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其它相关建筑施工文档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制戒的缘起及意义

文档格式:DOCX| 11 页|大小 21KB|积分 20|2022-12-02 发布|文档ID:172266432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制戒的缘起及意义xx戒律是否过时?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认识戒律的价值?如何继承戒律, 发挥戒律在现实僧团中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佛陀制戒的缘起 及意义中领会惟有认识佛陀最初制戒的精神,才能更好地认识戒律的价值, 发挥戒律在当代僧团中的作用一、佛陀制戒的缘起戒律并非佛陀凭空想象出来,而是产生于种种因缘,所谓“毗尼由因缘所 显”从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戒律精神1.过去七佛经验】《四分XX》开篇,有这样一段记载:时尊者舍利 xx 闲静处作是念言:“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尔 时,舍利弗从静处起,整衣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 尊言:“向者我于静处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愿为开 示佛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此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随叶 佛、拘那含牟尼佛,法不久住舍利弗白佛言:“以何因缘,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修梵行,法得久住?以何 因缘故,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修梵行,法不得久住耶?”佛告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法,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 经、句经、因缘经、本生经、善道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波提舍经,不为人广说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不结戒亦不说戒。

    故诸弟子疲厌,是以 法不久住1在过去七佛中,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的正法之所以不能久住,乃是因为 他们未能向弟子广泛说法,也未制定条文式的戒律在他们入灭后,弟子就失 去依止,使梵行速灭,法不久住2.舍利弗请求制戒】听闻这番因缘后,舍利弗立刻请求佛陀为僧团结戒、说戒,以使正法久 住但佛陀并没有立即应允舍利弗的请求原因何在?《四分XX》卷一记载:尔时,舍利弗从坐而起,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大圣与诸比丘结戒、说戒,使修梵行,法得久 住佛告舍利弗:“且止,佛自知时舍利弗,如来未为诸比丘结戒,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 有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断彼有漏法故2 佛陀所以不 为比丘制戒,并不是不愿意慈悲摄受他们,而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在早期的 僧团,比丘们道心真切,行为清净,并无非法现象,也不曾造作有漏法戒律 是随犯而制,当比丘没有犯戒行为时,不应以戒律约束大众必须在比丘出现 有漏不善行后,佛陀才为之结戒,以此帮助他们防非止恶所以佛陀让舍利弗 无须再说,因为他很清楚,什么才是制戒的恰当时节这一点,既体现了佛陀 对僧团的充分尊重,也说明了制戒的意义所在那么,僧团怎么会出现有漏法呢?《四分律》中,佛陀接着告诉舍利弗尊 者:比丘乃至未得利养,故未生有漏法。

    若得利养,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 生,世尊乃为诸比丘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舍利弗,比丘未生有漏法者, 以未有名称为人所识,多闻多财业故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生有漏 法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3 当时僧团形成不 久,比丘们过着简单清净的生活,心无旁骛,一意向道,整体非常单纯随着 僧团在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供养逐渐丰厚,有漏的不善行也将随之出现,佛 陀才开始为僧团制戒可见,名闻利养是滋长烦恼和犯罪的摇篮,这是我们今 天要特别注意的佛陀制戒属于案例法,有一件不善行发生,才制定一条相应 的戒律,所谓随犯随制3.最初制戒的因缘】戒律,有略说戒和广说戒之分略说戒属于道德式的训示,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此为七佛通诫偈,也是佛弟子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偈颂此外,还有“善护于 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5”佛陀成道后 12 年,僧团基本是依略说戒共同生活此后,由于比丘须提那子行不净行,才制定淫戒,这是第一项条文式的戒 律,为广说戒的发端此戒制定的时间,为佛陀成道后第五年的冬分二、毗尼由因缘所显【1.戒律随犯随制】从比丘 250 戒到各种犍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因缘。

    或是比丘犯了某种过 错,或是某些行为引起社会讥嫌,在这些前提下,才制定相应的戒条以下内 容参见本书附录)(1)淫戒第一条淫戒的制定,是因为比丘须提那子发生了不净行当时,僧团因饥荒而难以乞食,面临困境,须提那子就带领一些比丘回到 家乡迦兰陀村乞食,以使他们度过难关须提那子出家前家境殷实并已成婚,此行返乡,父亲业已去世,寡母特来 恳求他还俗按照印度法律,如果家中没有儿孙作为继承人,财产将被官府没 收他母亲担心家产充公,几次三番前来劝说,都被须提那子坚拒后来母亲 又提出,若不还俗,就得为家中留下孙儿当时,僧团并没有相应的行为规 定,须提那子就应允这一要求,和故二(前妻)发生了不净行之后,须提那子比 丘为此大为苦恼,总是闷闷不乐,最后将事情发露出来比丘们将此事向佛陀 作了汇报,佛陀呵斥了须提那子的愚痴行为,并由此因缘制定第一条淫戒2) 盗戒盗戒的制定,源于 xxxx檀尼迦比丘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搭了一间草屋,有天去城里乞食时,草屋 被人拆去当了柴禾檀尼迦比丘出家前是瓦匠,就自己烧瓦盖了座房子建成 后,色赤如火,非常醒目佛陀远远看到就说:怎么出现如此豪华的房子?这不如法于是,就让比丘们去把房子拆掉。

