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资格考试相关文档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进阶1 第11课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5份打包)

文档格式:DOCX| 35 页|大小 44.11KB|积分 6|2023-12-26 发布|文档ID:238100532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3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 进阶1 第11课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5份打包)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11课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篇目一 | 过秦论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国势逐渐强大,开始执 行削平列国、一统天下的策略 写秦惠文王等国君遵循秦孝公的国策,不遗余力 地向外扩张,开拓秦国的版图 着力写秦始皇以武力削平天下,统一全国,实行 暴虐的政策 写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终于二世而亡 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介词“以”和动词“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 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爱护人民 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 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 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 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在田野之中兴起。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篇目二 | 五代史伶官传序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提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这一论点,举出庄宗这 一评论对象,并提出“得天下”与“失之”两个方面为下文提纲 写李克用赐矢和李存勖受矢以及李存勖请矢用兵等事 通过“壮”和“衰”的对比,从而得出“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通过庄宗“其盛”“其衰”时典型事实的对比,从而 推导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指人的作为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精神、气势 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这是自然的道理 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并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 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 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1.了解重要的文学常识,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的观点,吸取秦朝、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3.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4.学习文章将“史”和“论”相结合的写法及借古讽今手法 历史的长河,总是在时间的隧道里向前延伸,总是在时代的波涛中颠簸前行……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几多经验,几多教训,留与后人评说秦王嬴政,长剑一舞,漫天浮云消逝,迎来了大一统的时代,但他辛苦建立的帝国大厦,却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中倾覆;后唐庄宗,也曾义愤填膺,也曾意气风发,也曾踌躇满志……但在伶人的笙歌中迷失了自我,“君臣相顾”,无处安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历史的天空,警报依然在彻响…… (第1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以窥(窥视)周室,有席(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像口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从事)耕织,修守战之具(器械),外连衡而斗(使……争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请概括段意: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国势逐渐强大,开始执行削平列国、一统天下的策略。

    (第2段)孝公既没(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削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致,招引)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互相援助)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贤人)而重士,约从离(离散)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这一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这一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这一类人)制(统领、统率)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攻打)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击)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丢失)矢遗(丢失)镞(箭头)之费(损失),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点),追亡(逃走的人)逐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趁着)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请概括段意:写秦惠文王等国君遵循秦孝公的国策,不遗余力地向外扩张,开拓秦国的版图 (第3段)及至始皇,奋(振兴)六世之余烈(功业),振(举起)长策(马鞭子)而御(驾驭、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使……灭亡)诸侯,履(登上)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帝位)而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执敲扑而鞭笞(奴役)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把……作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托付)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仇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论,这里指著作),以愚(使……愚昧)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隳(毁坏)名城(高大的城墙),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使……弱)天下之民然后践(踏)华为城,因(凭借)河为池(护城河),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可靠的)臣精(精锐)卒陈利兵而谁何(盘诘查问)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坚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 请概括段意:着力写秦始皇以武力削平天下,统一全国,实行暴虐的政策。

    (第4段)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然陈涉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草绳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置身,参与)行伍(军队)之间,而倔起(兴起)阡陌(田野)之中,率疲弊之卒,将(率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举)竿为旗,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像回声一样)应,赢(担负)粮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请概括段意:写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终于二世而亡 (第5段)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意思是像是原来的样子)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锋利)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方法),非及乡时(先前乡,同“向”)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假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量)长絜(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造成,获得)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之势,序(安置使有序)八州而朝(使……朝见)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起事)而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请概括段意: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 一、辨识通假 1.赢粮而景从(“景”同“影”) 2.非及乡时之士也(“乡”同“向”) 二、一词多义 1.固 2.制 3.度 4.亡 5.遗 6.因 7.之 三、词类活用 1.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安置使有序)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绳系)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6.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7.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8.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 9.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对外) 10.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 1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12.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13.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14.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15.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17.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8.以愚黔首(使动用法,使……愚昧) 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动用法,使……弯曲) 四、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古义:介词“以”和动词“为”连用,可译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4.宽厚而爱人 古义:爱护人民 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五、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3.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句) 译文:(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在田野之中兴起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时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1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情境活动]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读后思考问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①,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 ①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首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其着眼点很巧妙,请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诗人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当时西汉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当时有许多政治家都思考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如陆贾、张释之、贾山等都曾著文陈述己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 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韵术》曰:“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指出其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其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史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表示反对,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①  ② [答案] ①叙史实 ②仁义不施 任务探究一 分析文章内容 [任务导引] 《过秦论》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至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王朝在时代的狂潮中不堪一击,历史的教训应该认真汲取 [任务设计] 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②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 2.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首先写出了诸侯们招纳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②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准备 3.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突出了陈涉起义时的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而这些内容正表明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

