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1)》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1)》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1)》2026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1)盗传必究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三家先后失传,保存至今的为毛诗2.《左传》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3.《战国策》是汉代学者刘向最后整理定名的4.《陌上桑》是汉乐府(答汉代民歌亦可)民歌5.《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是曹丕的作品,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诗6.汉代的文人五言诗,最著名的是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7.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8.《登高》是杜甫的作品9.《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10.《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作品,其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11.《邵公谏弭谤》选自国别体史书《国语》12.被称为“愁思之祖”的元人散曲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13.《离骚》是屈原的作品14.《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作品,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诵千古15.《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16.《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二、连线题(把下列作品和作者或出处用线连起来。
每题1分,共5 1.诸葛亮 c.《前出师表》2.陶渊明 e.《饮酒》3.《左传》b.《烛之武退秦师》4.陆游 d.《书愤》5.《诗经》a.《氓》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1.下列历史著作中,属于国别体的是( )A.《左传》B.《国语》C.《史记》D.《春秋》2.刘兰芝是( )中的人物A.《陌上桑》B.《木兰诗》C.《长恨歌》D.《孔雀东南飞》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 )给自己定下的写作要求? A.孔子 B.庄子 C.司马迁 D.班固 4.下列作家中,属边塞诗派的是( )A.王维 B.岑参 C.孟浩然 D.杜牧 四、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21分)1.赋比兴 《诗经》中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1分)“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2分)“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2分)“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2分)(可用自己的语言作答)2.山水诗 作为独立的诗歌流派和完整的艺术形式,产生在南朝刘宋时期1分)一些文人隐遁泉林,寄情山水,以山水景物为吟咏主题的山水诗便大量产生2分)谢灵运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2分)山水诗的主要艺术风格为清新自然2分)3.边塞诗派 盛唐时期出现的诗歌流派2分)以表现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2分)风格豪迈粗犷,悲壮慷慨2分)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和岑参1分)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有何不同? 答:木兰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以前的女性形象在文学题材中都是与爱情、婚姻有关的,(3)且往往是弱者和被动者,是受损害的形象2)而木兰的形象则与一般爱情婚姻题材无关,(2)且她已是一个主动者,一个强者的形象3) 2.简述张养浩《潼关怀古》的深刻主题答:这首短曲虽寥寥数语,却高度概括,精警深刻,(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把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广大百姓的利益摆在尖锐对立的位置,(4)其深刻性,尖锐性,思想性足抵一篇史论3) 六、作品分析题(26分)阅读下列作品,回答问题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夜缒而出风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1.烛之武为秦穆公分析了哪两种关系?利害如何?(16分)2.烛之武这段说辞的立足点是什么?秦穆公为什么听从了烛之武的劝谏?(10分)答:1.展示了两种关系:一是秦郑关系:(2分)烛之武假定两种情况:亡郑、存郑2分)然后指出,亡郑,于秦有百害而无一利;(2分)存郑,于秦有百利而无一害2分)从而使秦郑关系由敌我关系变为合作互利关系1分)二是秦晋关系2分)烛之武从历史与未来两点指出秦晋之间的竞争关系:就历史看,晋负(对不起)秦;(2分)就未来看,晋阙(损害)秦2分)从而使秦晋由合作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1分)2.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就是因为他抓住了“利害”二字。
3分)这二字乃是这段说辞的核心与立足点4分)秦穆公之所以被烛之武说服,正是他在烛之武的分析中,看清了利害3分)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