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散落在四川盆地的文化珠玉

文档格式:DOCX| 22 页|大小 25.77KB|积分 20|2022-08-30 发布|文档ID:14607892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散落在四川盆地的文化珠玉司马迁曾说,川陕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这些栈 道连通着四川与境外,著名的金牛道、阴平道、荔枝道等古 道在秦汉时期便通蜀中在这些古道的重要关口,还设立房 屋给过往行人提供食宿,这应该是古镇最早的源头蜀中古 镇众多,因其形成原因不同,形制各异,风貌迥然,或险或 幽,或秀或峻,如同散落在四川盆地的文化珠玉,闪烁着璀 璨的光芒初春的朝阳给福宝古镇带来一种温暖、恬静的感 觉福宝古镇是建在山脊上的古镇,因为盐运而生古镇的 街道建在山脊上,房屋从山脊两边延伸至悬崖下面当街的 房屋都是两层,后面临崖的多是五层,沿山崖而建临街的 房屋用于经商,傍崖临河的则用于居住,因地制宜,巧妙构 建,使整个古镇在突起的山脊上起伏有序,富有韵律,被古 建筑学者们称为“中国山地建筑的典范”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纵论天下大 势,在谈到四川时充满激情与遗憾他认为四川争衡天下, 上可以称王,下可以称霸,然而四川又不能坐守,像剑门关 天下险、瞿塘峡天下雄这些险要,都是守不住的恃险坐守, 必至于亡”,眼看着一次次被别人攻进来,四川人为何不沿别 人进来的路打出去,争霸中原?其实,顾祖禹的论断是针对 封闭与开放的问题。

    从地理形态看,四川是相对封闭的盆地,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就把四川描述成一座天然的城池, 北面以汉中褒斜谷为前门,西南以熊耳、灵关(雅安宝兴、 天全一带)为后户,中间以峨眉山为城郭,西部有汶川少数 民族地区的牧场,南部以云南、贵州的南中地区作为苑囿, “城池”前面还以岷江、渠江等为池沼,好似天然的护城河 正是由于这样的地形,从来没有哪一个区域像四川这样渴望 着内外的交流,四面古道联系着八方来风,北有金牛道,东 北有米仓道,西南有丝绸之路,西有茶马古道,东有联系长 江的东大道但是,在内与外、进与出、开放还是闭守之间, 一直是四川历史上的纠结古蜀文明的兴衰就是很好的说明 通黔古路,记载逝去的辉煌这是福宝古镇通往贵州的路,沿 山脊而建,十分陡窄福宝古镇曾经商铺云集,为盐道上往 来的商人提供补给和食宿随着古镇周边新建市镇的不断兴 起,古镇的商业逐渐衰落了,只留下老旧的建筑与石板街道, 成为寻幽访古的旅游地摄影/曹铁老榕树,曾经慰藉商旅的 路标这棵老榕树位于福宝古镇东边的盐道上,已经有数百年 的树龄了这棵榕树曾经是商贩们寻找福宝古镇的路标,也 曾经为他们数度遮挡夏日的炎炎烈日对于行走在盐道上的 商贩,远远地看见这棵大榕树,就会产生终于靠近了人烟、 很快就会食宿有着落的温暖感,慰藉他们连日疲劳的身心。

    摄影/喻磊商代晚期,古蜀王杜宇以成都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庞 大的王朝,教民务农,国力兴盛但是,由于蜀地洪灾严重, 杜宇治水的水平有限,于是,从长江荆楚一代引进了“水利人 才鳖灵”,结果,水患治好了,鳖灵却通过王权战争赶走了杜 宇杜宇只好隐居到西部岷山,化为杜鹃,终日哀啼,这就 是“杜鹃啼血”的故事到了战国末期,开明王朝与秦国通好, 还互送礼物,秦惠王相送几头会“屎金”的牛,蜀王开辟道路 去迎接,结果中计,迎来了大兵压境的铁骑开明王的安阳 王子率领三万余人南迁至今天的越南,称雄百年这个故事 说明,封闭与开放不是现代人说得那么轻松,杜宇一开放王 朝就被取代了,开明一友好蜀国就灭亡了,这些四通八达的 古道不是简单的历史谈笑,身临其境,怀着历史的同情心去 领会,也许才能深解其意行走在四川盆地,你会深切感受 到,在众多的关隘或者交通节点上,一座座遗留的古镇触动 着四川历史的神经,有封闭的军镇,也有开放的市镇,既是 环绕四川的坐标,也是进出盆地的见证不同的镇在历史上 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关隘上的“镇”在和平和战争时期扮演 着双重角色一一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如广元 市昭化古镇(城X剑门关镇等;因为通商而形成的镇地处 水陆要津,四时繁华,如巴中市恩阳古镇、泸州市合江县的 福宝古镇等;有的因为移民而形成集镇,如达州市的石桥古 镇、南充市蓬安县的周子古镇等;有的因为屯兵而形成军民 交流的集镇,如巴中市通江县的毛裕古镇这些历经风雨洗礼 的古镇,各有千秋,我们在四川盆地中精心捡拾几颗珠玉, 选取独特的关镇,如昭化古镇、剑门关镇,红军文化代表的 恩阳古镇、中西合璧的清河古镇等来展示四川古镇的特色, 让人们感受其不同的文化特质。

