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课件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论语》十二章提升训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文档格式:DOCX| 18 页|大小 25.64KB|积分 6|2022-09-21 发布|文档ID:154727865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论语》十二章提升训练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第04课《论语》十二章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喻:比喻 B.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 C.文胜质则史史:失实 D.可以群,可以怨怨:怨恨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何莫学夫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不可以已 C.天下归仁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若火之始然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知者不惑 D.君子喻于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恕乎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在止于至善 C.仁以为己任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知皆扩而充之矣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止于至善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 B.天下归仁焉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B.君子喻于义(明白)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筐) D.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 B.真可惜也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若火之始然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 B.请事斯语矣事:听从 C.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12.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文胜质则史 D.如礼何 13.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知者不惑 D.未成一篑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 B.请事斯语矣 C.非礼勿视 D.敏于事而慎于言 1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A.游于赤壁之下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甚矣,汝之不惠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葳故笔法超绝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寓意处全无迹相 B.盖脱胎于诸子 C.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 D.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也,少有名节同县缑氏女玉为父报仇,外黄令梁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之蟠父母卒,哀毁思慕,不饮酒食肉十余年遂隐居学治京氏《易》严氏《春秋》小戴《礼》,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子居病困,以身托蟠蟠即步负其丧,至济阴,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

    从事义之,为符传护送蟠,蟠不肯,投传于地而去事毕,还家前后凡蒲车特征,皆不就年七十四,以寿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同县缑氏女玉为父报仇 B.足以感无耻之孙 C.遇司隶从事于河、巩之间 D.为符传护送蟠 19.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 2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①敏:机敏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①文:华美、文采②野:不受拘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喻:比喻②利:利益 D.迩之事父①迩:近②事:侍奉 22.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远 D.朝闻道,夕死可矣 2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⑧ 26.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题目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袭,与朋友共,敞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季路侍译文:颜渊、子路伺机跟孔子交流 B.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译文: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直到这些东西破旧了才不用 C.愿无伐善,无施劳译文:希望不讨伐善良之人,也不烦劳他人 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27.对下面《论语》章节的理解与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巳矣子曰:“食夫稻,农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A.宰我认为,守丧三年,时间过长,应该缩短为一年,从而使君子更好地为礼与为乐 B.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宰我提出的重新制定守丧的时间的看法,而是先问其“安心”否 C.君子守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这大多是内心忧伤、思念所致 D.孔子认为宰我没有念及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而擅自停止守丧,这是不仁的行为 2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姑苏台记 宋荦 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台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小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台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仅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

    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猱腾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人无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试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写了途中之景、登台之景、台上之景和台的四周之景,完整地描述了作者游姑苏台的过程 B.文章开篇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看到的景色,描写了农忙的景象,一方面表现了农夫的“忙”“乐”,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苦”。

    C.姑苏台上已没了古迹,前人游记中记载的穿孔方石等也没有了,“颇讶不逮所闻”流露出作者的失落感,为下文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凉奠定了基础 D.文章描写了登台之景的生机盎然、台上之景的荒芜冷落、四周之景的气势雄浑,细致地描摹出作者由欣喜兴奋到失望伤感,再到感慨叹息的情感变化 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回虽不敏 二、情景默写 3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3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表明物和事皆有规律,推演万物皆有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1)在《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十二章》中,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十二章》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十二章》中,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这句话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十二章》中,孔子赞同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8)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比及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2)在《逍遥游》里,庄子指出,人要有定力与辨别力,以便能分清内心与外物,辨别光荣和耻辱,表达此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三、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35.子贡和子路都从君臣之“___________”的角度否定管仲是个“仁”者,“披发左衽”言外之意是“________”。

    36.以上三人对管仲的评价,对你评价一个人产生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 37.请解释“宰予昼寝”和“不舍昼夜” 38.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时间的认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39.第一则材料中,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什么? 40.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孔子对“学”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①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注)①纷纷:指民心不统一 41.上面两段文字,都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治国策略 42.请指出两则材料在治国策略方面的不同之处,并作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43.“父母唯其疾之忧”中的“其”有两种理解,当“其”指代“父母”时,“孝”的内涵是_____;当“其”指代“子女”时,“孝”的内涵是_____。

    44.同是“问孝”,孔子回答不一,请结合材料对孔子所说的“孝”加以评析 45.概括下列各句中君子具备的品格 (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子曰:“君子不器 (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论语.季氏》) 颜渊在评价孔子时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请简要分析以上三则章句,说说孔子是如何循循善诱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 (注)①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47.解释材料中加点字 (1)恸:___________(2)徒行:_____________ 48.对于颜渊之死,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表现为何截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先进》) (3)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49.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在所学课文关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50.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说说你对这教育思想的体会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材料二: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①,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你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注)①彻:通“撤” 51.(1)材料一中的“弟子”是指__________,“先生”是指____________ (2)这两段文字对孝的认识上,材料一可以用___词来概括,材料二可以用____________来概括摘录原文词语) 52.试比较分析: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瞻养父母问题上的相同之处;②子夏、孟懿子问孝,孔子的回答侧重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长沮)曰:“是知津矣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从辟人之士,启若从辟世之士哉?”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期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53.孔子与接舆等人在处世方式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不同点是孔子________而接舆等人________ 54.接舆等人对待孔子等态度完全相同吗?你如何看待儒家等处世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红楼梦.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材料二: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泛的团体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向另一路线推是?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一起向未来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