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梆子剧研究

关于河南梆子剧研究众所周知,明代诞生了“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在不断播 行衍流的过程中,各自运势大不相同至万历年间,由于文人的昆山腔赢得官贵、 士绅等社会上流阶层的青睐和钟爱而一枝独秀,以“官腔”姿态雄踞中国剧坛的 统治地位,长达二百余年之久明清之际,弦索、梆子等地方众多地方声腔大量涌 现,一时戏苑星光闪耀、目不暇接,腔种勃发、品类众多,清新入耳、吸引眼球, 好一派村野乡夫闯江湖、乱弹杂调得风流、风云乍起显身手之剧坛新貌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艺术“雅俗分流”,号称“雅部”的昆 山腔和由各地方诸腔杂调组成的“花部”①这两种具有迥然不同审美追求、 艺术情趣的戏曲声腔终于形成掎角之势,从李斗《扬州画舫录》所载两淮盐商为恭迎 乾隆皇帝南巡,而精心置备的供奉演出戏目品类“,两淮盐商例蓄花、雅两部以备 大戏”,便能略见一斑花”“、雅”二部的相互竞量、争胜求存,成就了中国 戏曲声腔艺术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和舞台演剧表演的集群式繁荣,形成了中国 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道“双峰并峙”的亮丽艺文景象 ,史称“花雅之争”在“花雅争竞”的艺术氛围催生下,河南梆子以“梆罗卷”的草台演剧 艺术形式悄然滋生,至清朝末年,在曾经与之同台演唱的罗戏、卷戏等剧种走向衰 落以致消亡的时候,河南梆子戏却以旺盛的生命力崛起于民间,昂首步入艺术的 青春期。
河南梆子产生于民间,理所当然地服务于乡村百姓,但其特有的世俗朴性、 土风野趣,自然为封建士夫文人等所谓“上人”而不齿,“本地土腔大笛嗡、小唢 呐、朗头腔、梆锣卷,觉俱伺候不得上人②囿于官府“宪禁”并及其他诸种 人为因素,河南梆子自萌芽至清王朝覆灭的近二百年间,便无缘城市,“最盛行于 下等社会”,“仅流行于荒村鄙邑”③,常演唱于“迎神赛会”,以“祀神”之面 貌出现,而行“娱人”之能事,依靠节庆庙会而繁衍、生存,凸现出鲜明的广场艺 术的特征本文拟从班社、名角、用嗓、传承和流派等方面论述其演唱艺术特征一、戏班团社林立“雍乾间士大夫相戒演剧,且禁蓄声伎④没有了府第、官绅的补贴 给养,失去了安适的生活环境和固定的经济保障,家庭戏班的艺伎、伶人和乐工被 迫散落民间,闯荡江湖,搭班演唱,出没往来于庙会戏楼、村野高台,愉悦观众,获 取酬水劳薪以舞台演剧取悦乡民俗众、谋求生存门路是清代民间戏班与明代家 乐班社最本质的相异之处,这种生存状态对于艺人而言,的确清苦劳顿了许多,但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则客观上促进了民间戏班的壮大和戏曲声腔艺术的发展河南梆子戏声腔和班社正是在这种社会人文背景下逐渐成长和繁盛起来的。
关于河南梆子戏班的历史发端,梆戏老艺人回忆道,开封的“老三 班”(即义成班、公议班、公兴班)均历经明、清两朝⑤,但这仅为口头流传,查无 实证,不足为信据而记录有案的则是朱仙镇 《重修明皇宫碑记》⑥,该碑刻录了 清同治年间(1862 — 1874)为重修“明皇宫”捐输的包括开封“老三班”在内的 近六十余个河南梆子戏班,虽然此碑记之班社数目难免挂漏,但管中窥豹,却已足 见当时豫梆戏班之发达随着梆子戏在观众中地位的提升 ,其演唱的市场和流行的地域亦在不断扩大,公众娱乐需求的增加,提高了私人班主办班的积极性,至清 代末年,在梆子戏流行的河南省腹心地带,民间专业梆子戏班数量迅速增加,高台 演唱随处可闻,好一派兴旺繁盛的乡村人文演剧景观 这一时期的豫梆戏班,班社 林立,种类多样但统而观之,约略包括两大类别:若依演艺性质可分为江湖班、 龙虎班和玩会班三种形式;而按隶属关系则可分为官署班、商行班和家庭班三种 形式一)演艺性质类型戏班1. 江湖班江湖者,游走四方、跑码头是也戏班一年四季活动于村镇庙会高台 ,以演唱获取报酬作为谋求生存的主要手段,犹如“走江湖”,谓之江湖班颇为准 确形象江湖班是豫梆戏职业戏班,代表演唱艺术最高水准,是河南梆子演唱艺术 发展的生力军。
