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炉冶炼工艺资料

中频冶炼工艺学习资料一. 原材料1. 废钢:一是厂内的返回废料,二是外来废料如废模、轧辊等1) 对废钢要求:1) 废钢表面应清洁少锈;2) 废钢中不得混有铝、锡、砷、锌、铜等有色金属;3) 废钢中不得混有密封容器、易燃物、爆炸物和有毒物;4) 废钢化学成分应明确,S、P含量不宜过高;5) 废钢外形尺寸不能过大2) 对废钢管理:1) 须按来源、化学成分、大小分类堆放,并作相应标记;2) 废钢中的密封容器,爆炸物、有毒物和泥砂等应予以清除和处理;3) 对大块料进行分割处理2. 合金材料(1) 硅铁(Si--Fe):用于合金化,以增Si,也可作脱氧剂使用°Si—Fe多为含Si 45%和75%的两种 45% (中硅)Si—Fe比75% (高硅)Si—Fe价格低,在满足钢种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中硅, 但研究所常用约75%的高硅铁含Si在50%--60%左右的Si—Fe极易粉化,并放出有害气体,一般都 禁止使用这种中间成分的Si—Feo硅铁含氢量高,须烤红后使用,烘烤工艺为500°C烘烤约4小时,烘烤完后将其放于干燥处保存, 超过一周未用的应重新烘烤2) 锰铁(Mn--Fe):用于合金化,也可作脱氧剂。
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中碳、高碳锰三种,含 Mn量均在50%--80%之间Mn—Fe含碳量越低,P就越低,价格也就越贵,因此冶炼时尽量用高碳锰锰铁烘烤工艺Si—Fe烘烤工艺除一般锰铁外,也有使用电解锰3) 铬铁(Cr--Fe):用于合金化,调整合金含量根据含碳量多少可分高碳Cr、低碳Cr等除金 属铬外,Cr—Fe中Cr含量都在50%--65%之间,研究所使用的约为63%Cr—Fe的价格随C含量的 降低而急剧升高铬铁的烘烤工艺为700—750C烘烤不少于3小时,烘烤完同样放于干燥处保存4) 钨铁(W--Fe):用于合金化W—Fe含W量在65%以上W—Fe熔点高,密度大,在还原期补加 时应尽早加入W—Fe需经烘烤后使用,烘烤工艺同Cr—Fe.(5) 钼铁(Mo--Fe): Mo—Fe含Mo量在55%--65%之间Mo—Fe熔点高,表面易生锈,需经烘烤后使 用,烘烤工艺同Cr—Fe烘烤工艺6) 帆铁(V—Fe): V—Fe含V量在45%--55%之间V—Fe使用前的烘烤工艺同Si—Fe烘烤工艺7) 镍(Ni):镍含量约99%°Ni中含H量很高,还原期补加的Ni需经高温烘烤,烘烤工艺同Cr—Fe。
3. 造渣材料(1) 石灰:碱性炉炼钢的主要造渣材料石灰极易受潮变成粉末,因此要注意防潮,用前应经烘烤, 还原期用的石灰要在600C高温下烘烤2小时以上无特殊手段时,不允许使用石灰粉末,因为其极易 吸水,影响钢的质量中频冶炼一般不用石灰石和没烧透的石灰,因为石灰石分解是吸热反应,会降低钢液温度,增加 电力消耗,且不能及时造渣,对冶炼不利2) 萤石(CaF2):由萤石矿直接开采出来主要作用是稀释炉渣,它能降低炉渣的熔点,提高炉渣 的流动性而不降低炉渣的碱度此外,萤石能与硫生成挥发性的化合物,因此它具有脱硫作用但萤 石稀释炉渣的作用持续时间不长随氟的挥发而逐渐消失萤石的用量要适当,用量过多,渣子过稀会 严重侵蚀炉衬4. 氧化剂(1) 氧化铁皮:锻钢和轧钢过程中剥落下来的碎片和粉末氧化铁皮主要用来调整炉渣的化学成分, 提高炉渣的FeO含量,改善炉渣的流动性,提高炉渣的脱磷能力氧化铁皮Fe含量高,杂质少,但粘 附的油分和水分多,因此使用前须在500°C以上的高温下烘烤4h以上5. 脱氧剂(1) 工业铝锭作为沉淀脱氧剂的Al,在使用前应根据炉子容量不用,锯成质量不一的Al块可用于预脱氧和终脱 氧。
