|文档ID:157293502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的功能摘要:就现有流传的《诗学》的版本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介绍了史诗和悲剧,其中“悲剧”更是他这部著作中的重中之重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的提出,其源头便可追溯到《诗学》本文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的功能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对《诗学》中悲剧的理解关键词:诗学;悲剧;功能一、喜剧、史诗与悲剧由于《诗学》存在散佚,第一卷中谈及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这局部内容可能就在第二卷,遗憾的是此卷已经丧失,我们无从查看就现有文本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二章中将艺术作品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其中,喜剧的目的是表现比当下的人更坏的人[1]相比悲剧,喜剧的艺术效果并不能使人们产生“恐惧”与“怜悯”,从而获得“同情”那种品格上“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1]20的双重结构所产生的“突转”才是喜剧能够给人带来的快感然而,无论是从逻辑的角度亦或是从情感、道德的角度来看,悲剧在给人带来“恐惧与怜悯”方面都更胜一筹其次,就悲剧和史诗的比较来看,“诗人和历史学家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韵文写作;希罗多德的著作被改写成韵文后仍然还是历史著作,不管有无韵文均是如此。

    两者真正的区别在于:一个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另一个谈论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理,更为严肃诗人更多地说及普遍,而历史记载特殊所谓普遍是指某类人多半或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说或做某种类型的话或事[1]35—39用韵的不同和论述对象的差异都充分表达在史诗和悲剧的比照上,相比史诗悲剧在论述对象方面那么更为全面和深刻,因此较史诗略胜一筹因此,称前者为诗人是适宜的,至于后者,与其称他为诗人,毋宁称其为‘自然科学家'[1]18二者的不同在于历史告诉我们业已发生的事情,诗人那么根据或然律或者必然律告诉我们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写诗比写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更有价值[1]99纵观以上所述,本文在论及诗的功能时之所以将悲剧的功能作为重点进行讨论,正是因为悲剧相较喜剧和史诗,更能突出表现这些功能,故而我们从对悲剧功能的认识入手二、净化在《诗学》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悲剧的作用是“cathari”对此意义理解不同,翻译那么不同,因此它经常不同地被译为“净化〔purification〕”、“陶冶”或“宣泄”其中,“净化”,主要指向怜悯与恐惧,说明悲剧的目的在于最后到达对这两种感情的拔除或宣泄。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阐释根本性地诉诸于“cathari”这个概念,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获得亚里士多德对此意思的准确理解因此我们在考察悲剧的功能方面尽可能地谨小慎微,试图以一种最为简单的方式入手,选取“净化”这样一种朴素的解释,用它作为考察的根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并未有对此词的明确解释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对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西方学者写出了许多论著,各抒己见,争论不止莱辛认为,这是表示把一般的激情或情绪转化为符合美德的心情黑格尔认为“这个用语表达了可以加在亚里士多德头上的最广博的意义”[2]鲍桑葵那么以为,“净化〔kathari〕”义即“得到宣泄而减缓下来”这一词汇同样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根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涉及音乐的局部内容,他明确提到戏剧音乐的类似作用,可以使一切容易产生怜悯、恐惧等情绪的人,得到“伴有快感的净化和慰藉”此处,这一术语可看作是用医学上的事物做类比,这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所述“仿佛得到了医治和净化”[3]有相同的意思,即指的是“激情的减轻,而非激情的净化”[1]30然而,不管是医学的角度,亦或是艺术的音乐方面,还是其他的哲学层面,“净化”一词无论具体表示何种意味,都是从社会功用的角度给出的。

    他通过探究悲剧所能产生的效果,即悲剧的作用,这一意图虽然带有目的论色彩,却不失为对悲剧的一种肯定另外再赘述一点,就艺术的功能与价值方面看,可以明确地发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显著不同柏拉图对多数艺术采取不容置喙的贬斥态度,认为它们败坏道德、妨害城邦、带坏教育,主张对艺术采取限制措施亚里士多德那么恰恰相反,从他的模仿说、伦理观、哲学出发,认为艺术也有其积极意义和价值所在三、认知故此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四章中直接提到“最初的认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1]24在这种认知的意味上,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悲剧与史诗做比较,提出悲剧“比史诗更富于哲理意味和更严肃”[1]98,这实际上是在指出,通过悲剧,人们更能实现模仿的功能,即普遍知识的获得以超验的原那么把世界诗化、浪漫化,这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逐出了诗人,那是世俗意义的诗人,他的理想国本身那么是以一种超验诗的方式来设定的[4]诗就是保障——谢林讲,艺术就是要在一刹那之中来表现本质,就是要勾销时间,使存在显现出来诗,或者是悲剧,究其本质意义上而言,源于生活,并未脱离生活,最终指向生活通过模仿,形成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生活、了解人性的方式,并通过这个方式、这个渠道来感化心智。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讲模仿,如何模仿,如何编写情节,如何措辞,同时又讲到,这些情节、人物性格〔etho丨意味着什么认知便在这种模仿中产生给我们一个模仿的对象,这个对象拥有好的性格〔etho〕,人就是在这种模仿中成长的看似漫不经心的比喻、陈述,实质却是在激发人去探究和体味其中的哲学意蕴,使人更富理性,更利于城邦建设和统治所有的诗源自于模仿,至于作为《诗学》研究主体的悲剧,它模仿的对象与史诗或喜剧都不同通过熟悉、了解这些由模仿创作而来的悲剧,我们可以从情感上经历不同的事件,从而获得知识青年人无法切实地接触到政治中,但却可以通过悲剧来体验并且了解,从而掌握这局部知识,这便是《诗学》中悲剧的又一功用,也是颇为重要的目的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上,人作为“制作”知识的主体,同时又是“静观”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主体通过制作而来的“诗”中颇具代表性的“悲剧”,反过来使人得以认知到新的“静观”的知识,在此根底上做出更富理性的“实践”,如此,便又是一个新的循环亚里士多德通过悲剧的功能来实现了自身理论的完整性真正的知识不在于仅仅熟悉事实,而在于认识它们的理由、原因或根据,认识它们必然如此的情况。

    [5]在对悲剧这一诗的门类深刻洞察的根底之上,分条缕析、逐次渐进作以论述此外,在论及悲剧的功能时,本文把净化功能和认知功能分开阐述实际上,它们紧密相连通过观察崇高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内在冲突而造成的悲剧,观察者或“静观”者的性格和灵魂受到“净化”,获得对普遍人类处境的深层把握,从而朝向“公正的性情和高尚的行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taidaqu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