在长期的职业舞台演唱实践中,江湖班形成了一套规范、严密的 运作机制,其成员的组成状况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俩丫鬟,八个场面两 箱倌,外加四个杂役员”戏谚曰“:庙里不敬假神,戏班里不养闲人旧时戏 班为了节省开支,上不养老,下不养小,总是把演职人员精简到最低限额,一般三 十至四十人左右,至多不超过五十人要求人尽其能,各有所用,而最受欢迎的当 然是舞台多面手,其“身价”(工钱)自会高些2. 龙虎班俗语云:“种地为’龙,唱戏为‘虎,故种地兼唱戏之戏班谓之 “龙虎班”,是半职业戏班龙虎班农闲集结唱戏,农忙爆(散)班归乡务农演员 多为豫梆戏爱好者,但其中部分主要人员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龙虎班成员十至在 二十来人不等,角色相对齐备,各班均有拿手戏,多演唱于本地,盈余一般平均分 配有的龙虎班为提高戏班声誉兼及培养新人,常聘请专业名角搭班演唱龙虎 班对梆戏的贡献很大,演唱水平高、运作效果好的龙虎班,常会发展为专业性的江 湖班,龙虎班中优秀的演员,也常跳班参加江湖班中演唱3. 玩会班亦称“玩友班”,业余戏班玩会班由梆戏爱好者组成,自娱并娱人其成员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来人不等清唱为主,不要化妆,不带动作,不收戏价,观 众可自由往观听唱。
若应邀演唱,烟酒茶饭招待即可顾主若有馈赠“礼品”, 戏班则平均分配玩会班对河南梆子的普及和培养观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发展较好的玩会班可以成为龙虎班或江湖班,有些演员甚至成长为着名河南梆 子演员,如须生王青莲、男旦金玉美、丑角张洪盘等二)隶属关系类型戏班1. 官署班以地方府衙名义兴办的戏班故称官署班如开封府臬司的公议班 ,开封县衙的义成班,归德府(商丘)府衙的八班,密县县衙的小八班,杞县县衙的六班班、 捕班等都是以官署名义兴办的戏班梆子戏班,多为地方官署吏胥管领,故称官 主从前并无侦探名目,举凡侦探案件,缉捕盗贼,皆责成于捕役,是以地方官署, 必有梆戏一二班平时赴各乡村演唱,捕役混迹其间,借以侦缉,颇资利用省会 有臬司⑦戏班,府县官署亦各有戏班,管领即系各署吏胥,故能长久存在⑧官 署“借以侦缉,颇资利用”而兴办戏班,戏班因得到官署的支持和庇护,故能长久 留存2. 商行班以商业行会名义兴办的戏班叫商行班如密县超化煤窑的太乙班、周口 车马行的“一条鞭戏班”、许昌油行的大油梆戏班、禹县的神垕均瓷窑的“一把 泥戏班”和洧川的公盛班等商行班肩负两方面的职能:一为商行“祭祖”;二为 业主“娱乐”。
3. 家庭班富绅望族私人兴办的戏班叫家庭班如商水县的大赵家班,杞县马、武、 郑、郝、刘、常六姓的“六姓家班”,密县杨家村的小二班家庭班主要是富绅 望族们为满足个人“玩戏”的喜好,但数目极少有富绅巨族为之者,然十无一二 也今日则渐趋于营业之途也⑨虽然官署、商行、家庭办班目的各不相同 ,但这些被称为“官主”“、班主”或“戏主”的人,均不参加戏班的管理,他们的 职责就是在戏班困难的时候在精神、物质上给戏班一定的支持,保护戏班的利益 戏班给予班主的回报就是在其需要的时候,听命唱戏豫梆戏班虽然各有其主,但并不专职为主人提供表演演唱服务,其主要 任务是面向社会公众作营业演出戏班依附权贵的目的是为了免遭欺辱二、名角不断涌现清代中叶河南梆子确立了“四生四旦四花脸”的角色行当体制所谓“四生”即大红脸(又称红生、正红脸)、二红脸(又称红脸、马上红脸)、小生、 边生(又称二补红脸);“四旦”即正旦(又称青衣)、小旦、老旦、丫鬟旦“;四花脸”即大黑脸(又称大净、黑头)、大花脸(又称大白脸、奸白脸)、二花脸、三花 脸(丑)四生与四花脸俗称“外八角”⑩演出剧目多以“外八角”为主 ,称为“外八角戏”在“外八角”中红脸地位最为重要,其演唱技艺的高低,是衡量戏 班水平的重要参量。