2) 硅钙合金一种强烈的脱氧剂,并且还可脱硫硅钙合金在潮湿空气中易吸水粉化,应注意防潮3) 碳粉:主要是扩散脱氧,由于脱氧产物(CO)是气体,不玷污钢液炭粉也是增碳剂4) 硅铁粉用含Si75%的Si—Fe磨制而成,这样密度小,含Si高,有利于扩散脱氧5) Si—Ca 粉一种优良的脱氧剂,它的密度小,故钢液不易增硅二. 配料与装料1. 配料(1)配料时注意事项:1) 必须正确地进行配料计算和准确地称量炉料装入量;2) 炉料的大小要按比例搭配,以达到好状、快装、快化的目的;3) 各类炉料应根据钢的质量要求和冶炼方法搭配使用;4) 配料成分应符合工艺要求;5) 炉料装入量必须保证钢锭能注满,每炉钢有规定的注余钢水,防止短锭或余钢过多2) 配料要求:根据冶炼方法不同,可以分为氧化法配料、返回吹氧法配料和不氧化法配料在研 究所采用的是不氧化法配料不氧化法冶炼时,炉料应由清洁少锈、干燥的本钢种返回料、类似本钢种的返回料、碳素废钢及 切头等组成炉料中P应确保比成品规格低0.005%以上;碳比成品规格低0.03%--0.06%;配入合金 元素应接近成品规格的中下限通常炉料的综合收得率按98%计算3)配料计算第一步:确定出钢量:出钢量=(钢锭单重X钢锭支数+注余重量)其中注余重量约为出钢量的0.5%--1.0% (炉容量小可取上限) 第二步:计算炉料装入量:炉料装入量=出钢量/钢铁料综合收得率-工添加铁合金量添加铁合金量=出钢量X(控制含量-炉内含量)/ (铁合金成分X收得率) 第三步:算出各种炉料的配入量各种炉料配入量=装入量乂各种料的配比[例]H13 钢化学成分为 C: 0.32—0.45% ; Si: 0.80—1.20%; Mn: 0.20—0.50%; Cr: 4.75---5.50%; Mo: 1.10—1.75%; V: 0.80—1.2%,现考虑用切头(C%^0.20%,Mn%^0.5%)加合金要配 750Kg 的中 频锭,高碳铬含C%=8%,Cr%=58%,低碳铬含C%=0.18%,Cr%=63% (具体合金成分以买回的合金为准), 计算如下:总装入量=出钢量/钢铁炉料综合收得率=750kg〜754kg/98%^765kg〜770kgH13 的控制成分:C%=0.4, Si%=0.9%, Mn%=0.4, Cr%=5.0%, Mo%=1.15%, V%=0.85%合金加入量=总装入量乂(控制含量-炉内含量)/ (铁合金成分X收得率)高碳铬加入量=770X(0.4%-0.2%) / (8%X80%)^24KG低碳铬加入量=(770X5.0%-24X61%) / (60%X95%)^42KGSi 铁加入量=770X(0.9%-0) / (73%X95%)^10KG钼铁加入量=770X(1.15%-0) / (63%X98%)^14KG钒铁加入量=770X(0.85%-0) / (55%X98%)^12KG切头加入量=770-24-42-10-14-12=668KG通过计算知炉料组成为:切头668kg,硅铁10kg,高碳铬26.6kg,低碳铬37.4kg,钼铁14kg,钒 铁 12kg。
