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课件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语文文言文《朝三暮四》

文档格式:DOC| 3 页|大小 15.01KB|积分 15|2022-10-20 发布|文档ID:163268609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4.文言字词积累教学重点难点】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朝三暮四》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一)读文识字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3、出示生字词拼读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5、说明“曰”“皆”“然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6、齐读课文二)练读课文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如何断句强调读准字音2、学生试读课文①自读;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④生竞读;点评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3、说故事(翻译)四、发挥才智,探究寓意一)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二)猴翁一天内喂给猕猴的橡子总数有变化吗?(三)那么“众狙”为何“皆悦”呢?(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四)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布置作业背诵《朝三暮四》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2.了解“朝三暮四”的寓意,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积累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在学过的成语中,找出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1)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利用字典自学生字2)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匀称,美观2.朗读指导文言文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读的时候可能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文言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注意断句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3.阅读教学(1)狙公赋芧芧:橡实,橡子这句的意思是:狙公给(猴子)橡实(吃)2)朝三而暮四朝:早晨暮:晚上这句的意思是:早晨(给猴子)三个(橡实吃),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吃)3)众狙皆怒众:许多皆:都、全猴子们都不高兴了4)然则朝四而暮三然则:古汉语虚词,“然”表示“如此”,“然则”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实,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实众狙皆悦悦:高兴这句的意思是:猴子们都很高兴4.活动提示(1)朗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再让学生自读,直至读熟2)思考与交流悦”的意思是高兴回答这个题目时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只要意思对,可以各抒己见3)拓展与运用这段文字中的“朝三暮四”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意思不同这段文字之中的“朝三暮四”是临时凑在一起的短语,就是早晨做三件事,晚上做四件事,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已经凝结成一个成语,而且意思已经固定下来了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人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4)积累 设计这道题,目的是复现学生以前学过的成语,并从中找出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了解它们的内容,了解它们的寓意我们学过的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如: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南辕北辙、愚公移山、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不要求学生全找出来,能找出几个,了解寓言故事内容,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即可 背诵课文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比较短,学生有能力背下来积累一点文言文5.课时安排:建议本课用1~2课时相关资料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学说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等尤为后世传诵翻译: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养猴子的人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对猴子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lisufang2020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