清代禁止女子唱戏,旦角一律由男性演员扮演,俗称“包头”, 演唱中居次要地位至清末,为适应剧目演唱需要,生行增加二生(次于大红脸), 旦行增加武旦(以演武打戏为主)、花脸行增加二补三花脸(二丑),成为“五生五 旦五花脸”与此同时,随着一批“男旦”的崛起,旦角应工戏迅速增多,生、净的舞 台霸主地位有所动摇,初步形成旦(男)角与生、净相对平衡的舞台演唱新格局 男旦“四大云”是20世纪初“大红特红的名旦”輰讹辊,而其中尤以李剑云輱辊讹省 名最高,影响最广,成就最大清宣统间有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 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如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 为之一变,彼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輲讹辊“既有天授圆而且亮之嗓音, 复能潜心研究于剧中喜怒哀乐之情,曲尽高下抑扬之妙,口齿清晰,眉目传神,一 举一动,莫不体贴入微,亦真亦喜,皆能丝丝入扣四大云”在豫梆界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其中的个别艺 人(如阎彩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为河南梆子演唱艺术教育事业发挥着余热 角色行当建制的齐备,拓展了演唱剧目的表现范围,其题材、内容涉及历史、社会、 生活诸领域,从古代的宫廷生活、政治军事斗争,到民间生活、风俗和神化传说, 无所不包;剧中的人物形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平民百姓、神仙巫傩,无所 不有。
由于“外八角”在演唱中的主导地位,演唱剧目以“袍带戏”(或曰”蟒靠 戏”)“、征战戏”为主素材多来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说唐》和 《水浒传》等历史故事其剧本多为艺人群体创作,口碑相传赵再生同志于1957 年初,根据清光绪六年(1880)六月二十六日豫梆戏折抄稿而抄录的剧目竟有 262 出(中间尚缺一页),由此可见清末豫梆上演剧目的数量之多,而各地实际演唱的 剧目可能不限于此为了增强戏班的竞争力,江湖班一般都拥有能够体现戏班特色的台柱演 员和拿手剧目,他们各怀绝技,独领风骚,在普通观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其精湛 的舞台演唱艺术,为豫梆戏赢得了观众,扩大了艺术影响,正是这许许多多优秀演 员,为梆子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张履谦先生所指出的那样“: 河南梆子戏成为河南人所爱好者,除其在能表现河南风俗习惯把握观众意识外, 而梆子戏中之扮演者的聪明才干亦是原因之一早期的梆子戏演员已无可考,清末各地涌现出一批着名艺人,成为各流 派的领军人物如豫西调有以老盛三为首的十八位着名演员 ,时人誉之为“十八家老国公”祥符调则有光绪年间名旦孙延德、常金荣、狼羔、秦金声、李金城、 水上漂,名须生常金生、张才、秦大成、王海晏(关大王)、贯台王(王致安),名彩 旦常金香,名花脸简客、刘永春、段才、颜平,名武生刘金亭,名黑头王文才等。