2. 装料(1) 装料方法:采用人工装料及天车辅助方式2) 布料顺序:为了使炉内料密实,装料时必须把大、中、小料合理搭配一般小料占15%―― 20%,中料占40%——50%,大料占40%其中底部装小料,用量为小料总量的一半,然后 在中心区装入全部大料,在大料之间填充小料,中型料装在大料的上面及四周而炉底则事先铺一层 石灰,用量约为出钢量的3%.总之布料应做到:下致密、上疏松三. 熔化期1. 通电前应确保设备正常,正常则可通电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可相应添加炉料2. 炉料熔化时的物化反应1) 元素的挥发与氧化炉料熔化时会产生金属元素的挥发和氧化对不氧化或基本不氧化元素主要是挥发损失,对易 氧化元素主要是氧化损失熔化期元素的氧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炉内存在着氧元素的氧化损失量 与元素和氧的亲和力大小有关,通常Al、Si等易氧化元素几乎全部被氧化在1530°C以下时,Si同 氧的亲和力大于碳同氧的亲和力,所以首先氧化Si元素2) 钢液吸气熔化期钢液要吸收气体,因为气体在钢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为减少钢液的吸气量, 应该尽早造好熔化渣3. 缩短熔化期的途径熔化期的主要问题是时间长、耗电多为了加速炉料熔化,必须尽量减少热损失,可采用以下方 法:1) 快速补炉和合理装料出钢后高温炉体散热很快,为减少热量损失,出钢后炉前操作要分秒必争,补炉时应迅速。
废料 在炉内的合理布置是保证炉料快速熔化的重要条件2) 炉料预热炉料预热主要是提高入炉炉料的温度,从而使所需要的能量减少有资料表明炉料预热温度在 500C时,可节省能量1/4,而温度在600-700C时可节省1/3,这意味着变压器输入功率不变,熔化 期将按相应比例缩短,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4. 熔化期造渣及去磷(1) 熔化期提前造渣的作用有:① :能覆盖钢液,防止热量损失,保持温度;② :防止钢液吸收气体,聚集吸收废钢材料表面带入的杂质;③ :有利于脱除钢中的P等2) 炉渣成分对渣况的影响① 渣中FeO和MnO都能使石灰的溶解度增加,但FeO的影响比MnO的大② 渣中SiO2含量增加,使炉料渣碱度降低,石灰的溶解速度增加但当其含量超过约2 5%时, 石灰的溶解速度反而下降③ 萤石中的主要成分Cap与渣中Ca作用可形成熔点为1635K的共晶体,直接促进石灰的熔化, 萤石能量显著地降低2CaO・SiO2的熔点,使炉渣在高碱度下有较低的熔点,并可以降低炉渣的粘度 因此萤石化渣速度迅速,并且不降低碱度,但是其化渣作用持续时间不长,用量增加对炉龄不利④ 渣中MgO和MnO虽然也是碱性氧化物,但其生成的磷酸镁和磷酸锰远不如磷酸钙稳定。
特别是 MnO会显著地降低炉渣的流动性判断氧化渣好坏的标准:用铁棒蘸渣待冷凝后进行观察,符合要求的氧化渣一般为黑色,在空气 中不会自行破裂前期渣有光泽,断面疏松,后期渣断面颜色近于棕色如果断面光滑、易裂,说明 炉渣碱度低,如果呈玻璃状,说明是酸性渣;如果炉渣呈黄绿色,说明渣中有氧化铬存在3) 熔化期炉渣控制及去P熔化期炉渣量只需总钢量的2%—3%即可,渣量过多,会使熔化期有用能量消耗增加从脱磷的 要求考虑,熔化渣必须具有一定的氧化性、碱度和渣量炉渣过粘使钢渣反应减慢,对去P极为不利炉渣过稀则侵蚀炉衬厉害,这两种情况都要避免 