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分析 > 交通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构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

文档格式:DOCX| 5 页|大小 15.52KB|积分 20|2022-09-22 发布|文档ID:155133345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课程论文 工^(2013-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2014年06月22日构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摘 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汽车以其特有的优越性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方 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使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方便和越来越舒适 然而,在人类社会充分享受汽车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在交通安全方面也付出了沉 重的代价因道路交通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经 济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将交通安全列入重大社会问 题来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交通事 故所带来的危害,以保障交通安全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呢?这 些问题的研究对解决我国目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驾驶构成交通事故原因经有关专家研究表明:酒后、疲劳、超速驾驶是构成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1.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 酒后驾驶1.1酒后驾驶对安全行车的危害驾驶人酒后开车,对行车安全危害极大酒后驾驶车辆所引起的交通事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 在危害程度上都是惊人的从世界各国交通事故统计来看,酒后开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有相当 大的比例。

    据前苏联《真理报》报道:前苏联汽车检查厅负责人说:“车祸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驾驶人酒后开车, 占事故总数的20%,若不采取硬 性措施,此类交通事故的增长是无法控制的”有此可见在酿成交通事故的诸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人为因素因酒后开车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我国交通事故总数的 4%以上;死亡人数,约占死亡总人数的10%,在我国因酒后驾驶而发生的交通事故比例较低据北京 市1981-1985年,对交通事故的统计表明,因驾驶人酒后开车发生的交通事故,约占事故总数 的2.6%但是,许多特大交通事故往往与酒后驾驶有关由此可见,酒后开车造成恶果的严重 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饮酒与交通事故成不可分离的问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 法》明确规定:“饮酒后不准驾驶车辆如果违反此规定必将受到刑事或行政处分可见我 国对于酒后驾驶的现象非常重视1.2酒精对驾驶人的影响饮酒对驾驶人影响甚大,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死 亡的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为了预防交通事故,故把饮酒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进 行分析和研究,一般白酒含酒精60%左右,果酒含酒精16—48%,饮酒后酒精迅速被胃粘膜和 肠粘膜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到人体各个组织之内。

    由于酒精对水的亲和性,因此,可以分布 到体内所有部位饮酒后,开始时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然后产生阻抑作用,严重者可以造成中 毒死亡驾驶人饮酒肇事,一般是在酒后30-60分钟内发生,约占事故的60%酒精浓度过低对 人体影响不大,浓度过高处于高度抑状态,驾驶人昏睡不能驾驶酒精对开车人的影响酒精中毒以后使人的记忆受到一定障碍,一般表现为酒后易忘事体内酒精浓度越高,记忆力越减退,但是经过24小时以后再进行试验,发现记忆力与正常人相 比并没有大的影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驾驶人饮酒之后,随着脑及神经组织内酒精浓度的增高,中枢神经 系统受到损伤,致使心理活动发生障碍,人体各部位失去控制,于是情感和行动都出现异常因 此,酒后开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这是客观规律2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二一一疲劳驾驶2.1疲劳、驾驶疲劳的定义疲劳:疲劳是经过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致使身心机能下降的 现象驾驶疲劳:驾驶车辆是一种熟练劳动行车时,车速快、时间长、温度高、噪音大、振 动颠簸、驾驶姿势单一同时车外情况多,变化快,潜在危险时有出现,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 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此,驾驶人需要付出一定的生理能量和较大的心理能量由于连续作业导致驾驶人周身酸痛、感知觉弱化、思维判断能力降低、动作反应迟钝和不准确等生理 和心理上的失调,自觉不适和驾驶作业质量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2.2驾驶疲劳与行车事故1. 感知机能弱化:一般经过连续2-4小时连续驾驶,中枢神经就会产生疲劳,开始出现感 觉迟钝、知觉能力降低如视觉敏锐度变低,眼睛正常的运动状态被破坏(注 视不合理的延 长,跳动不合理的“徘徊”)2. 记忆力变坏,思维能力明显降低有时忘记操作规程,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走错路线3. 驾驶动作失调长时间驾驶,驾驶人肌肉的收缩调节机能也要下降因此,疲劳之后驾 驶动作的准确性下降,有时会发生反常反应(对于较强的刺激出现弱反应,对于较弱的刺激出 现强反应)动作协调性也会受到破坏,动作节律失调,动作自动化程度降低4. 判断和驾驶错误增多疲劳以后,判断和驾驶错误都远比平时增多判断错误表现为对 道路的畅通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处理方法考虑不周到等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肌肉 痉挛,动作失调5. 反应时间显着增长据国外研究,工作一天后,与不同年龄的驾驶人对红色信号的反应 时间都增长了同时对复杂刺激的选择反应时间(同时给红色和声音刺激)也增长,有的甚 至增长2倍以上6. 困倦瞌睡疲劳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就会导致驾驶人在行车中瞌睡这时,驾驶人由于 来自车内外的一切信息完全中断,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然诱发重大交通事故。