    檀尼迦比丘乞食归来,看到房子又被拆掉,一问原委,方知是佛陀指示,也就 无话可说经过这番挫折,檀尼迦比丘想,还是盖间木屋比较好,既不会被人 当柴禾捡去,看起来也足够简朴但建木屋需要的材料在哪里呢?他就和护林 人员说:“国王答应给我木头盖房子护林人员信以为真,听任檀尼迦取走一堆国 王留下的上好木材此事后来被一位大臣发现,就向国王反映了这个情况国王说:“我怎么不记得曾经答应过他呢?”就把檀尼迦比丘找来询问原来,国王 登基时曾经许诺:凡在本国的出家人,需要东西可随便取用檀尼迦比丘就以此作为砍伐木 材的理由国王知道原委后大为不满,因为他指的是无主物,而不是有主物 而且这些木头有专门用途,不可随便挪作他用这件事反映到佛陀那里后,就制定了盗戒,也就是不与取戒3) 杀戒杀戒的制定,是因为难提 xx佛陀在毗舍离猕猴江边讲堂讲述不净观后,很多比丘因修不净观而厌患色 身,感觉身体污秽不净,是很大负担,一心想要舍弃其中有位比丘就恳求难 提比丘说:“请你把我杀掉,我的衣钵都送给你难提比丘就应对方请求把他杀了, 之后心生悔意,感觉自己做了错事此时,魔就前来赞叹他说:“你干得好,度化了那些尚未得度的比丘,可以获得极大功德。

    难提比丘被其蒙蔽,真的以为自己是在度人当时,还有很多修不净观的 比丘都对身体产生厌倦,所以他就陆续杀了60 位比丘,园中一时死尸狼藉,状 如冢间,使很多前来礼拜的居士惊讶不已,纷纷讥嫌道:“比丘既能自相残杀,何况他人?”决定不再与僧团来往佛陀知道后,将比丘们召集起来,制定了不杀戒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到,制戒因缘是多方面的,包括犯缘起处(发生地点)、能 犯过人(当事人)、所犯罪行、所犯境界等而且,每条戒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不是神启,也不是事先制定 的2.戒文逐步完善】每条戒的制定,并非一次成形,而是随着犯罪因缘的变化,有初制、随 制、定制、随听(开许)四个过程在初制后,可能还会发生一些相关事件根据具体情况,就会对此戒增加 一些内容,经过一次或多次补充调整,最后形成定制定下之后,也不是一成 不变了,还会有某些开许比如在无心造作或神志不清等特殊情况下,杀生、 偷盗也不算是犯戒,即随听每条戒的形成都涉及一系列因缘所以,戒律条文是逐步完善的,和比丘 们在同一件事上不断违犯有关,也和这条戒可能涉及的种种情况有关3.具 缘成犯】每条戒的制定皆因某种非法行为而起,而每条戒的违犯,又是由各种因缘 决定。

    考察犯戒,首先要考察犯缘是否具足,如犯罪动机为何,犯罪对象为 何,结果是否达成,行动时有心或是无心,等等比如杀人,究竟是无意误杀 还是蓄意杀害?是将对方致死还是杀人未遂?所犯对象是阿罗汉、父母还是普 通人?等等,因缘不同,结罪也不一样同样是杀业,杀人和杀动物的罪过就有区别虽然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 人身难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杀人的罪过就比杀害动物更为严重就像同样是 陶瓷的碗,从质地来说,价值应该相差无几事实上,做工精致或粗糙,价值 会有天壤之别一个可能是艺术品,另一个可能做日用品都不合格同样的道 理,从生命本身来说,众生是平等无别的但以不同身份显现时,价值大不一样人的身份可以修行乃至成佛,动物 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理解平等时,不能因为平等而抹煞差别,也不 能因为差别就抹煞平等总之,了解犯戒与否或犯戒轻重,必须从这些因缘中考察,所谓具缘成 犯三、戒律的局限性及普遍性毗尼是由因缘所显,所以,它既有普遍性,也有局限性其普遍性在于,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制定,这种弱点存在于任何时代、任 何地区其局限性在于,戒律的制定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和当时 的习俗、观念,尤其是“息世讥嫌戒”部分,是和特定习俗发生冲突后才制定 的。