影响炉渣流动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炉渣成分炉渣的流动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碱性渣中,提 高CaO、MgO、Cr2O3等含量时,会使炉渣流动性变坏,而适当增加CaF2 . AlQ、SiO2、FeO等含量时, 炉渣流动性会变好 2 八 2调整炉渣流动性常用的材料是萤石,但应适量使用因为萤石虽有稀释炉渣作用,但也严重侵蚀 炉衬而使渣量中MgO含量增加,如果使用不当,流动性会重新变坏熔化期要脱磷,从脱磷反应的热力学条件知,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造具有一定碱度的、流动性 良好的氧化性炉渣,可以有效地脱磷。
熔化期钢水温度较低(约1500°C〜1550°C),所以能否较好地 脱磷关键在于造好熔化渣为使脱P彻底,使已被氧化的P不大量返回钢液,就需要向炉渣中加入强碱性氧化物CaO (石 灰),使PO和CaO生成稳定的磷酸钙,从而提高炉渣氧化脱P能力在炉料熔清后扒去大部分炉渣,造新渣进入还原期四. 还原期1. 主要任务有:(1) 脱氧使钢液中深解的氧含量下降到0.002%〜0.003%的水平,同时要减少脱氧产物对钢液的 玷污程度2) 脱S保证成品钢的S量小于规格要求3) 控制化学成分4) 调整温度确保冶炼正常进行并有良好的浇铸温度2. 脱氧炉料溶清后至还原期,钢液氧化性较强无论是生产钢锭还是铸造件,钢中氧含量高对钢的加工 性能及产品质量都极为有害危害归纳如下:(1) 易引起钢锭的冒涨,皮下气泡和疏松等冶金缺陷;(2) 钢液含氧高,浇铸时随温度下降析出的氧,与钢中硅、锰、铝等元素作用,生成的氧化物来 不及浮出,造成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增多;(3) 氧降低S在钢中的溶解度,加剧S的有害作用钢中FeS和FeO形成低熔点的共晶体(熔点 940C )分布于晶界,当钢热加工时,低熔点的共晶体于940C时熔化使钢村在锻造或轧制时开裂。
4) 钢中含氧量高,使钢的综合性能变坏为了限制或避免“氧”的种种有害影响,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脱氧,并将脱氧产物排出钢液,通常 采用的方法有沉淀脱氧和扩散脱氧3. 沉淀脱氧沉淀脱氧是将脱氧元素(即脱氧剂)直接加入钢液中与氧化合,过成稳定的氧化物,并和钢液分 离,上浮进入炉渣,以达到降低钢中氧含量的目的,又称直接脱氧沉淀脱氧一般选择脱氧能力强,而且生成的脱氧产物也容易排出钢液的元素作为脱氧剂各元素 脱氧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序如下:Re、Zr、Ca、Mg、Al、Ti、B、Si、C、P、Nb、V、Mn、Cr、(Fe、W、Ni、Cu),氧化顺序在Fe以后的元素,如Ni、Cu等与FeO不起反应,因此Ni、Cu等不能作脱氧剂, 亦不能被氧化去除相关数据证明,元素的脱氧能力(除Mn外)是随着钢液中该元素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而且某 些元素达到一定含量后反而使钢液中氧含量升高,所以不是说脱氧剂加入愈多钢中溶解的氧就愈少, 它是有一个限度的而Mg虽然有强的脱碳能力,但由于Mg在钢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不可能使钢与 Mg之间发生分子交换,所以就不可能用纯Mg使钢液脱氧Mn作为脱氧剂虽然脱氧能力低,但在钢的脱氧过程中却是必不可少的。