归德(豫东)调有道光和同治年间的名旦李金贵,名红脸李金镳;光绪年间的名旦 有巩宝、陈斗;名红脸郭大六、张建才、孙登照,名黑头有段德福,光绪和宣统年 间有红脸王唐玉成、花脸王王燕山、名旦苗娃等沙河调在咸丰年间 ,有名旦游喜、游套、贾花庾、贾振,名花脸刘音,名黑头任青山,名马上红脸刘双印;同治初 年有名旦金豆子;光绪年间又有名旦八十两(华天成)、赵瓶、李佳玉,还有名黑头 陈铁斗,名马上红脸刘学成;宣统时的名旦易相山、名须生顾锡轩等三、用嗓特点突出素来“胡乱套”的梆子戏,在其成长的初始阶段,常与一些大剧种同台 演唱,假借他剧种的社会影响力,发挥综合演唱的优势,提高本剧种演唱的竞争力 豫西调名老艺人燕庚于1980年(时年85岁)回忆说:“民国初年,罗戏还不断和河 南梆子同台演出(卷戏却没有人唱了 ),仍是各唱各的调,有时一个戏前半部唱河 南梆子腔,后半部唱锣腔輷讹辊不同剧种同台演唱,豫省东部常以“梆一锣一 卷”形式组合,艺人称之为“两下锅”,当地群众叫它“三下汤”,意思就是说罗 戏、卷戏、梆子戏一锅煮其组合方法有四輮讹辇:一是在单本剧中,罗戏或卷戏 与梆子戏各演半场,据豫西调名艺人赵锡铭回忆辑辇讹,上世纪20年代演出传统 名剧《清苑县》輰讹辇时,前半部全唱罗戏,后半部唱梆子戏。
二是在连本戏中, 罗戏、卷戏、梆子戏每戏一本,更迭演唱,如汝南县姚湾戏班演出的连台本戏 《宋 士杰告状》,共分五本,二本唱罗戏,三、四本唱卷戏,第五本唱梆子戏三是在同 一场唱戏中,诸角色分别以罗戏、卷戏、梆子戏相间演唱戴堂戏班輱讹辇演出 的《赵匡胤下南唐》,就是赵匡胤唱罗戏,刘金定唱卷戏,唐士魁唱梆子戏四是 同一角色间或以罗戏、卷戏、梆子戏演唱豫省西部常以“梆一罗一黄一越”形 式组合,美其名曰“一拿四”正如豫西调名艺人崔大照常说的“罗戏窝里出粗 梆,越调底子掺皮黄”,豫西调与罗戏、越调、二黄等剧种之间有着亲密的渊源关 系豫省南部则与南阳梆子组合,艺人们称为“两和土”梆子戏之所以能够迅 速勃兴,与艺人们善于博采众剧种之优长的艺术品格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河南梆 子唱腔艺术和表演形式的不断完备与成熟,其演唱形式也由联合演唱逐步转变成为单独演唱,从此揭开了河南梆子演唱艺术新的篇章除了与罗戏、卷戏、二黄、越调等剧种同台演出外,梆子戏还常以“坐 唱”的形式演出于农舍村头,因围桌坐而歌之故有“围狗圈”、“围鼓圈”、“板 凳头”俗谓演员服装朴素,化妆简单,分行演唱唱与白相间,融为一体,唱段兼 具抒情与叙事的双重功能,如《对花枪》中,姜桂枝出场便是一百多句的唱词,直 唱出家世、身世、恋爱史,正所谓“宁唱千句戏,不道一段白”“、高腔打凉壶, 一腔遮百丑”。
这种“坐唱”的表现形式,直接成就了河南梆子“重唱不重表演” 的艺术特点的确,河南梆戏一二百句的唱段司空见惯,有的剧目甚至一唱到底, 河南人看梆子戏表演说“听戏”去,谓梆子戏演员“唱戏的”正因为如此,河南 梆子在用嗓方法上就颇为讲究雏形期豫梆戏的各地域流派尚无假嗓(二本腔)唱法,在用嗓方法上颇为 相近,生、旦、净、丑同板同腔,同一音域,均采用本嗓带“喊儿”的所谓“拐头 钉”的演唱方法,即以“大本腔”(或曰“大本嗓”,即“真声”)演唱为主,辅以“讴”音高八度挑小腔儿收声,这个“小腔儿”在行内被称作“艳腔”輲讹辇, 即清人徐珂所说的“靡靡之尾音”辏辇讹,河南梆子俗称为“河南讴”,就是基 于这种“艳腔”的演唱特点艳腔又名“二音”,俗称“三本腔”,是一种比二本 腔(假嗓)更为尖细的小嗓唱法讴声”之于戏曲唱腔的作用、价值和意义何在? 笔者以为应该包括实用和审美两个方面从实用的角度说 ,作为广场艺术的产物“,讴声”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嘈杂的演出场所招徕观众 ,即以高亮的声音引起观 众的注意,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强调自我的存在;从审美的角度看,讴声与大本腔 厚重、粗犷相比,在音色上增加了许多高亢、亮丽的光彩,把这种新的声音色彩以“艳”字名之,足见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而 20世纪20年代女性河南梆子 伶人现身舞台之后,与女性的天然佳喉、圆润华丽音色相比,“讴声”便相形见绌 随即被贬诋为“贋”腔,“贋腔”迅速被豫梆戏演员所抛弃,自然也就在情理之 中喽!