    四川省主要古镇分布图昭化 古城、剑门关镇,挡住豪杰无数所谓关镇,是指建在关隘上、 具有军事防御意义的古镇和古城这种以镇为中心,集古道、 驿站、古城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在全国保存完好的已不多见, 但在川陕公路和京昆高速沿线上,自秦岭入川,先后有昭化 古城、剑门关镇、剑阁古镇(城)三个古道关镇,且都保持 着当年的规模和气势顾祖禹说,关中王朝要取天下,必先 安蜀征服四川,有两条路线,即“江道'与“蜀道',江道从长 江溯流而上,“蜀道”沿金牛古道南下刀光剑影中,这三座 重要的关镇成了四川北望中原和关中得陇望蜀的制衡点昭 化古城的四条青石板路连接着四座城门,北门“拱极”,南门 “临江”,西门“临清,' 东门“迎风”在昭化古城,我们发现一 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古城大抵上都是方形的,南北门在一 条直线上,东西门在一条直线上,而昭化没有哪两个门在一 条直线上,且南北比东西要短很多东门外地形狭长,无法 摆布重兵攻城,北门临山,大山就是最好的天然屏障,南门 有滔滔嘉陵江水,大军如何攻城呢?唯有西门外有一旷野可 以列阵攻城,因而昭化不致于出现四面被围的困局汉末, 刘备受张松献图,看到这里“弹丸之城却有金汤之固”,以昭 化为基地灭了刘璋,建立政权,所以说“蜀汉兴,昭化起”。

    同时,昭化也是蜀汉的终点蜀国晚期,费祎主政期间,在 昭化建丞相府,遇刺身亡,“蜀汉亡,昭化止”如今,看着 并不雄伟的昭化城门,也许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成也昭化,败 也昭化”的蜀国兴亡之地张飞与马超在西门外嘉陵江畔的平 原上大战三百回合,故此地名为战胜坝现在旷野已不复存 在,原本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已变成花团锦簇、亭台楼阁, 和公园没有两样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邓艾绕开了重兵把守 的昭化,清朝吴三桂的大军数月未能攻下这座城池作为曾 经的蜀国第二都,昭化古城内的考棚、孔庙、乐楼,汇聚着 浓浓的文气,码头经济的繁荣至今流传着“到了昭化,不想爹 妈”的典故走进坊巷的一家客栈,门联上写着:“日过很多 老陕,夜宿不少秦人可见,除却战争的烟云,在城方如印 的玉玺龙气下,熙熙攘攘的利来利往,辇毂之下的市井风情, 都汇聚于此,印记岁痕昭化以南便是雄峙天下的剑门关镇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如其名,当年 诸葛亮统兵伐魏,见两岩奇峰,倚天如剑,下令凿岩造阁, 凭险据守从此,这一剑之关成了千年兵家必争之地然而, 剑门关再雄再险,也不过是一道人工屏障,建关而不守关, 是诸葛丞相的旷世伟略,他以攻为守,六出祁山,把战场拉 到远离四川门户的甘肃礼县一带,使司马懿忙于迎战之中, 还要遥想剑门的坚固,迟迟不敢南下攻蜀。