它的特点是随着钢液中Mn 含量的升高其脱氧能力增加,而且在钢液中存在着几种脱氧元素时将影响其它元素的脱氧能力如Mn 提高Si和Al的脱氧能力,当含Mn0.5%时使Si的脱氧能力提高30%〜50%,使Al的脱碳能力提高 1〜2倍当Mn%=0.66%、Si%=0.17%时,使Al的脱氧能力提高5〜10倍炼钢中常用的脱氧剂,有单一的脱氧剂(如Al、Si、Mn等,其中Si、Mn以铁合金状态加入) 和复合脱氧剂(如Mn-Si、Ca-S i等)脱氧产物在钢液中上浮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产物的性质及颗粒 的大小颗粒越大越易上浮形成大颗粒夹杂物有两大途经:(1)形成低熔点的,在炼钢温度下是液 态的脱氧产物因为液态的脱氧产物容易凝聚成大颗粒迅速上浮使用单一的脱氧剂在炼钢温度下, 它的产物大部分为固体粒子,不易聚合上浮所以必须同时使用几种脱氧剂或用复合脱氧剂,使生成 物为低熔点的化合物2)形成与钢液间界面张力大的脱氧产物,也易于在钢液中粘结聚合为大的“云絮”状颗粒集团快 速浮出钢液一般脱氧元素生成的脱氧产物同钢液间的界面张力都远大于其产物之间的界面张力,但 以AL较为突出用强脱氧剂AL脱氧,生成高熔点的细小的Al2O 3夹杂物。
而Al2O 3与纯铁液间的 界面张力高达2N/M,在钢液中受到排斥而迅速聚合在一起,呈大簇“云絮”状的Al2O3颗粒集 团能快速浮出钢液 2沉淀脱氧优点:操作简便,反应迅速,生产效率高而成本低;缺点:总有一部分脱氧产物残留在 钢液中,影响钢的纯洁度沉淀脱氧主要是预脱氧和终脱氧预脱氧在氧化末期或稀薄渣形成时进行,多用AL,也有加Fe- Mn、Fe-Mn-S i或用Ca-S i块终脱氧是用强脱氧元素加入钢液,使钢液中氧量再进一步降低 出钢前用强脱氧剂终脱氧,除脱氧外还能细化晶粒,以改善钢材的性能如用AL终脱氧,使钢中含 有0.02%〜0.03%残AL,就能细化晶粒,提高钢的性能;用Si-Ca合金终脱氧能减少Al2O 3链 状夹杂,减少钢的纵向与横向性能差别,还能增加钢液流动性,改善钢锭表面质量 2若采用AL块进行沉淀脱氧,则预脱氧及终脱氧按1.0kg/t〜1.5kg/t加,若采用Si-Ca块,可按 约 0.5kg/t 加4. 扩散脱氧原理是依据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分配定律在钢液表面,设法降低渣中FeO含 量,使其低于与钢液相平衡的氧量,则钢液中的氧必然要转移到炉渣中,从而使钢中含氧量降低。
因 此往渣面上撒加与氧结合力强的粉状脱氧剂,如碳粉、硅铁粉、AL粉、Si-Ca粉等,使与渣中FeO 发生反应,使渣中FeO大幅降低,这就破坏了氧在渣钢之间的浓度分配关系,钢液中的氧就会不断地 向渣扩散转移,力图达到新的平衡用碳粉扩散脱氧,其脱氧产物是CO气体,不会玷污钢液,同时能使表面具有还原气氛但用碳 粉还原由于固态碳粉与渣中(FeO )的反应不完全,且速度较慢,只能将钢液脱氧到一定程度,所以 生产中还必须用硅铁粉或其他强脱氧剂进一步扩散脱氧然而由于硅铁粉密度介于渣钢之间,部分硅 铁粉起到沉淀脱氧作用,(SiO2)还有可能玷污钢液,所以用硅铁粉还原前要尽可能先用碳粉还原 同时为了保持还原性气氛,也需要分批量地向渣面加入碳粉5 .