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轮复习
北北方方南南方方魏魏蜀蜀吴吴西晋西晋东晋东晋十六国十六国北魏北魏宋齐梁陈宋齐梁陈东东汉汉隋隋朝朝魏晋南北朝(220589)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六朝时期六朝时期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基本特征:社会分裂,政权并立;士族地主形成;社会分裂,政权并立;士族地主形成;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由于战乱,商业发展低迷;北方经济由于战乱,商业发展低迷;北方经济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较快发展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较快发展灌钢法)(灌钢法)书画艺术和文书画艺术和文学艺术很大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面临危机学艺术很大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面临危机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金明馆丛稿二编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的过程,又有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转向转向的过程;的过程;:过程;过程;:过程实质实质整体感知课标要求:(1)(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探究: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汉族以农耕为主定居比较完备先进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民族比较表民族比较表“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马践踏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有利条件有利条件(前提)前提)(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割据局面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2社会矛盾(必要性)社会矛盾(必要性)(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可能性)个人因素(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4.改革目的改革目的:1、整顿吏治、整顿吏治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影响影响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巩固政权巩固政权2、均田制、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内容:内容:政府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作用遏制土地兼并作用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局限性:局限性:A、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君主土地私有制有制地主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私有制自耕农土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私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但一直存在主要供君主私人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开支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地产的主途径拥有很少土地,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从东汉起出现田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庄;兼并引起动荡兼并引起动荡知识链接知识链接3、迁都、迁都平城洛阳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经济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农业发达;政治保守势力强大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军事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利于控制中原历史北魏定都近100年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原因原因直接目的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减少改革阻力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迁都影响:迁都影响:南朝将领刘庆之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感叹: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1、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为进、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3、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市;4、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4 4、革除旧俗:、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1)内容:)内容:穿汉服,改汉姓,说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汉语,与汉人通婚废鲜卑旧制,改行汉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人的典章制度(2)意义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向的封建化推动了鲜卑政权向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2 2、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时代发展的潮流3 3、加速了北方各族、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4 4、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一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措施措施内容内容历史作用历史作用经经济济均田均田制制租调租调制制政政治治整顿整顿吏治吏治迁都迁都洛阳洛阳社社会会习习俗俗革除革除旧俗旧俗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杂税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发展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同上,下启唐代租庸调法同上,下启唐代租庸调法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公元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年,孝文帝以“南伐南伐”为名迁都洛阳为名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性商业城市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原因: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内容全面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内容全面,措施得力措施得力.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要讲究改革的策略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1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鲜卑族的统治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 2、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封建化3 3、成功的原因:、成功的原因:4 4、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同点: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1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融合发趋势和民族融合发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各族人民的愿望;(2 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侧重点不同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的“衰亡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融合,拓跋族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改革的原因和进程的规律性认识改革的原因和进程的规律性认识1原因: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原因: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2进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关系的进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2012年高考山东卷年高考山东卷)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例说明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除旧布新”的形式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1)(1)矛盾及事例:矛盾及事例: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举一例说明即可即可)(2)(2)不同:不同: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作用: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2010福建文综,福建文综,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夫关中土沃物丰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所害不广西晋西晋)江统徙戎论江统徙戎论(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材料二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人物殷阜北魏北魏)杨衒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材料三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交替的“胡化胡化”和和“汉化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2)(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作用:作用: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促进了洛阳的繁盛;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奠定了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 涵;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2010高考浙江卷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魏书咸阳王禧传咸阳王禧传(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阐述“一从正音一从正音”的必要性的必要性必要性:必要性: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苏氏演义卷上(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2)(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陆法言现象”分析: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分析: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
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李)安世乃安世乃上书曰上书曰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公元元485485年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年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亩,限四年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十年(公元公元486486年年),给事中李冲上,给事中李冲上言: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于是海内安之是海内安之魏书魏书(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措施:均田制措施:均田制原因: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材料二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加速封建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