    可惜,“出师未捷 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最后,魏国名将钟会、邓艾率10万大军兵临剑门,姜维以3万人御敌于关外,为飘摇的蜀 国支撑起最后的一抹残阳新场古镇,四川最大的水乡古镇 在成都市大邑县新场古镇赶集时,可以见到很多人买卖菜秧 和树种,这是天府之国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延续历史上,新 场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地处成都平原与邛崃山脉 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水陆便通古镇上古建筑群落 的面积多达数十万平方米,是四川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 的水乡古镇摄影/刘乾坤剑门关是三层翘角式箭楼,正中有 道匾额,上书“天下雄关”,古往今来,南来北往的过客都要 叹其雄奇,感其沧桑剑门关,像一位孤独的勇士,以一己 之躯阻挡南下铁骑,任凭寒光雪刃,在一次次惨烈的战斗中 守住了领地,但无法挽救命运的劫数剑门关以南,便是剑 门关镇当今的旅游广告语说,“看天下雄关,品剑门豆腐”、 “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四川人以特有的幽默方式 向游客讲述姜维如何用豆腐为军粮,以豆渣为马料,闭关坚 守击退邓艾的故事唐玄宗避难入蜀,在落入围困之际,一 碗剑门豆腐令龙颜大悦,并赐名“皇豆”百姓避讳,称为“黄 豆”如今的剑门关镇已经失去了军事的功能,一处处石牌坊、 石牌楼、石经柱、拴马桩、戏楼、财神殿、石阙等古迹,留 下一段故事的铭记。

    坐在古镇的房檐下,看着横亘在眼前的 巨大山体屏障,仿佛拉开了三国纷争的历史帷幕有了剑门, 身后的剑阁就多了些倚仗从历史渊源看,剑阁古城源于昭 化,从军事区位看,昭化与剑阁互为犄角之势,控制了川北 的水陆交通,素称“川北锁钥”从剑门关镇通往剑阁老城的 古道已经改建成通衢大道,两旁的千年古柏断续相连,如入 古幽之境,最密集的一段已经开辟成翠云廊景区传说中的 张飞驻军植树也许是戏说,征战之时哪还有植树造林、绿化 祖国的闲情在关中王朝和四川政权之间,布满马蹄印的石 板路与偌大的参天古木分明是迎接皇恩的林荫大道四川许 多古城的北门都名为“迎恩门”,由此可见一斑果然,“安史 之乱”后,避乱入蜀的唐玄宗就驻跸在此,使得偏僻小城增添 了几分王气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州杨凤羽在明代 基础上维修城门现存南门箭楼,通高13米,石砌拱券门 洞,双扇木门,外护铁皮,乳钉铆固,门额刻字“秀分阆苑”, 可见清朝入关后的乾隆盛世,使防御城门也变得诗情画意, 军镇城楼也与昆仑仙境的“阆苑”凌风争秀,生机盎然剑关 不是关,剑门亦非剑,昭化古城、剑门关、剑门关镇、翠云 古道和剑阁古城,在关中蜀中之间铸剑为犁,进则天下,退 则天府。

    古镇生活,享受慢节奏的惬意春节期间,孩子们正 在尧坝古镇的老街上燃放烟花这座石牌坊是川南地区独有 的武进士坊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皇帝特敕尧坝武科 进士李跃龙修建牌坊,以示彰表牌坊高达8.8米,上题刻 书法对联,雕刻瑞兽图案文革时期,当地百姓为了保护此 坊,将其涂上白色的灰浆,上书文革标语,才得以躲过劫难摄影/袁蓉荪这是尧坝古镇专门打纸钱的老手艺人,他正在给 一摞纸钱打上铜钱的印记川南一带重视祭祀,民间将这种 打上铜钱印的草纸用于祭祀,意即给在阴间亲人的钱币虽 然现在有了很多不同币值的冥币,但人们还是要选取这种自 制的纸钱用于上坟和祭祀摄影/喻磊尧坝古镇的一家店铺经 营黄粑,这位中年汉子正用糯米浆制作黄粑黄粑是川南一 带的特色小吃,用糯米浆为主料,添加红糖,入口软糯,回 味悠长摄影/曹铁剃头匠,在城墙下坚守传统尧坝古镇保存 着古老的城墙,每逢赶集日,一溜剃头摊子就在城墙下摆开, 为乡亲们服务古镇上的老人们习惯了传统的剃刀和推子, 逢上赶集天,剃头匠就会先后到来,为他们最后的粉丝们服 务摄影/喻磊元通古镇,这里的人们在清明节狂欢元通古镇 位于成都崇州市中部偏北方向,最早的建制可追溯至东晋初 年。

