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相关文档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特种设备事故原因

文档格式:DOCX| 5 页|大小 18.19KB|积分 3.5|2025-07-04 发布|文档ID:253613210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一),起重机械事故原因 操作因素主要有: 1) 作业人员未按要求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2) 起重司机或起重指挥未经培训无证上岗或擅自将起重设备交予他人操作,从而引发起重伤害事故3) 起重机司乘维修人员身体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安全防护不当4) 起重作业无专人指挥或违章指挥5) 违反操作规程,如超载起重、人处于危险区工作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以及因司机不按规定使用限重器、限位器、制动器或不按规定归位、锚定造成的超载、过卷扬、出轨、倾翻等事故 6) 起重机械在起重过程中,因维修保养不到位、操作不当、指挥信号不明确、安全意识差和在不良自然环境下,容易发生起重伤害事故7) 多台起重设备在同一轨道上作业,因监护原因可能发生相互碰撞8) 起重作业过程中,因被吊物体绑扎不牢固造成物体坠落、起吊高度不够可能发生有碰撞、挤压,严重可造成起重设备倾覆9) 指挥不当、动作不协调造成的碰撞等 1,设备因素主要有: 1) 吊具失效,如吊钩、抓斗、钢丝绳、网具等损坏而造成的重物坠落 2) 起重机械或施工电梯的过载保护等安全装置失灵、平衡轮轴强度不够、无防止脱钩装装置、吊具索具选用不合理、制造安装缺陷等带有故障使用。

    3) 起重机械的操纵系统失灵或安全装置失效而引起的事故,如制动装置失灵而造成重物的冲击和夹挤 4) 起重机械的吊钩磨损绳磨损断裂、制动器磨损等,容易发生高空坠落伤害事故5) 露天作业碰触高压线路、司机碰触滑触线、电气设施漏电或起升钢丝绳碰触滑触线等原因造成2,环境因素主要有: 1) 因雷电、阵风、龙卷风、台风、地震等强自然灾害造成的出轨、倒塌、倾翻等设备事故 2) 因场地拥挤、杂乱造成的碰撞、挤压事故 3) 作业场所地面不平整或地陷,造成起重设备倾翻和人员伤亡4) 因亮度不够和遮挡视线造成的碰撞事故等 (二),叉车事故原因事故原因1. 叉车因其司机视线盲区多,叉起重物时严重影响司机视线2. 且其传动机构、车间作业环境复杂,对司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突发性事故较多三) ,气瓶事故原因1.压力容器自身缺陷引起压力容器和安全附件的损坏及密封泄漏,外部因素如静电或遭雷击等引发压力容器和安全附件损坏及密封泄漏,操作等因素引发压力容器和安全附件损坏及密封泄漏2.使用不当、违章自行装卸以及使用判废的气瓶和其他原因造成泄漏引起3.高压气瓶充气压力过高,与高温物质接触或在阳光下曝晒,气瓶内部压力升高超过气瓶强度时,就会引起爆炸。

    五,及时的原则包括及时疏散在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及时报告(报项目公司、报业主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当已投保建筑施工安全保险时)和及时进行排险救助工作1. “先撤人、后排险”的原则2. 在发生特种设备事故之后,应首先将处于危险区域内的一切人员先撤出危险区域,然后再有组织地进行排险工作3. “先救人、后排险”的原则4. 当有人受伤或死亡,应先救出伤者和撤出亡者,然后进行排险处理工作,以免影响对伤者的及时抢救和对伤者、亡者造成新的伤害5. “先防险、后救人”的原则6. 在事故仍在继续发展或险情仍未消除的情况下,必须先采取支护等安全保险措施,然后救人,以免使救护者受到伤害和使伤者受到新的伤害救人要求“急”,同时也要求“稳妥”,否则不但达不到救人的目的,还会使救助者受伤,增加新的抢救难度7. “先防险、后排险”的原则8. 在进入现场进行排险作业时,必须先采取可靠支护等适合的保护安全措施,以避免排险人员受到伤害9. “先排险、后清理”的原则10. 只有在制止事故继续发展和排除险情以后,才能进行事故现场的清理工作但这一切,都必须遵守事故的处理程序规定和得到批准以后,才能进行11. 保护现场的原则1) 在事故调查组未决定撤销事故现场原状之前,必须全力保护好现场的原状,以免影响事故的违法行为调查。

    保护事故现场是所有参建人员的责任,破坏事故现场是违法行为但为了进行救人和排险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做法:2) 在不破坏现状的要求下,为了确保救人和排险工作的安全,设置临时支护以阻止破坏的继续发展和稳定破坏时的状态在设置支护措施之前,应先利用手机或照相机拍下当时的现场全貌和局部情况照片,以免因实施支护时对其状况的可能扰动,造成以后调查分析工作的困难3) 为了阻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仅采取支护措施仍不足以阻止其发展时,或为了抢救伤员的需要,而必须拆除,搬走一部分结构件或物品时,必须首先拍照(包括全貌、局部以及不同角度的状态),详细记录下当时的现状情况,并在撤出人员、构件、物品的原位上做出明显的和准确的标记(轮廓线、交叠位置等)4) 此外,从事故地点撤出的构件和物品应存在现场的合适部位,并规整地堆放(不要叠放、混放)和做出标牌,避免在吊运堆放过程中改变其拆下时的原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小魏子好文库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