    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②这些内容是明显地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 任务探究二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文章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本篇精彩之处还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说理透彻 [任务设计] 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内容 对比作用 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与六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出身地位、军队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能力等的对比) (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人的作为)哉!原(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请概括段意:提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这一论点,举出庄宗这一评论对象,并提出“得天下”与“失之”两个方面为下文提纲 (第2段)世言(世人说)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遗憾)也与(赐给)尔三矢,尔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无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驱驰,行走),及凯旋而纳(收藏)之 请概括段意:写李克用赐矢和李存勖受矢以及李存勖请矢用兵等事 (第3段)方(当……时)其系(缚)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骄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一个人)夜呼,乱者四应(响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还是)本(考察,探究)其成败之迹(踪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乐)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请概括段意:通过“壮”和“衰”的对比,从而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全,整个)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极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沉湎、无节制),岂独(只是)伶人也哉? 请概括段意:通过庄宗“其盛”“其衰”时典型事实的对比,从而推导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考察,探究《书》:《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 的汇编逸豫:安乐指李存勖喜好音律,宠用伶人,以至 一、辨识通假 及仇雠已灭(“雠”同“仇”) 二、一词多义 1.微 2.困 3.告 4.盛 5.其 三、词类活用 1.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 2.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 3.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5.函梁君臣之首(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6.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考察,探究) 7.而告以成功(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8.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作名词,有谋有勇的人物) 9.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动词,作乱) 10.忧劳可以兴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 11.逸豫可以亡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 四、古今异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指人的作为。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3.其意气之盛 古义:精神、气势 今义: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五、文言句式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判断句) 译文: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译文: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3.自然之理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自然的道理 4.请其矢,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 译文: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6.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并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8.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译文: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其传世名作有散文《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卖油翁》等,词作《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诗作《戏答元珍》《题滁州醉翁亭》《忆滁州幽谷》等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慨,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于“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情境活动] 古代有一位将军率军作战,因双方兵力悬殊,士兵有点信心不足,于是他用一枚铜钱来求神问卜,两次抛掷的结果都是正面,将士们士气大振,获得大胜战后将军拿出铜钱让大家看,这枚铜钱两面都是正面他们顿悟,保佑他们获胜的是自己,而不是神灵 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后唐庄宗的成功与失败以及自己的实际,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众将士们的醒悟,让他们明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掌握命运,你就会和鲜花拥抱,和成功握手,和痛苦说再见 命运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命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不必仰头观望,也不必俯身寻觅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使是惨败不堪的花架也会变得一片绿意;命运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即便是一片漆黑长夜也会变得繁星闪烁,光芒四射;命运在自己手中,所以即便是一路险阻我们也能拨开人生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放飞自己的梦想,做自己船舶的掌舵人我的青春,我做主! 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皆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汲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①  ② [答案] ①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任务探究一 理解文章内容 [任务导引] 本文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任务设计] 1.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①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三年,“盛”与“衰”各是什么原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庄宗“盛”的原因是“忧劳”,而“衰”的原因是“逸豫”②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存在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完成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

    任务探究二 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本文运用丰富典型的事例作为论据,并运用精当的议论,将“史”和“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古讽今 [任务设计] 3.由课文的第一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运用例证法,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这句话,可以看出下面将要以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论证的依据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4.本文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应题目;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④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这两篇文章在行文上都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后的处心积虑这层层铺垫就是先扬后抑,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 ②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行文上也采用了这种写法文章一落笔用反诘句式提出了鲜明的论点:“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写晋王三矢,燕灭梁亡,庄宗功成,一夫发难,庄宗仓皇东出不知所归通过先扬后抑造成强烈反差,使文章在对比中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6.如何理解《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层层递进的对比论证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过秦论》开篇交代了秦孝公的功业后,接着主要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而写其功业,是通过秦国与九国“攻”与“守”的力量的对比展开的以九国的地广人众来衬托秦国的兵强马壮,从而为下文陈涉与九国之师对比和揭示主题埋下伏笔。