综合脱氧综合脱氧是在还原过程中交替使用沉淀和扩散脱氧中频冶炼的脱氧制度为:还原期开始用沉淀 脱氧,加入锰铁,或AL块等,称为预脱氧;薄渣形成后,用粉状脱氧剂如碳粉、硅铁粉扩散脱氧; 出钢前再用强脱氧剂AL块、硅钙等沉淀脱氧,称为终脱氧6 .脱硫(1)影响脱S的因素① 还原渣碱度:渣中CaO是脱S的首要条件,在酸性渣中CaO全部被SiO2所结合而无脱S的能 力,所以脱S要在碱性渣条件下才能进行。
R=2.5〜3.0时脱S效果最好② 渣中FeO含量:在还原其中,(FeO)随着扩散脱氧的进行而逐渐降低,随着(FeO)降低脱 S反应顺利进行因此在还原气氛下炉渣只要保持较高的碱度,脱S效果就越好③ 渣中CaF和MgO渣中加入CaF能改还原渣的流动性,提高S的扩散能力有利于脱S同时CaF能与S形成易挥 发物,有直接脱S作用,且不影响碱度然考虑到对炉衬的侵蚀作用,CaF用量不宜过多MgO是碱性氧化物,渣中MgO过多会使炉渣流动性变坏,影响S的扩散能力,并给脱氧等带 来许多困难,因而不希望炉渣中MgO过多④ 渣量适当加入渣量可以稀释渣中CaS浓度,对脱S有明显效果实际操作中可控制渣量在钢水量的 约3%,,若渣量过多可扒部分渣⑤ 温度在炼钢温度范围内(1500〜1650°C),温度对脱硫的平衡状态影响不大但钢渣间的脱硫反应状态 远离平衡,脱硫的限制性环节是S的扩散速度小,提高熔池温度改善了钢渣的流动性,提高S的扩散 能力,从而加速了脱、过程2)还原期脱S应注意:① 薄渣一形成就加入足够的脱氧剂,迅速造好流动性良好的白渣整个还原期白渣要稳定,(Fe O)W0.5%;② 保持钢液和炉渣的高温,多搅拌,为S在钢渣界面间扩散创造良好条件;③ 适当运用合金元素对脱S的有利作用。
如将C、Mn、Si等元素在还原初期合金化中本加到规格 下限或接近下限④ 还原期[S ]较高的情况下,可适增加渣量,也可扒除部分还原渣,补加一批渣料再造渣7. 还原期的炉渣(1) 白渣是炼钢中常造的一种碱性渣,具有良好的脱氧和脱S的能力白渣的碱度高(3左右),氧 化钙在60%左右造白渣的方法是在稀薄渣形成后,向炉中加电石、碳粉、硅铁粉等,还原炉渣中 的氧化铁和氧化锰等氧化物随着渣中氧化物减少,炉渣就逐渐变白白渣极易与钢水分离而上 浮,较少玷污钢水,所以通常规定必须要要白渣下出钢2) 炉渣的流动性是影响钢间物化反应的重要因素流动性良好的炉渣能活跃物化反应,炉渣过稀 过稠都会降低脱氧脱硫速度,也会增加钢中气体3) 渣量在一定限度内使渣量增大时,(FeO )和(CaS )的浓度相应降低,从而有利于钢液的脱氧 和脱硫渣量大,白渣也比较稳定,不易变黄,能保证炉渣的脱氧能力另外增大渣量时,出钢 后相应地在钢包内具有较厚渣层,有利于钢液保温但渣量过大,渣层过厚,会使熔池的物化反 应不活跃,并使钢液熔池加热困难,增加电耗及浪费造渣材料,同时加剧对炉衬的侵蚀还原渣量 一般控制在3%〜5%大容量炉可取下限,小容量炉及对夹杂和发纹有严格要不熟的钢种取上限, 冶炼贵重合金元素的钢种时,可适当减少渣量,以提高回收率。