    因其地处河汊纵横之地,溪河众多,历史上曾经叫过水 渠乡,至今有16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历 史余韵:古朴的建筑、井字形的古街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 元通周围水美土肥,物产丰富,发达的水系曾经使元通成为 重要的水陆要津,古时候山区的土特产和外界的生活用品就 在这里交易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崇庆州志》称,元通“有 小成都之称”,走进元通,便可以看到益州(今成都)的缩影 历史上的元通商铺林立一一明清时代,元通的土陶、竹器、 斗笠、棕鞋、缫丝、织绸、皮蛋、酿造等产业发达,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多山货,这一带主要的外销产品是木材、菜 油、粮食、牲畜、家禽,集山区物产与平原农产品的综合优 势,明清以来,一直是崇州的商业大镇在崇州市文管所翻 开古旧的光绪年间编撰的《崇庆州志》,可见这样的文字: 元通“诸市俱全,为一州货财之薮”清明会举办的时间是每 一年的清明节前后三天旧时的清明会被称为“清明河坝”, 也叫元通清明会这种民间集会是当时川西平原上最大的农 资产品交易会,其规模迄今也是最为盛大的清明会始于何 时没有具体年代,从最初发源的名字—“劝农大会”推测, 应该起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四川有劝业道官署,负责劝 业道的周孝怀关心政务,将每年二月的花会更名为“劝业会”, 这个以发展农业经济产业为目的的会便叫“劝农大会”。

    数百 年来,元通的工商业和农业都很发达,崇州的味江之上舟楫 往返穿梭,商人如潮,以至于上千米的长街店铺相连,白天 人潮汹涌、摩肩接踵,夜晚灯红酒绿,通往元通的路旁也是 摆摊设点的乡民小贩,清明时节的盛会逐渐形成这种集会 在数百年来不断催生元通的经济向富庶的方向发展在清明 节的前一天,不少商家和戏班就来到元通,河畔的空地上会 搭起戏台,戏台周边是农产品市场,各种农具、家具一应俱 全,还有日杂百货摊点、大型电动游乐设施,当然其间少不 了各种美食摊点招徕顾客到了这几天,元通镇上的原住民 要换上大锅煮饭炒菜,以待前来的亲友,商家提早预订桌席、旅店招待远方的客户,在推杯换盏、观赏游乐中,洽谈当年 的所有生意这是元通物产丰富、地处水陆要津的重要区域 地位而催生的商业经济春天的成都平原上,很多地方都有 农具交易会,通常被称为春台会元通的清明会比一般的春 台会时间更长、规模更大、节目更多,而且时间特别一一别 处的清明都是对亡者的追思,缘何这小小的元通却这样的热 闹?有人从积极的意义来这样解读:清明时节,百花盛开, 大规模的春耕就要开始,这时可以集中展销各种农具和种子, 利于农事相对于祭祖,这样更有积极的生产意义,便将上 坟祭祖移到了春节期间,在春天专注于农业生产。

    这样,清 明会就在人们的欢乐气息中流转了数百个春秋这样的调整, 农业生产和上坟祭祖两不误,才有了这独特的元通清明会 上里古镇,古代规划设计的典范之作公元前316年,秦灭巴 蜀,蜀太守营建了成都平原上最早的三座城池:成都、郸邑、 临邛,三城成犄角之势,互为依托临邛自古称繁庶”,汉 代“福布斯”首富卓王孙在临邛冶铁求富,“倾滇蜀之民,富至 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但继续前行,便逐渐进 入路遥蛮荒之地,西周时代就有固定的道路馆舍之设:“凡国 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 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名侯馆,侯馆有积从临邛出发, 翻过龙门山后的第一个驿站就是上里翻开地图你就会发现, 上里古镇到雅安、芦山、名山和邛崃的距离基本相当,地理 位置十分重要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这两条重要的古道 交通线均从上里穿过,上里、中里、下里,层层递进,连接 起商贾云集的兴旺市镇走进上里,立即会感受到古代驿站 的交通繁忙,小小古镇分布有各式古桥,隐约有些江南小桥 流水的韵致,在山野中透出清新自然的气息清朝年间,上 里古镇内有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称“五家口”进入上里 古镇有三座石桥,河的下游称为下场口,这里架设的平桥离 水面不高。

