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2]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法不可违授课教师杨幼凤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增强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能力目标:学会分辨是非,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知识目标: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学会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教材分析重点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学会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难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播报自己写的新闻-我的新闻视角引导学生回顾法律的相关知识 活动一:我回顾我快乐(5分钟内) 四张图片问:从四幅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法律知识?生:略总结: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还是可以的,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法律的知识,请同学们自主预习及带着以下3个问题:违法=犯罪?、犯罪=违法?、违法=受到法律的制裁? 预习3分钟1、正确认识法律?2、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3、三类违法行为的关系?4、认识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5、如何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授课:一、 违法无小事1.正确认识法律师:看完课本后,同学们了解到法律是什么呢?生:略总结:(1)行为规范、模式、标准、方向或准绳 (2)最刚性、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所以说道德是遵守规则最高的境界,而遵守法律是最低的行为底线!那如果一旦超越了这一底线,他就?2.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1) 做出违法行为的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2) 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师: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呢?生: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师:这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区别与联系)活动二:结合案例和阅读教材48页第1-3自然段,填写下面表格(小组活动)案例1: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或者照价赔偿给苏某案例2: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案例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问题:1. 三则案例分别对应哪一违法行为?判断依据是?2. 小组讨论归纳概括三种违法行为的关系,完成下表材料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 案例1 案例2案例3相同点总结:从三者区别上看:违法不一定等于犯罪,因为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也就是刑事违法行为和犯罪,所以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从三者的相同点上看: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据他们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上看,那两类是很容易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违法行为呢?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活动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小组活动)1. 结合课本49页探究与分享,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它属于哪类违法行为?2.结合课本50页探究与分享,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由于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所以在生活中可能会不经意就违法了,所以请同学们认真了解者两种违法行为并与自己的行为做对比,看看自己是否已做过或者正要做呢?老师可得提醒你,违法无小事,只要你触犯了法律,就违法了,而且可能还要追究你的法律责任哦!那我们应如何远离一般违法行为呢?生:略总结:(1)认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分清是非,增强守法意识 (3)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又要……活动四:如何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小组活动)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法、刑法)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1)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2)民事违法行为:赔偿(3)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齐读记忆三、构建知识体系四、课堂提升作业布置练习册相应练习板书设计法不可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