    2.3驾驶疲劳的原因1 .睡眠一一充足的睡眠是保证驾驶人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在睡眠状态中,中枢神经系统 的活动发生变化,使得全身肌肉组织迅速放松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心脏的收缩率随之降低、动 脉压下降,呼吸节律趋于均匀,肌肉的新陈代谢造成驾驶疲劳的因素可分为生活上的因素,驾驶 中的因素以及驾驶人的本身条件等,且各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作用是不一样的,但对引起、 延缓、加速驾驶疲劳,却有极大的关大大减缓所有这一切都会对人体,特别是对大脑的充分休 息产生有益的影响生物学家证明,一般20-50岁的成年人,所需的睡眠时间为7-8小时每 天睡眠的最佳时刻是晚23点至早上7点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人体的许多生理系统随着生物节 律的循环周期而进入抑制状态每个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睡眠睡眠不足和睡眠时 刻不当,都会引起驾驶疲劳因此,一般情况下,要求驾驶人一昼夜至少保证7小时睡眠2.驾驶时间一一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是造成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驾驶 人在长时间驾驶操作过程中,及时接收、处理频繁变化的信息,并准确地做出反应动作大脑必 须保持高度的觉醒水平,才能确保行车安全但是,正常的血液循环难以保证脑细胞对氧气需求 的供应,形成大脑缺氧,致使心理功能降低,因而出现疲劳现象。

    随着作业时间的增长,驾驶疲 劳程度也随之加剧另外,驾驶人的腰部和臀部长时间以固定姿势就座,开始时局部血液流通不 畅,供氧不足,废料不能及时排除,因而产生僵硬、酸痛感觉驾驶疲劳不仅与作业时间长短有关,而且还与时辰有关白天行车,10-11点人开始感 到疲倦,午后12-15时驾驶人极易困倦入睡,约有1/6的交通事故发生在这一时段夜间11 点后,开始有睡意驾驶人一般在午夜至凌晨5时睡意最浓,而且夜间道路照明不如白天,驾 驶意识低落,人车稀少,很容易产生麻痹心理、驾驶疲劳和操作错误3 .高速行使,车外交通情况相对增多,变化加快,目不暇接,驾驶人必须高度集中注意 另外,一些难以预料的危险情况,也随时可能出现,使驾驶人精神陷入紧张和不安,疲劳产生很 快4.道路条件,道路线形和地形条件复杂;道路能见度低、没有交通标志、道路崎呕不平, 振动剧烈,行人拥挤、自行车多、交通阻塞、交叉口红灯信号频繁、意外被超车等,使驾驶人频 繁修正方向、换挡、刹车和启动,致使驾驶人产生烦恼,急躁和紧张,加重心理负担,必须付出 较大的精力,所以容易疲劳3.构成交通事故原因之三一一超速驾驶速度是形成各种交通现象的必要条件分析交通事故发生原因,速度则是关键性的因素, 因汽车超速行驶常造成交通事故。

    因而对于一个驾驶人来说,掌握速度的有关知识是十分必要 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好车速是科学行车的基础据美国有关资料记载,1974年美国因能源危机而宣布了 55英里时速限制的规定实施结果,这种车速限制不仅对节约能源带来好处,而且历年来呈上升趋势的交通事 故也陡然下 降了,可见车速与交通事故之间有直接关系早在1952年,美国就进行过分析,发现每3起死 亡事故中就有1起是因为车速高所造成的,且车速越高,死亡率越高由此可见,车速与交通安 全有密切的关系汽车速度越快,驾驶人的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反应时间变短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 车速越快,驾驶人的视野越窄,看不清视野以外的情况,情绪和中枢神经系统都处于相对紧张状 态,导致了反应时间变长据测试,驾驶人在正常情况下,车速为40km/h时,反应时间为 0.6s左右,当车速增加到80km/h时,反应时间增加到1.3s左右行驶途中若遇险情,驾驶人 易惊慌、犹豫,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随着车速的提高,驾驶人的脉搏和眼动都加快,感知和反应变慢,对各种信息的感受刺激 迟钝,在会车和超车中往往会出现过低估计车速,且容易对距离估计失误尤其在越过障碍和盲 区路段行驶中对突发情况还未做出反应事故就发生什么车速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呢?这要从驾 驶人的反应时间说起。

    众所周知,所谓反应时间是指当驾驶人由感觉器官感知危险状况时,通过 大脑对危险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决定、然后采取措施的这一段时间为了使驾驶人遇到危 险情况时能及时采取措施,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缩短反应时间,比如使驾驶人的感知时 间缩短,感知情报在大脑中的处理时间缩短以及车辆操作和制动机构的反应时间缩短等;二是 车速不要太快,车速太快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内,车速太快,会使 制动停车距离加长因此,为了在危险情况下能采取措施,驾驶人必须控制车速在分析交通 事故时,往往发现车辆在道路弯曲处发生交通事故,什么原因呢?因为在道路的曲率半径一定的 条件下,要求车速要适当,特别是车速不能太高,车速太高就有翻车的危险,这是安全驾驶的基 础可见车速与交通安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参考文献:[1] .陈永德主编:《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及预防》人民交通出版社[2] .段里仁主编:《道路交通事故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3] .单博华主编:《道路交通心理》警官教育出版社[4] .宁乐然主编:《道路交通工程学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badaogu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