    位于上游的上场口有座石桥,被称为“中国第一立 交桥”,比下场口的平桥要高一米多;最高的桥是距古镇上百 米的二仙桥,在古镇的上游方向二仙桥是上里古镇最有名 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属单孔大跨度古桥 桥上长满青苔和藤蔓,苍老中蕴涵着灵气登桥瞭望,合围 在古镇外的山头构成了十八罗汉拜观音的吉相佛道之间, 人神之间,也许通过这座仙桥得以沟通,保佑着驿站上奔波 辛劳的行商坐贾拱桥我们见得多,被称为“古代立交桥”的 平桥可不多见上场口这座桥横跨河面,架在护河的河堤之 上河堤是沿河行走的道路,高于河堤的桥面会影响人们沿 河行走,古代的建设者便在桥面下修建了宽达一米多的“旱桥 孔”,方便行人通行这样,桥面跨河可以行人走车,桥下沿 河也可以行人走车,形成了立体交通,有机地分流了人群, 也创造了桥梁史上的奇迹上里古镇,这里有中国最早的“立 交桥”这是上里古镇上场口处的古代“立交桥”桥的两端有平 行于河面的两处旱桥孔,供人沿河堤行走,旱桥孔上方是进 出古镇的平桥,可过车马,为茶马互市时期马帮的主要通道 在河的西岸还有石雕的龙头,以佑平安摄影/冉玉杰二仙桥, 它的设计以人为本这是上里古镇场镇外的二仙桥,拱形的桥 面高过河面很多,是为了确保洪水期时进出古镇的交通不会 受影响而设计的。

    摄影/袁蓉荪进入上里古镇的三座石板桥相 隔不远,平行排列,乍看起来似乎有些多余:短短的几十米 河道,有一座桥足矣,为什么要建三座桥?仔细观察,三座 桥的高度明显不同原来河道的水位随季节变化,考虑到枯 水期和洪水期的差别,分别设计低、中、高水位的平桥和拱 桥,保证络绎不绝的马帮进出之通畅令人惊奇的是,由桥 进入市镇,市镇上下游数百米的河堤路沿岸并没有商铺,多 为房屋的后立面,并没有形成常见的半边街、临河街这其 实是古人的良苦用心:首先,河堤除了防洪还是交通要道, 如果兴建铺面,临河街人潮涌动容易发生落水事件;其次, 河堤不建街市,有效地将人气聚往市镇中心;再者就是最大 限度地保证了河堤的正常防洪功能,不至于因为铺面众多、 人流量加大而影响河堤的寿命廊楼下的茶馆,在赶集天最 为热闹,是四周乡邻、亲友间聚会的主要场所摄影/刘乾 坤石牌坊,无言胜有声这是达州市石桥古镇列宁街上的石牌 坊,红军当年在上面刻了不少标语,由于正中印堂部分刻上 了“列宁”二字,这条老街后来就更名为列宁街了古镇上还有“打倒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活捉刘湘,活捉杨 森”、“一切归无产者所有,哪能容那些寄生虫”等23幅标语。

    摄影/冉玉杰周子古镇,嘉陵江畔的风水聚落自古以来出入四 川的陆路通道主要有三条:金牛道、米仓道和嘉陵古道如 果从时间看,嘉陵江水道借舟楫之利,应该是最早的古道 嘉陵江从秦岭发源,与源自甘肃天水的西汉水汇合后,流经 陕西略阳,穿越大巴山,至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古镇纳白龙江 后,继续向南,流经南充,在重庆市合川区先后与涪江、渠 江汇合,然后在重庆市注入长江人们常常思考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长江和黄河这两条母亲河之间,有什么支流可以将 她们联系起来?考古学已经证明的一条纽带是汉水,因为中 原的青铜文明需要湖北的铜矿,所以,商周的钟鸣鼎食之中 也许回荡着汉水的波涛,混合着大冶市铜绿山的共鸣而嘉 陵江,则是以一种神秘的文化意象沟通着南北的文化之河 在中国古代的选址中,曲流形成的山水环抱之地往往成为风 水吉地,嘉陵曲流尤为众多,人类活动依偎其上,择吉地而 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中国风水史上,这条连 通甘肃、陕西、四川和重庆的水系,堪称风水文化和景观的 代表:甘肃天水——伏羲画卦传说地,奠定了中国风水的源 头;剑门昭化古镇一一昭化与嘉陵江组成了八卦图案,有“第 一山水太极”之称,见证了风水择吉的奇迹;阆中古城——中 国最典型的风水古城布局,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的 归葬地;南充凌云山,中国第一风水奇观,有最完整的自然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典藏吉地;最后,嘉陵 江在重庆注入长江的瞬间,还在回望“朝天”的门阙,重庆古 城的“九宫八卦”布局似乎与西北天水伏羲画卦地有着天然的 渊源。

