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格式:DOC| 7 页|大小 344KB|积分 15|2022-10-18 发布|文档ID:16241022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第四单元 第10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绌头等大事”指(  )A.工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C.郑和下西洋 D.殖民扩张【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眼中改变“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状态的“头等大事”是指新航路的开辟,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以前世界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早已不是一无所知,故A项错误;郑和下西洋并没有改变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无所知”的状态,故C项错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建立在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了解的基础上,故D项错误2.《全球文明史》中说道:“19世纪后期的殖民地官僚和经理人试图指导非洲和亚洲的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技术……这些地区都为供给工业化欧洲的经济需求而进行了重组这表明(  )A.殖民扩张有助于亚非国家革新技术B.世界市场在殖民扩张中最终形成C.亚非地区加深了对工业国经济依赖D.技术交流与改进是扩张主要后果【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工业国对殖民地的技术输出,加速了殖民地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也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地对工业国的经济依赖,故C项正确。

    3.针对早期的殖民扩张,《泰晤士报》曾评述某公司: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据此可知,该公司(  )A.是国际垄断组织B.专门负责对外殖民扩张C.是殖民统治机构D.垄断贸易并协同殖民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早期的殖民扩张”“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公司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它既从事海外贸易,又拥有军队等军事组织帮助殖民国家进行殖民统治,故D项正确4.“工业革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世界经济结构重建,在这一重建过程中,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转向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主要是食物和纤维作物的种植这表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B.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C.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D.推动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国,而世界大部分地区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它们为这些地区提供工业品,而这些地区则为它们生产原料或初级产品,这体现的是国际分工的不同与变化,故B项正确5.下图所述变化主要取决于(  )各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A.生产关系的调整力度 B.世界市场的完善状况C.拥有海外市场的多少 D.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答案】D【解析】从1870年到1913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但各国对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不同,所以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故D项正确。

    6.1994年4月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 B.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C.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 D.减少成员之间的不平衡【答案】B【解析】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各国决定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故B项正确;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不是世贸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是世贸组织的任务,故C项错误;建立世贸组织不可能减少成员之间的不平衡,故D项错误7.“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之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A.闭关自守政策发生转变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可知,在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8.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生活方式难以改变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答案】C【解析】从材料“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

    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著《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2)原因: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3)积极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下图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  )A.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三角贸易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它使东西两个半球之间建立了联系,使美洲无比丰富的资源供欧洲人掠夺”“开始了欧洲海外殖民”“表明地球是圆形”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B项2.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答案】A【解析】材料“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反映的是商品种类增多、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3.到了18世纪末,之前还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的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开始转变态度,成为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这一变化(  )A.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 B.体现世界市场的发展C.源于技术领域的革新 D.导致自由主义的产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工业革命技术领域的革新,棉纺织品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英国出现了支持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呼声,故C项正确;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市场,保护国内市场,与“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整个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

    4.1862年,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会长托马斯·贝兹利宣称:“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此言论表达的真实含义是(  )A.印度尚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B.英、印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C.印度理应成为英国的经济附庸D.印度农业应当服务于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进一步扩大国内工业生产,加强了对殖民地的原料掠夺和市场侵占材料“印度巨大的利益将会来自农业,而不在制造业和机械方面”正是打算通过对印度地区的原料掠夺,解决国内生产矛盾,将印度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度的工业发展条件,排除A项;英国对于殖民的要求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并不是经济的互补性,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下图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反映(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可知世界贸易由发达国家主导,故C项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各时期世界贸易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主,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处境恶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冲突,故D项错误。

    6.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D.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可知,东方盛产茶叶,17世纪中叶后英国大量销售茶叶,说明17世纪中叶后英国与东方国家之间的商贸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茶叶“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没有说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茶叶贸易中心的转移,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期后开展,故D项错误7.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以下表述最恰当的是(  )A.服饰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C.服饰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民族服饰交流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可知,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影响,故B项正确。

    8.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可知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有学者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看作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世界是平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全球化1.0”和“全球化2.0”之中任挑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50字左右)【答案】[示例一]观点:在“全球化1.0”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政府或王室)史实论证: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16—18世纪,英、法、荷三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组建有政府背景的殖民公司,争夺海上霸权,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示例二]观点:在“全球化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企业资本雄厚,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史实论证: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拓展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小明老师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