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 考试整理 重点

肿瘤标志物TM: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细胞所产生,存在于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 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和多胺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 标志物大多是肿瘤相关抗原RF: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以变性igG为靶细胞的自身抗体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指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 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 质凝聚成颗粒状,颗粒又可构成网织状,故称此红细胞为网织红细胞网状结构越多,表示 该细胞越幼稚M蛋白(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s)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具有 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其分子片段(如轻链、重链等),一般不具有抗 体活性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 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贫血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 贫血(anemia)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即存 在贫血核左移指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等最常见于急性 化脓性细菌感染CH50:绵羊红细胞与抗羊红细胞抗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最后导致羊 红细胞溶解(溶血)溶 血程度与补体活性在一定范围内(20-80%溶血率)呈正相关,以 50%溶血作终点最敏感一)贫血的主要实验室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应用(掌握);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程序和诊断•判断有无贫血或贫血程度:Hb,RBC,Hct,Ret•形态学分类:AMCV, MCH, MCHC, RDW,RBC形态A是否伴有其他血细胞减少•生化检验(SI, TIBC, folic acid, vitamin B12)•骨髓检查16,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类型MCVMCHMCHC病因正常细胞性 贫血80~10027~34320~360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 血病大细胞性贫 血>100>32320~360巨幼细胞贫血单纯小细胞 性贫血<80<26320~360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小细胞低色 素性贫血<80<23<300缺铁性贫血,朱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 幼细胞性贫血24.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其血液学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呈低色素性改变) 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减低;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 边缘不规则,胞核小而致密,胞浆量少;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可呈环状 红细胞转铁蛋白饱和度<15%。
总铁结合力>64.4umol/l ,转铁蛋白>3.8g/l,血清铁<10.7rmol/l巨幼贫:MCV>100fl,大多红细胞呈卵圆形,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 多,血清叶酸水平降低<6.91nmol/L (叶酸缺乏);红细胞叶酸水平<227nmol/L、维生 素B12水平降低<75pmol/L (b12缺乏)•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的血液学特点:> 全血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增多;> 粒细胞中以成熟粒细胞多见;> 红细胞中以成熟红细胞多见;>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如浆细胞等.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的检查原则1. 血浆总蛋白测定:良性者总蛋白一般不高;2. 免疫球蛋白定量;3. 血清蛋白电泳:筛选“M”蛋白4. 免疫电泳:确定“M”蛋白的型别5. 尿蛋白分析:检测本周氏蛋白6. 其它:超速离心等方法测定M蛋白的分子量HBcAb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通常检测IgM和IgG抗HBc-IgM是机体感染 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提示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抗HBc-IgG阳 性高滴度提示当前感染,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肝脏纤维化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 PIIIP,Procollagen m(III型前胶原末端肽):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 相关,但无特异性。
PCIII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 有意义2. IV—C ,Collagen Type IV (IV型胶原),7S,NC1 :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3. LN ,Laminin (层粘连蛋白):4. HA ,Hyaluronidase (透明质酸酶):6. PH (脯氨酰氢化酶):纤维合成亢进时升高7. MAO Monoamine oxidase (单胺氧化酶):临床较早用于肝纤维化诊断的项目MAO主要来源于线粒体,活性增高与体内结缔组织增生密切相关50.糖尿病诊断依据:♦ 1,空腹血糖>=7.0mmol/L♦ 2,服糖后两小时血糖>=11.1 mmol/L♦ 3,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意静脉高血糖浓度>=11.1 mmol/L▲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理特征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血细胞过度增生,并可 浸润或破坏其他组织.