    前述嘉陵江畔的聚落堪称中国传统风水学上择吉而建 的典范,而周子古镇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周子古镇位于南充 市蓬安县,原名舟镇顾名思义,沿江河舟行,可停泊于此 因为是汉代文豪司马相如的故里,宋代大儒周敦颐慕名前来 朝圣怀古,蓬安士绅学子又仰慕周敦颐的学识人品,闻讯列 队于驿马道旁,欢迎并盛情挽留周敦颐逗留讲学之后立碑 铭诗,以作纪念,舟镇从此更名为周子镇太极八卦与风水 对古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古镇的位置正对河流弯弓,不 聚财且有杀气为了弥补地理上的缺陷,古时候的商人们便 纷纷筹集资金,修建了财神楼,祈求诸位神仙护佑古镇人民 吉祥平安修建之后,成为千里嘉陵江唯一的财神楼,被称 为“嘉陵江上第一楼”在历史典故的背后,我还是相信周敦 颐到舟镇,是为了在嘉陵江流域撷取周易八卦的密码从人 文资料到自然形态,嘉陵江堪称中国风水文化之脉在周子 古镇,走进爱莲池和纪念周敦颐的濂溪祠,诵读太极图说, 真有畅品天地与人和的畅快淋漓雕刻,复原古镇富家生活 雕花木门是四川古镇大户人家喜爱之物,每个古镇都有名门 望族,高墙大院,除大门外,内屋的门都有雕花,多为福禄 寿喜等吉祥图案摄影/冉玉杰四川很多古镇上的大户人家也 喜欢用砖雕来装饰华堂,这是阆中一个大院中的砖雕。

    图中 一主一仆,主人策马而行,仆人在后撑着华盖,多少带有这 户人家的生活写意摄影/冉玉杰毛裕古镇,鲜为人知的安静 之地巴中市通江县毛裕古镇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镇古镇嘉 靖门外的这棵树下,有一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引得当地 人好奇地观看嘉靖门的城墙上刻满了红军标语摄影/冉玉 杰龙华古镇,羁縻边疆的西南重镇“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的论断影响了中国传统地理观 几千年,把岷江看成长江的源头,流经天府平原时,又分出 沱江,两条中国远古的人文之河分别在宜宾和泸州汇入长江, 也并列成川南的两大重镇,成为朝廷羁縻西南的半壁江山 廊桥,龙华古镇的守护者龙华古镇上的廊桥,曾经是宜宾与 乐山之间往来的要津桥上修筑了瓦屋,形成长廊,因此不 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当地人乘凉憩息之所由于交通繁忙, 坚固的桥身为木石结构,可抵御夏日山洪暴发时洪水的剧烈 冲击摄影/喻磊寻古访幽者,他们和古镇都是风景龙华古镇 的建筑与石板街面都没有被改变过,依然保留着岁月的记忆 龙华古镇已经逐渐成为绘画、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基地,每年 来此绘画、摄影的人越来越多,成为古镇上的另一道风景 摄影/喻磊川南古镇的代表有宜宾市的龙华、泸州市的福宝和 尧坝等,在三省交会之处呈现多元的民族和边疆特色。

    龙华 古镇是鲜为人知的一处古镇,藏在深山之中,保存着完好的 古镇形态和生活场景龙华古镇曾为古蜀族居地,后为彝人 居地,是彝汉争夺之所,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曾亲率大 军从这一带进入凉山、云南唐代为稳定边关,在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统治,在泸州设都督府,在宜宾设戎州 到宋代,川南等同于成都的军政地位,面对长江以南的“泸夷”, 宋神宗于元丰四年(1081年)设泸南安抚司,元丰五年(1082 年),又将四川四个路中的梓州路和夔州路的兵马铃辖司迁 至泸州,使得泸州的军政地位几乎与成都相当所以,蒙宋 战争时,川南的军事地位成了抵抗蒙古大军的重要桥头堡, 泸州建神臂城与沿江城堡呼应,慷慨悲歌,千古绝唱可见, 川南在宋代的地位之重同时,宋代是四川古镇形成的关键 时期民间自由贸易形成初期的草市镇,是市镇的初期,泸 州草市镇多达67个,发达程度仅次于成都,成为四川与贵 州、云南交界边地兴旺的贸易之地龙华古镇便在这一时期 形成自明、清两朝的发展,形成了川南地区大集镇的规模, 也是宋代以降历代四川边防驻军重地清咸丰元年(1851 年)曾设平安营,并修筑城墙、炮台等军事设施,建筑衙署、 房舍龙华古镇背靠八仙山,山上有立佛为主的摩崖石窟。

