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影响

龙源期刊网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影响作者:黄辉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 03期摘要 本文以作品的创作手法为主线,在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贝多芬 其它作品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该作品的创作特色对进一步深入探究古典 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创作风格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风格; 创作特征贝多芬(1770—1827)是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他创作的32 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奉为“新约全书”1、 贝多芬的创作特征(1) 横向比较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们 的音乐创作代表了古典乐派音乐的艺术巅峰,最典型地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特点在音 乐创作上,他们之间都是对立统一存在内在联系的,为音乐创作构建了划时代的音乐特征,对 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地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海顿早期奏鸣曲是巴洛克时期的派生与演变的过程,由于早期古典奏鸣曲式还未完善,海 顿做了很多尝试与实践海顿早期奏鸣曲也统称为奏鸣曲,从本质看,上规模比较小,结构特 点也比较模糊称为小奏鸣曲,相比巴洛克时期的单乐章奏鸣曲,海顿大大扩充了奏鸣曲的乐章 规模。
他把展开部做为一个单独的段落进行创作,脱离了古二部曲式,使之成为完整的三部部 分的奏鸣曲式在展开部中,海顿把主题或副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比较,在不同的调性上以片段 的形式进行发展变化莫扎特在对奏鸣曲结构的发展上,主要的贡献在再现部中引入副部主题新的音乐材料,使 再现部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之间的对比和呈示部中的效果相同,当再现部的主题呈示完以 后,调式调性转入下属方向,这样使得副部主题在主调出现时更加新颖,充满活力,调性回 归这一独特的手法进一步加强了整个曲式的对称与平衡贝多芬使奏鸣曲式这一曲式结构得以更好地发展并使奏鸣曲式结构得以确立他的钢琴奏 鸣曲在结构上的不断扩展,使连接段成为独立的连接部在此之前,奏鸣曲式已经初步的形 成,但它是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得以确立此外,他还将奏鸣曲式的结尾段作为第二展开部来 使用,使其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真正独立的意义他使奏鸣曲式的结构更为宏伟,所容纳的内 容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