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凡卡》教案1

六年级语文教案——《凡卡》教案1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训练快速默读,提高默读能力仍然是本课阅读训练的重点训练快速默读,一要在读前让学生明确默读的任务,使默读的指向性更明确;二是规定统一的默读时间,到时就得停止默读;三要按词语、句子,一行一行读 2.《凡卡》是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他父亲开杂货店,有两个学徒契诃夫的父亲经常虐待他们契诃夫从小就同情并熟悉学徒的不幸遭遇大学毕业后契诃夫当过医生,又去流放犯人的库页岛旅行过因此他对沙俄黑暗制度不深刻的认识他写《凡卡》就是为了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 3.《凡卡》是传统名篇,通过鞋铺学徒凡卡的悲惨遭遇,反遇了沙俄时代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他们去做礼拜,偷偷地准备写信第二段(第3-15自然段)记叙了凡卡在城里所受的种种虐待,回忆了在乡村时的生活,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第二段(第16-21自然段)写凡卡写好信封兴奋地寄出信,怀着甜蜜的希望进入梦乡本课既是快速默读的训练材料,又是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默读训练,提高默读的速度与质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表情朗读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保佑第8个词语的意思,会用指望、打搅造句 3.读懂凡卡的信,了解沙俄制度下穷苦孩子生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爱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训练快速默读,提高默读质量,领会课文中心,激发对新中国的热爱 难点:理清作者叙述、书信内容和乡村生活插叙的三条线;正确理解凡卡乡村生活回忆的反衬作用;体会结尾貌喜实悲的含蓄写法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记号,准备默读训练小黑板、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预习生字词并检查,快速默读训练,初知课文大意 2.统一分段,质疑问难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我们9岁时拥有什么今天我们看看沙皇俄国一个9岁的小男孩凡卡过的是什么生活 2.简介作者:见背景知识2 3.初读课文 (1)生字词自觉: 音重点:墅shugrave;不读yě楦xuagrave;n不读xuān 摩mā摩平moacute;摩托似shigrave;似的sigrave;似乎 差chāi邮差chā差距chagrave;差劲 形重点:噎--抽噎蘸--上下结构,共22画 醺--左右结构,酉部,右边第8画竖。
自由读--互读互查--指名读--齐读 形重点教师板书示范,学生当堂1分钟练习书写 (2)快速默读课文读前出示下列问题:①凡卡叫什么名字是怎样一个人②凡卡的爷爷是干什么的③课文主要写什么凡卡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提这个要求 限时4分钟默读,边读边圈划读后全班交流汇报 (3)再次快速默读,理清人物关系 出示下列人名黑板,默读3分钟用线联上 姓名身分 阿里亚希涅鞋店老板 阿辽娜爷爷 艾果尔乡下的老爷 康司坦丁middot;玛卡里奇(凡卡)学徒 菲吉卡乡下穷人 伊凡middot;菇科夫牧羊人 日发略维夫乡下穷人 个别学生在灯片上作业,全班校对 注:伊凡是凡卡本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爱称作者同情小伊凡,叙述时用爱称,而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署名上用伊凡 4.训练分段 (1)出示提示:按写信前后分三段,将第二段分为四个部分 (2)质疑问难,梳理需全班讨论的问题例如:①爷爷为什么把唯一的小孙孙凡卡送到城里来当学徒吃苦②凡卡写信时为什么要反复回忆乡下的事情③为什么第10、11自然段后面没有引号④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会把凡卡接回家吗 5.巩固作业 (1)作业本上第1、2题。
(2)朗读课文,把回忆乡下生活的自然段在△在段前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