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高校文档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去世合肥张家四姐妹成绝响【图】

文档格式:DOC| 7 页|大小 165KB|积分 18|2022-09-02 发布|文档ID:147625472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去世 合肥张家四姐妹成绝响【图】2015-06-18 13:54    发布者:上官王母l  评论:0    浏览:371    分享“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去世 合肥张家四姐妹成绝响【图】 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张充和6月17日下午一时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合肥四姐妹成为绝响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精致的家具、考究的装饰、细致的花边,以及历经岁月之后稍许的斑驳,都令人遐思,指尖过处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温度侧立的镜子巧妙地映出对面的女子,她手托香腮,似乎正在思量棋局镜中还有对弈的人柔美的背影,盘发的模样已难看清,想来定然雅致女子面容清丽,手拿茶杯,眼睛凝视着面前的棋局,似乎成竹在胸这一份安雅和静谧令时间都在此刻定格此人正是张家的二小姐——允和镜旁的女子,手里展着手帕,小心翼翼地靠近,眼中闪着一丝顽皮,许是要以手帕蒙其眼,来个出其不意这人乃是张家的大小姐——元和她们出自名门望族,曾祖父张树声是晚清重臣、淮军大将,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声名显赫父亲张武龄是民国教育家,育有十个子女——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在苏州园林中生长的大家闺秀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蜕变,诗情画意的生活与错综复杂的命运不亚于宋氏三姐妹。

      一  “女儿经,女儿经要女儿听每日黎明清早起,休要睡到日头红旧手帕,包鬏髻,急忙去扫堂前地,休叫地下起灰尘,洁净闺门父母喜光梳头,净洗面,早到闺房做针线张家长,李家短,人家是非我不管……”大姐元和这一生不知有多少是深受这《女儿经》的影响在弟弟妹妹眼中,元和典雅秀美,是祖母的宠儿,也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姐妹们凑在一处搭台演戏,她也总是出演小姐的角色,不似二姐允和演了一辈子丫鬟,可她心量宽阔,倒也不以为意,反倒常常自嘲是个“丫头坯子”虽也与姐妹们一处在寿宁弄的花园中听杏子落地,学王羲之“临池洗砚”,抢着吃荷包大的杏子,但元和向来规规矩矩,进了大学也因品貌出众被封为“大夏皇后”她倾心昆曲,演了一辈子主角,后来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这桩婚事轰动上海,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嫁给昆曲演员成为当时小报炒作的新闻但二人一直琴瑟相合,相伴一生  二姐允和是个急性子,且有侠义风范:元和学业面临中断之时,是她挺身而出,让姐姐度过了危急时刻;婚前周有光曾写信给她,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允和回信,只有一个意思——“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抗战时期,她一个弱女子,拖家带口地“十次大搬家、二十次小搬家”,经历了女儿病逝、儿子中弹,九死一生;“三反五反”中,她成了“老虎”被迫下岗;“文革”中面临不速之客的搅扰,她泰然处之。

    允和柔顺外表下那份与生俱来的刚毅与坚强,令人肃然起敬  四姊妹均秀外慧中,三姐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充和,工诗词,擅书法,成为大家,在哈佛、耶鲁执教,讲授昆曲和书法近百年间,四姐妹足迹遍及合肥、上海、苏州、北京、台湾以及美国,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革命时期,历史的苍茫和沉重并没有在她们的传奇人生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更多的却是历经世事之后的那份豁达和淡然  二  四姊妹蕙质兰心与父亲张武龄的教育息息相关,正如允和在《张家旧事》中所言:“父亲从小给了我们尽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一定是希望我们不同于那个时代一般的被禁锢在家里的女子,希望我们能迈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父亲作为名门之后,坐拥万顷良田,却并无纨绔子弟的派头相反,却嗜书如命,不管新旧书籍,抑或当下报纸,都尽力搜罗,广泛阅读,并和章太炎、汤国梨时有往来他经常拜师访友,到中央研究院访问时,曾专门拜会蔡元培爸爸买了许多留声机:有用钻针的、有用钢针的,有大喇叭的,有手提的还买了许多唱片:从洋人大笑到梅兰芳、谭富英的京剧,还有昆曲和各类戏曲、歌曲等,我们经常听自己喜欢的唱片爸爸还买了拍摄电影的电影机和放映机,都是法国百代公司制造的。

    张寰和:《回忆爸爸二三事》)新书籍和新事物,让父亲不断地接触到新思想,后来更倾其家产创办乐益女中,兴办教育以自强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尽心尽力为了避免子女沾染陈旧积习,他举家前往上海,后又定居苏州父亲对四个女儿尤其钟爱,既延请昆曲名伶为她们拍曲授艺,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让孩子们自由翻看书籍,接触新思想,以教育传家十个孩子也均学有所成,四姊妹才华横溢,几个儿子也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可谓不负厚望  三  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张家十姐弟曾在上海大聚会,但自此张家人就天南地北,生离死别1949年之后,四姊妹中只有允和和兆和留在了大陆寰和曾在文章中记述:“我只记得爸爸在九如巷园中教我吟过一首旧诗:‘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依然是旧时亭台楼阁,依然是雪白的花朵,可是旧时的主人们已离散各处这情景和爸爸教我吟的那首诗的意境完全相同  一个时代,就此远去  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张充和6月17日下午一时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合肥四姐妹成为绝响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

    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抗战胜利后,张家孩子齐聚上海大团圆,前排从左依次为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  后排从左依次为张宁和、张宇和、张寅和、张宗和、张定和、张寰和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在苏州园林中长大的闺秀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蜕变,诗情画意的生活与错综复杂的命运不亚于宋氏三姐妹大姐元和,喜爱文学,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充和,工诗词,擅书法,成为傅汉思的夫人她们的绝代风华牵动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她曾戏说,她对自己的作品就像随地吐痰,无刻意留存谁有兴趣谁收藏,谁想发表谁发表,“一切随缘”出于敬重,大家都唤张充和为“张先生”稍稍熟悉民国掌故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连缀着许多雅致、浪漫、歌哭故事的名字,在许多仰慕者听来,更仿佛是一个从古画绫缎上走下来的名字。

    她是已故耶鲁东亚系名教授傅汉斯(HansH.Frankel)的夫人,当今世界硕果仅存的书法、昆曲、诗词大家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最常冠于她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因为大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她的亲姐姐,她的名字常常会跟沈从文联系在一起——今天湘西凤凰沈从文墓地的墓志题铭,就是出自她的手笔  合肥四姐妹  她是民国时代重庆、昆明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是陈寅恪、金岳霖、胡适之、张大千、沈尹默、章士钊、卞之琳等等一代宗师的同时代好友兼诗友她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的造诣,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享誉一时她的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在各种出版的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一代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1943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xinsheng2008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