光绪末年(大约1900年),声腔唱法开始分化,郑州以西(俗称“豫西”),以 名旦纪喜来(艺名“乌木杆”)、名生杨小德(艺名“戏状元”)等人为代表,不满 足于固有的声腔唱法,率先在唱腔的音域、调式、调性、旋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琢 磨变式”,尝试改唱“下五音”旋律,逐步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创立了豫西调声 腔体系輴讹辇下五音”音域偏低,吐字、发声、行腔较为方便,适于本嗓“大 腔大口”地唱,吐字清晰真切,声音浑厚圆润,能够充分发挥大本腔唱法技巧,突 出真声色彩的美感,赢得了豫西艺人的喜爱和推广豫西调“下五音”声腔风格 厚重悲壮,与豫西的地理面貌、风俗人情吻合、熨帖,观众亦因演员这种大腔大口 的真声演唱特别“卖力气”,而格外喜欢四、窝班有序传承戏曲教育是伴随着戏曲演出市场的繁荣和戏班的大批涌现而逐渐发展 繁盛起来的清中叶以前的戏曲教育系由戏班内部完成,也就是说,其戏班演唱和 演员培训是合而为一的当戏曲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掌握戏曲知识、 深谙专业 技巧、具备职业才艺的专门人才的时候,生产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 无法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戏曲教育的专业机构便呼之欲出。
专门从事河南梆子 演唱教育的“窝班”正是在此时诞生的窝班”即“科班”,此为河南民间俗称兴办窝班者被称为“班主”, 班主聘请资深老艺人从事教学和管理入窝学员一般来自贫家子弟或流浪孤儿 ,一窝3三十人左右师傅“口口相传”,艺徒仔细模仿学戏三个月之后,便要求 登台“卖戏”(演唱)輵讹辇,在舞台演唱中发现自己的优长,在舞台实践中提高 技艺水平三年出科,效师輶辇讹一年,而后即可自由搭班窝班在梆戏流布的中心 地域多有建立,如封丘县清河集的天兴窝班、陈留县德盛窝班、密县八班窝班、 皂班小窝班、登封刘荣泰窝班、偃师县高崖窝班、平舆县后店窝班、商丘十四窝 班等窝班学戏之初,不分行当,训练起早贪黑,先练功、练唱,然后学戏词,学 表演,注重演唱实践和能力舞台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生旦净丑的唱腔、说 白、表演和武打技术一锅端,为防止日后“倒呛”,甚至连锣鼓经和文武场乐器过 门都要如光绪年间豫西调名旦(包头)苌江,唱腔柔和婉转,舞姿轻柔妩媚,观众 赞誉为“要得香,看苌江”除此之外,他还能改变喉咙的发音部位,客串演唱杨 老将、关羽、马武、张飞等角色而每年的封箱戏輷辇讹,更是艺人“反串角色” 施展才艺的绝佳时期。
封箱戏最盛的时代是清末民初,30年代有的戏班仍保持这一习惯如19 年底,西安豫秦戏院就演出了这类封箱戏 演出剧目是《偷龙换凤》,这是名须生 张小乾的拿手戏,演出由他担任排练,反串角色常香玉演下大夫蔡文静(胡子生), 王秀兰演上大夫(大红脸扎靠),宋淑云演大花脸江叔贤,马双枝演白脸王莽,小生 马天德演娘娘,老生赵锡铭演蔡夫人(大肚旦),朱金来演丫鬟演员个个表演惟妙 惟肖,演唱声情并茂,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乐趣,“观众在笑声中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也赞叹这些多才多艺演员们的才华和技艺輮讹輧由私人出资兴办的窝班能否 持久开办,依“班主”的经济实力和办班的恒心而定,时间长短不一如封丘县清河集天兴窝班班主许长庆,挚爱戏曲,致力于梆子戏教育事 业,连办八期窝班,与教师孙延德等为河南梆子培养了二百多名演员,其中生行演 员常金生、王海晏、贯台王、张子林、陈玉亭、筱火鞭、刘朝福等 ,旦行演员常金荣、羊羔、时倩云、李剑云、王絮亭、林黛云、阎彩云、聂良卿等 ,净行演员 简客、刘永春、段才、颜平等,丑行演员李德奎等数十人成为名重一时的优秀豫 梆演员,天兴班一直延办到民国十六年(1927)许长庆过世而有的窝班仅办一两 期就停办。