    登临八仙山,可以俯瞰龙华古镇,四面环山,大小龙溪环绕 古镇,形似“二龙夺宝”之势,其格局是三桥二溪围一镇三 桥之中最美的莫过于廊桥,龙华人称为凉桥此桥是昔日宜 宾与乐山之间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桥上筑瓦屋形成长廊, 既为龙华到沐川方向必经之道,又是当地人乘凉憩息之所 由于交通繁忙,桥身为木石结构,坚固耐用而且体量较大, 可抵御夏日山洪暴发时洪水的冲击桥基坚固加上通廊覆盖, 勇武坚强又不失纤丽轻柔,廊檐亭阁呈现向上飞动的轻快, 韵律生动桥面的画舫上题有匾额,“志在千里”、“廊纳熏风” 从乐山到宜宾,古代盐业是十分重要的物资熏风”即南风, 中华人文始祖舜弹着“五弦之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 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当时山西的池盐就是靠温暖的南风结晶,使财富聚集,所以, “熏风”也是财富之风乐山产的盐通过这里运往川南,自然 也是熏风财气昔日的战略要地和财富通道在时光中逝去了, 龙华变成了川南建筑的活化石俯栏远望,伴随河滩的水声, 浣衣女的笑语仍能让你心动,和廊桥的风姿绰约一样,浸透 着边城遗世的浪漫恩阳古镇,宏大的红军博物馆恩阳全景, 这里不愧是“小上海这幅恩阳古镇的全景图得来不易。

    我们虽 然经常拍摄恩阳古镇,但从未窥见过其全貌我们专程请巴 中市通江县航模航拍小组拍摄,才得以看到古镇的中心原来 呈三角形,所有建筑沿中心层层外延,形成一个巨大的聚落 仿佛依稀可见当年水陆客商云集于此的繁盛场景,不愧曾有 “小上海”的雅号摄影/航模航拍小组:郑荣武、李仕亮、何 嗣猛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古镇始建于公元525年,当时为义阳 郡,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更名为恩阳,一直沿用至今 1980年设为镇级治所,是川东北地区的重要商业中心恩 阳河上通南江,下达重庆,是川东北出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水 路,同时又地处古蜀道“米仓道”的重要节点上,水陆交通发 达,商业兴盛,是大巴山区的物资集散中心,400余家大小 商号经营着各种商品,加上数十家餐厅、小食店和茶馆、客 栈,是一个极繁华的城镇在恩阳河的对岸,可以见到恩阳 古镇的青瓦屋面鳞次栉比,起伏有序,蔚为壮观,不愧其商 业中心的历史地位走进古镇,一进、两进的四合院透着温 馨,临河的房屋有吊脚楼,当街的建筑有美人靠所谓美人 靠多为未出嫁的闺秀在楼上看景的阳台,柱子与屋面有起支 撑作用的撑弓,上面有精美的雕刻,有戏曲人物,有花卉图 案,是很有特色的地方建筑构件。

    恩阳古镇的街道多达28 条,几乎每一条都有红军文物存留1933年1月中国工农 红军解放了巴中县城 于当年6月建立了仪阆县苏维埃政权, 治所设在恩阳镇(后改制为恩阳县),辖区有1镇10区37 个乡,总人口 30余万人,恩阳成为红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之一当时这里建立了各级工会、贫农团、少先队、童 子团等群团组织,还兴办了铁厂、被服厂,红军发行的货币 也在这里印刷在古镇的老街上行走,还会看到很多红军旧 址,恩阳正街78、79、80号是当时中共仪阆县委县苏维埃 旧址,镇敬老院是红军时期中共恩阳市委、市苏维埃旧址,恩阳一条名为正街的街道上,还有恩阳县革命法庭旧址、恩 阳县政治保卫局旧址、恩阳县邮政局旧址和恩阳县交通局旧 址等20余处革命旧(遗)址当时红军在这里完成了一个 国家所需的机构建设恩阳古镇是当年恩阳县(仪阆县)经 济文化交通军事活动的中心,县级、市级机关均设在古镇上 现在这些旧址依然保存着原有的面貌,述说着恩阳的革命历 史红军在此3年的时间里,遗留下众多的石刻标语随处 可见的红军石刻标语有“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 土地归农民而战争”、“只有革命才是出路一一红三十军政治 部制”等,达87幅之多,是一座巨大的红军博物馆。

