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1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类的内心意识一个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国,用良知书写了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态,心之所在,处处是花开文章的开篇《道士塔》,它以一个“小人物”出卖自己的良知,反映这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敦煌,本该是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它最后却是中华之伤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而这个国家的主人,放纵文化的流失才是万恶之根源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我曾听人说起,国外的书十分昂贵,课本的价格也不低许多留学生都会提前在网上买好二手课本,即便如此,用完之后还会在网上寻找下一个买主国外对于书籍的重视,可见一斑也许人的良知会被浮华所扰,但有这样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自己的良知,静看世俗纷扰它就是《白发苏州》作者以凄美柔丽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将清闲婉约的江南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幼时背诵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仿佛真的向我们铺了一道历史的画卷苏州是娴静的它像一位婷婷袅袅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吴侬软语,做不了大文章,却可以与你小憩在郁郁葱葱的园林然而历史待它不公,成王败寇,一夜之间,它仿佛老去。
如今的苏州可不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在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千百年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文化苦旅》读后感2很早就知道余秋雨先生写过的一本书叫<文化苦旅>,那是因为”文化本是一场苦旅”,今天有幸读完全书才深深感受到余先生这本书中书眼”苦”的含义.一开篇,文章便显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个道士将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国宝以极低的价格,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和贪婪,却将中国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价值放弃,换来的是一辆辆马车将中国的一吨吨国宝拉走,或许是时代的抉择吧,道士却不知他打开的那个洞窟是世界奇绝大西北的凛冽的风吹的敦惶在无助地流泪,如今,面对于道士的坟墓与早已空空的国宝宝库,留下的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啊,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同样的,随着读者对文化遗产的丢失的遗憾,作者也感慨开来,一开头便是对历史的深深叹息,让人尝过了苦的滋味随着作品的深入,我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游览大好的风景,与他一同感受与前行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随着他这样一个开篇,我们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时代,在他那无尽的表达下,当他对一片片风景或欢呼鼓励,或低调批评时,都能深深感受这前人的创造与后人的或悲或惊。
当然,文章中也不乏风趣地写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气,对他人的鄙视,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缘故,他把上海人写的如此令人喜忧皆具至今让我无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啬,但也无不显示出作为大都市人非凡的头脑与智慧文章就在这样一篇一篇的游记中结束了,大半个中国便透过作者这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化为这样一本《文化苦旅》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这是他闲暇之余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惊的是,这样一本小小的作品却记录下的是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国的所有人文与风景在一本小书中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对于书眼“苦”我想可以这样理解:旅游中肉体的苦,心灵的苦却能化为文化和思想的甜《文化苦旅》读后感3自从余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视角写下《文化苦旅》这本书后,引起了全国人民出门旅行的浪潮,可是却没有出现第二本《文化苦旅》为什么呢?我开始思考余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态度与角度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着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交谈中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独特的情怀他厌倦了虚伪的官场,正如东晋陶渊明一般,他想着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一样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出行,而是为了“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正是因为这种意图,使他与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场人文、自然、历史的盛宴纵观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华丽的辞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余秋雨先生也并未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写,只是笔锋一转,便描绘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与议论它解读了历史的苍凉与大漠黄河文化的兴衰,以一种全新姿态去评价、思考人生与未来作者是以一个文化人的姿态,站到了时代的角度上,淋漓尽致地表现着自己的观点身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是否能用这种不一样的专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去审视这个世界呢?如果做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迹与足迹就不会再让我们望尘莫及了吧?或许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们一样由一个普通人慢慢走来,带着不一样的眼光与角度,渐行渐远,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文化苦旅》读后感4早就听说余秋雨先生的大名,今天有幸读到他的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借我一生苦旅无疆,寻觅中国笛声何处叹千年他是深深地爱着中国文化的,他走遍祖国千山万水写下了这本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这个“苦”字不知作者有没有经过一番思量之后才确定下来。
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的这本书情绪是低沉的,也表现出作者对文化的一片赤诚,真有点唐僧取经的味道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游览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我聆听过沙漠中泉水的淙淙声,我畅游在三峡的山水长廊里,我领悟过废墟中掩埋的真谛,我感受到封建社会美好的人性我倾听着作者谈古论今,在某个充满意境的空间里发出对中华文化的深思与感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这一本《文化苦旅》所能概括的作者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遗赠,不要让现代的高科技掩埋了古典优雅的亭台楼阁我觉得,既然我们生在这个繁华的年代,就理应比我们的祖先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条件但看看这个社会,有多少人了解中国历史,有多少人在清明节还去认真地扫墓,又有多少人在闲暇时弹琴作曲、吟诗作赋......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为保护文化的使者,但最起码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懂得保护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把祖先的遗赠抛之脑后我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我忽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当我们沉迷于网络,或戴着耳机在高楼大厦间闲逛时,我们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儿时的我曾经天真地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不过是一些只能供人参观而无法起到实际作用的东西。
如今,我不禁为当时的想法感到一阵内疚中国文化如同那酝酿千年的酒,时间越长,越是香飘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