    1.戒律的局限性】有些戒律和特定因缘有关,但这些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却是变化的比如盗戒,虽是属于性罪,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但 盗戒有轻重之分,所谓重罪,在印度属于判处死刑的罪究竟偷多少东西才能 判为重罪呢?其衡量标准是因地制宜的佛陀制定盗戒时,根据当时摩揭陀国 的法律规定,只要盗了五钱以上就属于重罪,五钱以下则是轻罪可见,佛陀 对罪的判决是有特定背景的此外,比丘戒中不可锄草、掘地等戒条,则和印度习俗有关在印度,婆 罗门的一生分为儿童教养期、成家立业期、森林期(遁世潜修)几部分完成世俗 责任后,就会抛家舍业,前往山林修行这种重视精神生活的传统,使印度各 种宗教特别发达,民众也以供养修行人为荣所以,印度的出家人多以乞食为 生,没人觉得乞食是低人一等,是不劳而获相反,如果出家人去种地经商, 反而会遭人讥嫌但这种传统却很难为中国社会所容,所以乞食制度在中国始终没有普遍实 行过俗话说,“馋当厨子懒出家”,这就充分反映了社会对出家人接受供养的 偏见如果再去乞食,就更容易遭人误解甚至诽谤根据这种国情,祖师提倡 的就不是乞食,而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2.戒律的普遍性】虽然戒律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也有其普遍性。

    因为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制定,这种弱点在任何时代都有其共性比如贪 嗔痴,不论古今中外,只要还是凡夫,就离不开贪嗔痴,离不开杀盗淫妄的行 为戒律的制定,正是为了对治杀盗淫妄,再从根本上对治贪嗔痴所以,律 中有许多关于衣食住的规定,非常细致通过这些具体规范,帮助我们减少对物欲的贪著凡夫的生活,是充满贪著的生活因为有贪心,就会不断产生需求,进而 试图占有戒律,就是通过远离而减少贪著从这个意义上说,戒律永远不会 过时因为凡夫都有这些弱点,要改变这些无始以来的不良串习,就离不开持 戒的前提3.正确对待戒律】正确看待戒律,要避免盲从和轻毁两个极端,一方面看到它的普遍性,一 方面了解它的局限性戒律的普遍性,就是佛陀制戒的精神比如乞食、树下坐等头陀行,虽然 就形式来说,在今天的环境很难长期执行,但这种简朴的精神却是我们必须继 承的,因为这是修行的增上缘,是和解脱相应的生活它所传达的精神,在任 何时代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但也有一些戒,如不得立大小便之类,那是因为印度的出家人穿裙子,但 我们今天执行起来,可能对修行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如果一定要机械照搬,反 而会使某些人因此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增加普及戒律的难度,这就需要灵活把 握。

    全面了解戒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立足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及开遮持犯的 原理,才能更好地继承戒律,弘扬戒律,使之在现实僧团发挥更大的作用 【4.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五分XX》中,佛陀明确告诉弟子们: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 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6虽然是佛陀制定的戒律(主要指息世讥嫌戒),如果在其他地方执行起来和当 地民俗、法律产生很大冲突,就不必执行虽然在戒经中没有相关规定,但在 其他地方却必须去做,否则就会引起大众讥嫌,甚至影响僧团乃至佛教的整体 形象那么,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法规这段开示,充分体现了佛陀民 主、开放的态度今天发生的很多新鲜事物,如看电影、电子游戏、炒股等,都是佛陀时代 没有的,也是戒律不曾规定的,但只要我们去做,一定会引起世人讥嫌,就要 坚决禁止,不能因为戒律无此条文就任意妄为基于这一精神,戒律传入中国后,也历经了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其中最突 出的,就是“南山律”的大乘化倾向,自道宣律师开宗弘化以来,盛行于汉传佛 教界此外,历代祖师还在戒律之外制定了很多僧制、清规僧制始于东晋道 安法师,据《高僧传》记载: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7 而影响最大并沿用至今的,则是唐代百丈怀海大 师所制的《百丈清规》此外,各地丛林还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整肃道场纲纪这些僧制和清规,无不带有强烈的本土特色,是对 戒律内涵的延伸四、制戒的意义僧团是法治而非人治的团体佛陀入灭时,未将僧团领袖权交给任何人, 而提出以戒为师、以法为师,所谓“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这就必须有 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使僧众能够依此修行并共同生活,从而令正法久 住1.十种利益】当比丘出现某种不如法行为,佛陀便会根据所犯制定戒条佛陀每次宣说 戒条前,首先要阐述制戒的十种利益,然后才是关于戒条的具体内容这十种 利益,也就是十句义具体内容为:第一、摄取于僧这是总的原则,即以戒律、制度管理僧团当然,制度 要靠人执行,但执行的依据是戒律,而不是个人利益,更不是个人好恶摄取 于僧的原则,彰显僧团是一个法治团体第二、令僧欢喜,第三、令僧安乐在集体生活中,必须有共同遵循的平 等准则,这样才能令大众感到欢喜,并使这一团体保持长久的和谐安乐如果 厚此薄彼,朝令夕改,就会滋长人我是非,造成彼此对立,令大众无法安住第四、令未信者信,第五、已信者令增长戒律还具备化导社会的意义, 因为佛陀已经灭度,佛法深奥难解,信众对三宝的直观感受,常常是建立在僧 人的威仪和气质之上。

