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课件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北师大版必修1

文档格式:DOC| 5 页|大小 57KB|积分 20|2022-09-21 发布|文档ID:154558691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35分钟)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此判断,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A.周王成为“天下共主”B.形成森严的等级秩序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D.目的是拱卫王室C [由“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中写道:“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这一说法表现的是古代哪一种制度(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A [材料中“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的信息说明诸侯必须向天子纳贡,属于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故选A项]3.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宗法制已完全崩溃A [材料中“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的信息说明鲁君既朝贡周王也朝贡其他诸侯国,且朝贡诸侯国的次数比朝贡周王还多,说明分封的等级制度逐渐瓦解,故选A项。

    ]4.《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B [材料大意是:微子启虽然年长,但他是庶出,不能继承王位;纣王虽然年幼,但因为是嫡长子,所以继承了王位这反映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5.歌曲《我的中国心》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 D.政治态度C [根据材料中“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可知,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我国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故选C项;而宗教信仰、财产制度和政治态度则与材料信息的要求不相符,排除A、B、D三项]6.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题干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项]7.“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  )A.规范宗教仪式 B.传承中华传统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B [尊祖敬宗、重视血缘亲情的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于中华文化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8.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中国古代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C.礼乐制 D.郡县制A [材料提到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区分亲疏远近的特点,故A项正确;禅让制没有以血缘关系区分亲疏远近,B项排除;礼乐制属于等级秩序制度,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郑樵《通志》材料二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

    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2)概括材料二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解析] 第(1)问,从材料内容可直接得出是分封制,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说明其特点和等级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度基础[答案] (1)制度:分封制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分封制、宗法制10.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以血缘为纽带 B.以年龄为准则C.以等级为核心 D.以德才为标准A [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君主专制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选A项]1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开启了“互黑”模式,有些诸侯国经常被黑,原因各异。

    诸侯国中有一个因为是亡国之遗而经常被嘲讽这个诸侯国最有可能是(  )A.齐国         B.鲁国C.燕国 D.宋国D [根据材料信息“亡国之遗”可知,该诸侯国指的是宋国,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故选D项;其他选项均不符合材料要求,A、B、C三项排除]12.《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人’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些做法(  )A.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B.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C.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D.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D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没有嫡长子,按照长子继承,主要是维护宗法制的原则,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宗法制原则;B项中“废除”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13.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C.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由材料信息“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从横切面看……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摘编自石培华主编《中国历史纵与横》材料二 宗族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一种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性力量——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材料三 它(编者注: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的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摘编自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1)根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2)如何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第(2)问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结合所选材料以及宗法制的影响展开评论[答案] (1)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2)示例一: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示例二: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法治社会的一种障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zhenlou6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