4)渣况判断评定白渣好坏首先要注意渣色,不仅要看炉渣白的程度,而且要看白渣的保持时间白渣颜 色稳定而保持时间长,才能说明钢液脱氧良好渣色反复变化,表明炉渣脱氧不良碱性渣随着 炉渣氧化性的高低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所以渣色是炉渣与钢液脱氧程度的标志炉渣氧化性强时, 即渣中氧化物如FeO、MnO等含量较高时,炉渣呈黑色,随着炉渣氧化性的减弱颜色也逐渐变浅, 由黑色一棕色一黄色一浅黄色一白色(此时(FeO ) 一般不大于1%〜2%)如进一步脱氧还原形 成电石渣时,根据含CaC2 量的多少,炉渣颜色逐渐转为灰白(CaC2<2%=-灰色(CaC2为2% 左右)一深灰带色(CaC2>2%)氧化渣一般呈黑色,还原期如果炉渣呈淡黄色、黄色、棕色以至发黑时,就说明炉渣脱氧不 良,须进一步加强还原如果炉渣呈白色或稍带一些灰色,说明炉渣脱氧良好,可以不加或少加 碳粉及硅铁粉如果炉渣太灰,说明了形成一定数量的CaC2,出钢前要予以破坏,使之变成白渣电石渣与氧化渣的区别:① 氧化渣渣色黑而发亮,强电石渣呈黑色,有时还带有白色条纹;② 氧化渣温水无反应,电石渣遇水分解出难闻的乙炔气体;③ 炉渣冷下来氧化渣比较疏松,电石渣较致密。
随时观察及掌握炉渣颜色,对控制钢液成分也有较大影响,如是灰渣容易增碳,黄渣下加合 金易使回收率偏低,黄渣下出钢Si、Mn、Cr等元素容易降低8. 还原期温度控制(1) 还原期温控的重要性① 影响还原精炼操作温度过高炉渣变稀,使白渣不稳定易变黄,钢液脱氧不良容易吸气;同时严重侵蚀炉衬,影 响炉龄及增加外来夹杂物温度过低,熔渣流动性差,钢渣间物化反应不能顺利进行,脱氧、脱 S及钢中夹杂物上浮等都进行不好而且钢液成分不均匀性严重,影响化学分析准确性此外, 还造成还原期后升温,损坏炉墙,并延长了冶炼时间,熔池温度不均匀② 影响钢液成分控制还原期温度高低对合金元素的回收率、钢液成分的均匀性、分析试样的代表性均有很大影响 如熔池温度偏高,易氧化的元素如AL、Ti、B的回收率降低,Si、Mn、Cr这些元素的回收 率仿高如果熔池温度偏低,则W、M等元素回收率偏低,成分不好控制③ 影响浇铸操作与钢锭质量温度过高,在出钢与浇铸过程中极易吸收气体,二次氧化严重,并对钢包衬等耐火材料侵蚀 加剧,增加外来夹杂物高温浇铸还容易出现冒涨、裂纹、缩孔、皮下气泡、白点、疏松、偏析 等冶金缺陷,严重时导致浇铸事故,如钢包漏钢、钢锭模被熔损等。
温度过低,造成镇静时间不足,使钢中夹杂物不能充分上浮,影响的内在质量过低的浇铸 温度容易造成短、重皮、冷溅、缩孔和发纹等缺陷甚至钢包口与塞捧头粘住或冷钢结底,不能 进行正常浇注,造成钢液报废2) 熔池温度判断为防止温度不正常,整个冶炼过程都应加强对温度的控制,由于还原期正常的调温范围不大 (30°C左右),所以控制好扒渣温度极为重要绝大多数钢种的扒渣温度应比其出钢温度高出10〜 20°C对在还原期要加入大量铁合金的钢种,宜按上限控制,甚至可以高出30C3) 出钢温度控制出钢温度由钢的熔点及出钢到注入钢模过程中钢液的热损失来决定的一般高出钢种熔点 80〜150C,即:丁出『丁熔点+(80〜150C)小炉子出钢,浇铸过程热损失大,可选取上限(120〜150C),20t以上的炉了可取下限(80〜 150C)钢液的熔点与钢种元素含量有关,如下表所示:钢中元素对熔点温度降低的影响元素名称CPSSiMnCrNiMoWTiVCoCuAlB含元素1%时,熔 点降低的温度/C653025851.54212021.57380例:冶炼 H13 钢,其成分为 0.4%C、0.9%Si、0.5%Mn、5.0%Cr、1.15%Mo、0.85%V总装入量 770kg, 出钢温度应控制在多少?解:熔点温度为:T 熔点=1539-65X0.4-8X0.9-5X0.5-1.5X5-2X1.15-2X0.85^1492(C)出钢温度控制在:T 出=1492+ (120-150) =1612〜1642 (C)但是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钢中含Ti、Mn、Ni高时,出钢温度要偏听偏低些;含AL、Cr、 Ti元素高时,出钢温度要偏高些,此外,还要考虑浇铸的是大锭还是小锭,浇铸锭支数多少,不能一 概而论。
