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毕业论文微观经济学体系探究
X X 大学毕业论文微观经济学体系探究姓 名:__________2014年6月25日微观经济学体系探究 【摘要】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体系 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
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理性的厂商 厂商是微观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主体。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亦称厂商,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在微观经济学分析中,厂商被假定为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厂商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润厂商最大化的利润是总收益和总成本差额的最大化为使该差额最大,要尽量使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因此,研究厂商的行为不得不研究厂商的生产和成本,故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理论必然涉及到生产的投入和生产的产出,而企业的生产行为是一种持续的过程,生产的规模会随着市场需求和企业目标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在微观经济学里,以企业是否可以调整其规模为标准,将企业的生产分为长期生产和短期生产短期生产是企业规模不变,而长期生产是企业可以调整生产规模理性的厂商会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条件使得短期和长期的生产成本最小化,产出最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微观经济学中厂商的行为也是以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出发的 三、生产和消费同时的理性——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最优的经济关系就是不仅生产达到了最优的状态,消费也达到了最优的状态经济学上把这种经济的最优效果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的一门学科。
因此,如果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同样如果要素在厂商之间的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配置都会至少降低一个厂商的产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生产和消费的最优如果能同时达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则是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或称之为社会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这种一般均衡和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也是基于生产的理性、消费的理性及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性考虑的,即是从理性人的假设条件出发的 四、三个关键词:需求、供给、价格 在经济学家的笔下,复杂多变的经济可简化成需求、供给、价格这三个简单的名词 1.需求需求(demand)是在某一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时,居民户计划购买的产品与劳务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消费者行为的出发点是需求,归宿是需求的满足,即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两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这两种理论的假设前提、分析工具、表达方式不同,但所得出的结论是殊途同归的:即居民户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消费上,以获得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就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其理性选择;需求定理的内容是由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所决定的。
如此,透过消费者的需求这个表面现象研究其深层次内容——消费者行为分析 2.供给供给(supply)是厂商在某一时期内,每一价格水平时,计划出售的产品与劳务量厂商的供给行为可以用生产者行为理论来作出合理的解释,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主要分析理性的厂商如何生产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具体而言,运用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分析厂商在企业内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生产出既定的产量,从而实现内部的经济效益但这一行为并不能保证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因为企业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还必须通过市场理论来考察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和不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及其短期、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进而推导出厂商的供给曲线 3.价格市场经济的成功乍一看是一个谜千百万利己的家庭和企业分散作出决策似乎会引起混乱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结果。
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产品的社会成本,它引导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影响着消费者满足程度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乃至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璋.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周惠中.微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