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课件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一个憋足的标点断句

文档格式:DOC| 5 页|大小 31.50KB|积分 15|2022-08-02 发布|文档ID:129008952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一个蹩足的标点断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课本《‹孟子›两章》中的一章,也是历来课本所选的传统名篇,似乎是全国通用教材必选、天下学子必读、读者人人成诵的一篇经典作品它虽属于节选文章,但这两段文字从意思上讲也是相对独立成篇其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名句也被广泛引用,成为多少人励志的座右铭然而从断句看,这句话总让人觉得别扭摘录原文如下:“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里的“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二句与文段整体结构不大协调其中“空”通“困”,居无食为“困”,行无资为“乏”课本注释为“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这样的解释基本正确,说明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只有“天降大任”的人,才能经受住这样的磨难光是自身忍耐还不够,还要经受住外界的诽谤、打击和挫折,也就是说还有许多外界的不利因素干扰他做事,即“拂乱其所为”了分清了这两层意思,便发现这样的标点断句是错误的,应该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除此之外,也可以从语法上加以分析,从整个句子来看,它的意思是说“------所以(故)上天要把大的使命交给这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即空(困)其身乏其行,使他做事不顺,即干扰他做事(拂乱其所为),(以上这些)是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从而)增加他成就大事的能力。

    依照上面的翻译分析,这句话除第一句外,以下短句中的“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等都可以当作动词用,而且属于使动用法,也就是说用“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连续的动宾结构短语,以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空乏其身行”中的“行”意思是“行为”,当作名词讲,意为使他的身体和行为空(困)乏(资财缺乏而行动受困)反过来,如果断句为“行拂乱其所为”,那“行”在此又作什么讲呢?是“用行为干扰他”的名词作状语,还是“去干扰他”的连动式呢?显然都是累赘总之,把“行”字放在下一句,既打乱了原本整齐的一组动宾结构句式,在意思上也不够通畅,故“行”应属上句,即“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读来,是否有豁然贯通之感?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标点古文不但是应试的学生为难,也往往害得有名的学者出丑------”所以,在古代,先生要用多年的时间教学生怎样断句,即句读(通“逗”)的知识,也叫章句之学看到这里,想到多年和学生每每读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时,总要解释一下应该怎样读,可是考试却不能这样写,应该照着书上的标点来写,实在觉得别扭,只能说这是一个蹩足的标点断句。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笑话,在《韩非子-外储说下》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听了以后回答说:“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说:‘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由于鲁哀公不懂句读曲解文意,竟然把人说成了长着一只脚的怪物,成为千古笑谈就连孔夫子大学士费了许多唇舌也没讲透彻其实,只要有一个正确的断句:“夔有一,足矣文意就全明白了由此可见,标点断句何其重要其实,由于标点符号引起的误解甚至纷争的故事还有很多,相信大家也知道不少所以说正确的标点断句,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内容准确、鲜明错误的标点断句则使人曲解文意,甚至造成笑话希望大家切记切记!析杜甫诗二首--------浅析杜甫诗《望岳》《房兵曹胡马》提起唐代大诗人杜甫,人们总会想到他的一些有名的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有他的诗作如《兵车行》、《北征》等名篇,这些诗无不让人想到当年唐朝遭“安史之乱”的情形: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疾苦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博大的情怀,那就是:忧国忧民似乎杜甫在我们的心目中永远就是一个“忧从中来”的干瘦老头。

    然而有这两首诗却是截然不同,那就是《望岳》和《房兵曹胡马》这两首诗是杜甫早期作品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诗人到京兆贡举,不第,次年即736年,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山东)去省亲———其父杜闲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时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这两首诗就是在这期间所写的首先是《望岳》诗: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首诗题目为“望岳”,全诗则围绕“望”字来写,但却无一“望”字开头两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山”即泰山,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称之为岱宗那么第一句就是开门见山:泰山它怎么样呢?“夫”作为发语词,无意义第二句则是概括总说:齐鲁大地为之一片青翠,无边无际(青未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泰山以北为齐国,以南是鲁国,故山东一带称为齐鲁这第一二句是远望泰山给人的总体感受,写得很大气接下来是一个神奇想象,说大自然似乎偏爱泰山,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赋予了它,以致于泰山南北两面明暗不同山南为阳,故明亮(晓);山北为阴,故昏暗这是极言其高接下来“荡胸生层云”是一倒装句,即言层云在山间升腾,涤荡人的心胸,使人胸怀开阔,心情激荡。

    下一句“决眦入归鸟”,意为睁大眼睛,极目远眺傍晚投林归巢的鸟儿以上所写,可见诗人是从白天到晚上,一直流连盘桓于泰山之间,久久不愿离去并由此产生一番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末句化用孔子名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藉此表达自己的志向青年时代的杜甫,虽然贡举不第,但也已经颇富才名,他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表明心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请问:没有这样的大志,何以能说出这等有气势的话来?总之,这首诗前面写景,后两句抒情,热情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堪称压卷之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接着看《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首先看题目,“房兵曹”,指姓房的一个小军官,名字已不可考胡马”,北方的一种名马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开元28年(公元740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马、裘马轻狂的一段时期诗风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

    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自非凡马可比作者在此所谓“骨法用笔”,即写出对象的气度、精神他写马的骨相:嶙峋突出,状如锋棱,勾勒出神骏的轮廓再写其双耳如竹批,尖利挺劲,奔跑起来四蹄生风这样就把一个骏马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在此,虽然我们都不是相马专家,但是什么样的马是好马,相信大家已经有感觉了这正如绘画里的“写意传神”,而不是像那些头上“金絡脑”的宠马,尽写其外形打扮他则是略去细节不表,只见其神后四句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即由咏物转入抒情言志看似写马,实则写人所向了无障碍,一片空阔,真像一位值得托付生死的朋友如此迅疾骁勇,岂不是可以纵横万里吗?”末句“万里可横行”,包含无尽的期望和抱负,使之意境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希望房兵曹在边防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激发了人们的豪情,有志之士都希望建功立业,万里封侯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来的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是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杜甫的盛年,主要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前后,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兵祸战争、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内容,被誉为“诗史”,而唯有这两首诗是其早年所作,表现他青年时期那种“快意轻狂”的生活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讲,即是“快意八九年,裘马颇轻狂”。

    当年正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之时,虽然考试不第,却并没有影响诗人对生活的激情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也正是与他后来创作风格大不相同的原因,即生活背景不同,从而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轨迹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李白生在开元盛世,他的诗歌浪漫大气,在后人心目中,他是一个须髯飘飘、整日里饮酒作诗、潇洒送日月的达观形象但请你记住,杜甫也曾经年轻过,不信请看这两首诗,《望岳》和《房兵曹胡马》,他也曾有一番豪迈的情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hjk269565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