9. 钢液的合金化(1) 合金加入顺序在合金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合金元素的化学稳定性,即与氧的亲和力,这是确定合金化工艺的 基本出发点其次是合金的熔点、密度、加入量的多少等,也都必须加以考虑一般说来,和氧亲和 力小,熔点高或加入量多的合金元素可以在熔炼前期加入,合金元素与氧亲和力较大的一般是还原期 加入,加入早晚也需根据加入量来决定,而易氧化元素(AL、Ti、B等)则是在还原后期加入2) 合金化操作特点:① Ni、Co、Cu等在炼钢过程中不会被氧化掉,故可在装料时加入,或在熔化期中加入② W、Mo元素同氧亲和力较小,且密度大熔点高,提前加入有利于熔化和均匀成分还原期补加钨 铁的块度要小些,当补加量不低于0.5%时,补加后应过20分钟才能出钢③ Mn、Cr和氧的亲和力大于Fe,一般在还原初期加入,后期调整°Mn的回收率在95%以上,Cr的 烧损主要是形成Cr2O3进入渣中,常使还原渣呈绿色并变粘,这在冶炼高铬钢是特别明显,后期补加 铬量达1%时,应10〜15分钟后才可出钢④ V与氧的亲和力较强,要在钢液和炉渣脱氧良好的情况下加入10. 还原期的操作工艺(1)白渣精炼的要点:① 扒渣毕迅速加入薄渣料造渣以覆盖钢液,防止吸气和降温,这称为造稀薄渣。
② 薄渣形成后或稀薄渣料加入后,根据钢种要求进行预脱氧,一般插AL1〜1.5kg/t也可加硅钙 块 0.5kg/t③ 稀薄渣化匀后,可酌量补加些渣料对钢液纯洁度要求较高的钢种,可以采用碳粉造白渣精炼 但是全碳粉脱氧使精炼时间长,而且在炉渣中总会有一些未烧尽的碳粒,在出钢过程中会使钢液增碳 所以一般是首先用碳粉脱氧,时间为15〜20分钟后,再用硅粉脱氧这样加入硅粉前,钢液和炉渣中 的氧已被碳粉降至较低了,此时加入硅粉即使钢液被硅的脱氧产物玷污,其程度也是较轻的对于一般的钢种,可以采用碳粉、硅粉混合加入脱氧的方法某些特殊钢种,还可使用强脱氧 剂AL粉、Ca-Si粉等④ 在白渣下搅拌取样分析化学成分,为合金化操作提供依据随后用2〜4批硅粉和少量碳粉继 续脱氧,硅铁粉用量约为4kg/t ,每批间隔5〜7分钟,为保证碱度,每批加硅铁粉前补加适量石灰⑤ 如钢液中含S较高,可以增大渣量,必要时也可扒除部他还原渣,再补加渣料⑥ 还原期应取两次样进行分析,以保证分析的正确性如两次误差较大,应再取样复验补加合 金应坚持一算二复三核的原则⑦ 还原期熔池温度较高,钢液面也较平静,所以钢液在此阶段是吸气的,因此要求加入的渣料、 合金、脱氧剂等必须是经过烘烤干燥的。
⑧ 出钢前5分钟内,禁止向渣面上撒加碳粉,以免出钢时增碳终脱氧在出钢前2〜3分钟进行, 一般是炉内插AL按1〜1.15kg/t,也可用硅钙合金块,按0.5kg/t使用3) 出钢操作①出钢条件:A:化学成分合格;B:钢液脱氧良好,钢液试样冷却后有收缩,脱氧不良的钢液,试样冷却后有易涨现象;C:炉渣为流动性良好的白渣;D:温度合乎要求②出钢要求:先渣后钢或钢渣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