骨髓和周围血中常有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感 染,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急慢性白血病主要区别是:骨髓白血病细胞所处的阶 段)各类型白血病的区分如下:区别骨髓白血病细胞及所处阶段血象骨髓象急性 白血 病急性 淋巴 细胞 白血 病原始及幼稚 淋巴细胞① 白细胞计数不定,多增 高,可达100x10"9/L,分 类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 胞为主粒细胞明显减少;②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 小板减少A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B淋巴细胞系过度增生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为主;C粒细胞系受抑制;D巨核细胞系受抑制急性 非淋 巴细 胞白 血病粒系原粒细 胞A白细胞计数不定,分类 以原粒细胞为主;B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 板明显减少.①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 比值明显升高;②粒细胞系过度增 生,以原粒细胞为主; ③红 细胞系受抑制; ④巨核细胞减 少或缺如.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① 白细胞计数多增高,分 类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 为主;②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 小板明显减少A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B单核细胞系过度增生,以原始和 幼稚单核细胞为主;C;粒,红两系均受抑制.D巨核细胞系受抑制慢性 白血 病慢性 粒细 胞白 血病中.晚期粒 细胞A白细胞显著增高为突出 表现,分类以中性中幼粒 一下各阶段细胞为主,嗜 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同 时增多;B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 板早期正常,晚期减少① 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 细胞比值显著增高;② 粒细胞系极度增生,以中性中幼 粒,晚幼粒增多为主;嗜碱性和嗜 酸性粒细胞同时增多③ 红细胞系受抑制;④ 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早期正常或增 多,晚期减少慢性 淋巴 细胞 白血 病B淋巴细胞① 白细胞计数增高,分类 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② 血红蛋白,红细胞,血 小板晚期减少.A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B淋巴细胞系高度增生,以成熟小 淋巴细胞为主,占有核的0.50以 上;C粒系及红系细胞明显减少; D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原始粒细胞N90% (NEC);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以下阶段少见或罕见。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M2a:原始粒细胞30%〜89% (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以下阶段>10%M2b:骨髓中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 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常>30%•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中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 (NEC)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M3a (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至融合M3b (细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按粒系和单核系形态不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M4a :原始、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单核细胞N20% (NEC)M4b :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早幼粒细胞>20% (NEC)M4c:原始细胞同时具有粒系、单核细胞系双重形态特征>30% (NEC)•M4Eo :除具枷4特点外,还有胞浆内含有粗大而圆的嗜酸性颗粒和着色较深的嗜碱性颗粒 的粒细胞占5%〜30% (NE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M5a (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NEC)N80%M5b (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原始单核细胞<80%。
•红白血病(M6)骨髓中红细胞系>50%,且有形态学异常1. 非红系原始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30%2. 血片中原始细胞>5%,骨髓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外周血中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巨核细胞N30% ;原巨核细胞有电镜或单克隆 抗体证实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刺激外观淡黄,浆液性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 1.018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阴性阳性蛋白定量少于25G/L大于25G/L蛋白数量葡萄糖定量与血糖相近常低于血糖水平细胞计数常<100x106/L500X106/L细胞分类以淋巴,间皮细胞为主不同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为主细菌检查—+细胞学检查—+鉴别血清胆红素定量umol/L尿液粪便总胆红素非结合胆 红素结合胆红 素尿胆原尿胆红素颜色粪胆原健康人3.4~17.11.7~10.20~6.81:20(-)-黄褐色正常溶血性黄 疸——轻度或 正常强+-加深增加阻塞性黄 疸轻度或 正常-+变浅或灰 白色或消失肝细胞性黄疸———+或-+变浅或正 常或正常多发性骨髓瘤:常见贫血、骨痛。
低热、出血、感染、肾功能不全,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髓外组织浸润、 M球蛋白比例异常增高,从而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反复感染、出血、高粘综合征、肾功能 衰竭等血象:RBC,Hb有不同程度的减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可出现细胞缗线状形成,WBC正常 或轻度或降低或增高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瘤细胞数目不等,形态多样,多呈群体疑集状分布, 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多为长圆形,偏位,核染色质细致疏松,排列紊乱,多有1〜2个 大而清楚的核仁,易见核仁胞质嗜碱性增强可见球形包涵体和mott细胞,IgA型可见火 焰细胞,MM的Ig测定:相应的单克隆IgG,A, M, E,D升高,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 IgA>20g/L; IgD>2.0g/L; IgE>2.0g/L; IgM>15g/L 或尿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 白轻链,轻链排出>1g/24小时血清蛋白电泳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形成的尖峰和M-蛋白带血尿轻链测定:相应青莲K或入升高,K/入比值异常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