清末,地方风俗和文化娱乐的需求,促进了河南梆子演唱教育的兴旺, 而演唱教育的兴旺又为河南梆子更大的发展,积累了丰盈的人才储备五、地域流派初成河南梆子在“内十处”的繁盛兴旺,迅速向四周传播,由于各地的生活 习惯、语言特点、自然环境、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不尽相同,在传播的过程中, 其声腔和唱法便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变异,逐步衍变为不同的地域分支至清末, 初步形成了祥符调、归德调、沙河调、高调、西府调等五个各具特色地域流派 ,即老艺人常说的“内十处、外八处,东西南北中五路”祥符调指流行于开封为 中心的内十处豫梆,又称“中路调”;归德调,即狭义上的“豫东调”,指流行于 商丘为中心的外八处豫梆,又称“下路调”、“东路调”;沙河调系流行于周口、 漯河、许昌及皖西北一带的豫梆,又称“南路调”,安徽称“淮北梆子”;高调指 流行于京广铁路以东的豫北及鲁西南一带豫梆,又称“北路调”;豫西调指早先 流行于郑州西以密县、巩县为中心,后以洛阳为中心的豫梆,与祥符调对应而被称 为“西府调”,或称“西路调”如果我们对上述五大地域流派的音乐和演唱风格作进一步分析便会发 现,祥符调、归德调、沙河调和高调,虽然语言、唱法、音调、润腔等艺术风格上 不尽相同,但同时又有诸多相近的共性,如在演唱语言上均以中州音韵的豫东地 区(开封、商丘为中心)的声调和语调为基础,音调主音为sol,骨干音均为“上五 音” sol、la、si、re、mi,徵调式,旋法多向上进行,唱腔的句法一般都是眼起板 落,声腔风格高亢激越、俏丽精巧,善于抒发激昂欢快之情。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很多豫剧研究者习惯把上述四个地域流派统称为“豫东 调”,而与“豫西调”(“西府调”)相对应早年豫西调的板路、唱腔同祥符调 基本相同,清光绪末年唱腔音调风格发生嬗变,演唱语言上以中州音韵的豫西地 区(洛阳为中心)的声调和语调为基础,主音由“ sol”变为“ do” ,骨干音由“上 五音”变为“ do、re、mi、sol、la ”“,下五音”,宫调式,旋法多向下进行,唱 腔的句法一般都是板起板落,声腔风格委婉低吟、沉稳浑厚,善于抒发慷慨悲怆之 情实际上,豫西调与豫东各调“说是一个剧种,实际像两个剧种”輰讹輧,笔者 把这种两分法的分类抽象层叫做“地区流派”,把五分法的分类抽象层叫“地域 流派”(如下图)地域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河南梆子艺术已跨入了一个重要的历 史发展阶段结语清代是中国戏曲艺术最为重要的转型期,以欣赏群体观,乃由贵族、士绅转向乡民百姓;从表演场所看,则由宅院厅堂转向郊庙高台;依播衍区域言,而由 中心城市转向边城村镇;就审美取向论,却由“倡雅鄙俗”转向“独好花部”;而戏班的 技艺教习,也由专工昆腔转变为昆乱兼修与“雅部式微”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花部独大”,至清代末年,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蓬勃兴起和舞台演剧的迅猛繁华 中国戏曲进入发展的鼎盛期,全国各地诞生约三百余个声腔剧种。
而具体到“花 部”家族各声腔戏类,则是“兴替衰微”运势各异年岁并不算长的“花部”戏 类河南梆戏,以其“世俗化品质和平民化思维,却在一枝独秀地成为观众的宠儿” 輱讹輧,盛行于河南腹地,并波及周边省区凸显出戏班团社林立、名角不断涌现、 用嗓特点突出、窝班有序传承、地域流派初成等演剧艺术特征 ,成就了戏史腔事 的昔时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