    接下来通过“攻”与“守”的对比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业和巩固天下的措施,为下文“仁义不施”又埋下了伏笔金城千里”的秦朝,却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所灭,揭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主题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后,写晋王三矢点明晋朝与各国之间的矛盾庄宗受矢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终获成功从前后力量的对比中证明庄宗的成功是人事的因素但成功后的庄宗开始宠幸伶人,最终导致“士卒离散”“泣下沾襟”“身死国灭”通过前后力量的层递对比,有力地证明了国家盛衰,在于人事,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文本对应练(十六)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 _B.蒙故业,因遗策 C.赢粮而景从 D.而倔起阡陌之中 C [C项,“景”同“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秦以区区之地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D项,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丢失,失去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北边的军队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安置使有序 B [B项,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然后以六合为家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 [D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目的,来A项,介词,用B项,介词,把C项,介词,凭借] 5.下列各句中与“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君为我倾耳听 B.尚思为国戍轮台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C [C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过秦论(中) 贾 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安民可与为义”与“危民易与为非”对举;“是二世之过也”是判断句式据此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C.短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 D.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入官府做奴婢,谓之“收孥” C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释褐”指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这是因为长久没有统一的君主,如果此时秦始皇实行仁政,天下就可以长久安定了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为灭亡埋下了隐患 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不能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述能力。

    从文中的意思来看,“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即统治百姓的方法,在于让百姓安居乐业,即“为仁”,实行仁政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兵革:战争罢弊:疲劳困乏南面:面向南称帝,古代天子理政时都是向南坐王:称王有:同“佑”,帮助2)嚣嚣:愁怨声,指代劳苦百姓资:资助,凭借为政:统治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两句都是判断句 [答案] (1)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 (2)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统治 5.《过秦论(中)》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相关信息在倒数第二段,“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是总领句,冒号后三个分句是具体表现。

    从“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可以概括出秦二世残害百姓,滥用民力;从“繁刑严诛,吏治刻深”可以看出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从“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可以概括出赏罚不当,赋税繁重再由下文的“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可以概括出百姓穷困,不加救济 [答案] 秦二世暴虐无道,不顾百姓死活;残害百姓,滥用民力;法律严苛,官吏残暴,滥杀无辜;赏罚不当,赋税繁重;百姓穷困,不加救济 【参考译文】 秦使周朝灭亡,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以四海供养一己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互征伐,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争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始皇面向南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是上天佑助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权威,稳定功业,是安定还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开始。

    假使秦始皇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皇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愁怨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劳苦人民容易统治假使秦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那些没收犯罪者妻子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他们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并一直使它维持下去,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遵循正道,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用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就安定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却比秦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然后奸险欺诈之事一齐发生,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天下的人都认为这是苦难。

    从群臣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都不得安定,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助公侯那样的尊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是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下面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以说“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文本对应练(十六)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 _B.蒙故业,因遗策 C.赢粮而景从 D.而倔起阡陌之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秦以区区之地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丢失,失去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北边的军队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安置使有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然后以六合为家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5.下列各句中与“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请君为我倾耳听 B.尚思为国戍轮台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过秦论(中) 贾 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称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

    B.四海,古人认为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后用“四海”指天下;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 C.短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 D.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入官府做奴婢,谓之“收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天下的士人都顺服地慕风向往,这是因为长久没有统一的君主,如果此时秦始皇实行仁政,天下就可以长久安定了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为灭亡埋下了隐患 C.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都期盼着他改变政策,但秦二世非但没有改变秦始皇的做法,反而更加残暴可见不知变通是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陈涉虽然没有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也不能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却能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过秦论(中)》主要论述了秦二世的过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的过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对应练(十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推其根本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你的 C.君臣相顾 顾:顾及 D.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还是 C [C项,顾: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一起向未来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