    如果僧人都能严持净戒,具足僧格,保持庄严、超然的 外在形象,就能使没有信仰的人生起信仰,使已经信仰的人坚固道心第六、难调者令调顺,第七、惭愧者得安乐依戒行事,僧团中不如法的 人和事就能得到应有制裁,帮助犯戒者调柔身心,改邪归正同时,也能使那 些有惭愧心、有信心道念的出家人免受干扰,能够在道场中安心修行第八、断现在有漏,第九、断未来有漏漏,就是烦恼以戒为师,依戒 修行,就能断除现前的痛苦烦恼,不再造作恶业这样也就不会种下苦因,使 未来继续不断地受苦第十、令正法久住在过去七佛中,有些佛陀没有说法结戒,在他们灭度 后,正法很快衰落所以,佛陀制戒的根本目的就是令正法久住,使世世代代 的众生能够从中获益,从中解脱2.三大意义、一大理想】以上所说的十句义,又可归纳为三大意义、一大理想1) 个人解脱的意义十句义中,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两项,属于个人解脱的内容戒律又 称为别解脱,由建立一种与解脱相应的生活,进而生定发慧,导向究竟解脱修学佛法的关键,是具备解脱的能力事实上,每个人内心都具备解脱的 能力,只是被无明遮蔽,虽有若无受持戒律,就是帮助我们扫除遮蔽心灵的 烦恼尘垢,进而定心一处,破妄证真,引发本自具足的解脱能力。

    否则,我们 将永远被串习左右,在有漏的心行相续中沉沦2) 僧团和谐的意义十句义中,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难调者令调顺、惭愧者得安 乐五项,属于僧团和谐的内容这种和谐,体现在和合、安乐、清净三方面戒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使大众和合相处如果有特权阶层,就不可能达 成真正的和谐所以,佛陀提出“六和”的管理精神一、戒和同修:大众共同受戒、持戒,依戒生活二、见和同解:了解制戒精神,识达开遮持犯,依戒处理问题,不自以为是三、利和同 均:僧团利益大众平等享有,财食与共四、身和同住,五、口和无诤,六、 意和同悦,此三为身口意三业的和谐,对于僧团所有的如法制度、如法僧事, 大众应该无条件地认同并随喜以上所说的六和,属于事相的和谐,此外还有理和理,即空性之理十方诸佛所证得的真理是不二的,所谓理和同证相比 之下,理体的和谐比事相的和谐更深层但我们也要看到,佛法在世间流布, 主要是靠事相的和谐所以,事和理不可偏废,否则就不利于佛教的健康发 展3) 化导世间的意义十句义中,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两项,属于化导社会的内容僧人 具足完善的僧格,僧团才有弘化世间的功能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主要是靠住持三宝所谓住持,即传承并弘扬佛法, 使之在世间薪火相传。

    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 但佛像不会说话,教理太过深奥,人们对佛教的观察,往往集中于现前的出家 人出家人慈悲为怀、清净庄严,他们就觉得佛教很好,生起向往乃至皈依之 心;出家人热衷名利、世俗不堪,他们就对佛教不以为然,没信仰的固然无法 生起信仰,有信仰的也可能因此退心可以说,出家人的所作所为就是佛法的 广告,直接关系到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关系到大众的法身慧命4)正法久住如果僧众都能依戒修行,实现个人解脱、僧团和谐、化导世间的三大利 益,自然就能达到正法久住的效果,这也正是佛陀制戒的究竟理想毗尼住世,则佛法住世但毗尼住世不仅在于律藏的流传,也不在于各 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于出家人对戒律的真履实践作为佛法的住持者,每 个出家人都有责任受持戒律,把戒律真正落实到修行中,落实到生活中,以此 改造身心这样,才有能力荷担如来家业,成为正法的传承者注释:1. 《四分律》卷1, T22 —569上一中2. 《四分XX》卷1, T22 —569下3. 《四分xx》卷1, T22 —569下4. 《增一阿含经》卷1, T02 —551上5.《四分律比丘戒本》卷1, T22 —1022下。

    6. 《五分律》卷 22, T22-153 上7. 《xx 传》卷 5, T50—353xx。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zoulianhua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