    新添古 镇,守护一方净土雅安市荥经县的新添古镇,是从四川盆地 进入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通重镇从这里往西抵达天全, 经芦山县可达康藏,往西南可达荥经,翻越大相岭可达泸定 和汉源,是连通茶马古道与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摄影 /刘乾坤清河古镇,秦巴深处的欧式古镇四川素有巴山蜀水之 称,巴山的崇山峻岭延续着巴人的豪气,“巴为将,蜀为相”, 历来是巴蜀的文化分野令人奇怪的是,四川和重庆以长江 为界,有关“巴”的地名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如大巴山、巴 中等,而巴人后裔土家族几乎都分布在长江以南秦巴山地 的巴人遗风造就了川东地区的江湖情结,达州市大竹县清河 古镇是最典型代表,四川袍哥首领、曾任国民党第八十八军 军长的抗日名将范绍增就出生在这里袍哥是指清末民国时 期四川一带的哥老会组织,在四川一带叫袍哥范绍增没有 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而且生性豪放,表面憨厚内里机敏, 人称“范傻儿”,四川方言剧《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 儿司令》就是以他为原型闸门,乡土建筑的时尚“风向标” 清河古镇的南北入口各有一道闸门,均为希腊式圆柱与中国 传统雕花相结合的样式,是上世纪30年代四川乡土建筑最 为时尚的式样闸门上有清河名士“郭举人”亲书的牌匾。

    这 道闸门上书“清场雅镇”,另一道闸门上则是“河引利源”四个大 字摄影/曹铁廊楼,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清河古镇的这条主 街全长385米,街道两旁的建筑都是二层楼房,均为中西合 璧的砖木结构108根罗马柱既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又营 造了两米宽的通廊这通廊被称为“廊楼”,是行人遮风避雨 的通道,也是商家的货摊摄影/刘乾坤天井阁是清河古镇 的特色之一两边的通道直达后街,大门一关,自成一方天 地摄影/刘乾坤将军街是范绍增为光宗耀祖而修建,为了 显示自己开过眼界,专门从上海收集西洋建筑图样,再根据 清河镇所处的地理环境请人设计,将西洋的建筑风格与丘陵 山地相融合,并结合四川东北部民居的一些特点,建设出了 一个全新的清河古镇于是,清河古镇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唯 —地处乡村的西洋建筑街区——全长300余米的廊楼颇有些 气派,整个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瓦顶悬山式,天架椽屋, 一律采用外廊式穿榫结构的两层楼房,街道两旁各有通廊和 108根仿希腊式圆形廊柱,柱身均有人物、动物及花鸟等浅 浮雕图案这个西洋风格的建筑街,窗户和门框却是典型的 中式风格,许多细部雕塑为白菜等纯粹中国的造型,将中国 民俗中的“百财”之意寓意其中。

    从街面走进室内,内部更是 保留了中式的传统四合院造型,通风、采光沿袭古法,天井 四壁的廊柱上,依然雕刻传统的图案上个世纪在都市中盛 行的中西合璧风格来到了西南的山乡之中,呈现出独特的西 洋建筑与乡土气息相和谐的气质除此以外,还可以看到范 绍增的亲属、同僚的西洋公馆建筑走进清河,一片乡野背 景中,偶尔会突兀起一座碉楼、散落几家洋房,很难说出这 是文化的冲突还是文化的融合清河古镇的日常小吃具有江 湖的味道大竹特产“仁”字豆腐干就和四川的“袍哥”文化有关 四川袍哥历来有仁、义、礼、智、信五大堂口——五大堂口 相当于五个字辈,仁字辈是最高的大竹县兴隆场的刘炳然 是“仁”字辈的袍哥,于1920年发明制作了风味独特的豆干, 采用优质上等春豆,以本地狐狸山下的一种野生植物酸甜梗 作上色原料,经过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浸润山香余味,并 且每块豆腐干上都印有一个“仁”字从巴人勇猛到袍哥豪气, 一方水土,一方风气浓缩在这小小的食品中,让你在西洋古 镇的堂口老屋,细嚼慢咽,谈笑回味历史悠久的四川,精 彩的古镇不止于此,这些古镇目前还与时下的工业文明、信 息时代有着一定的距离,让我们还能看到往日的家园是那般 的亲切、闲适和温暖。

    在那里,有乡情,有历史,有传奇, 还有我们向往的生态居所古镇,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栖居梦 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badaogu6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